你看!你看!虫虫的脸有多美!
《林海伦的博物学》
原创系列之五十九
图文/林海伦
编辑/小山
棕马蜂,恐怖黄蜂之一,头顶上有3个小的单眼
每年的5月和6月是自然界各种虫子的最活跃期。我天天泡在大自然中,每每遇见各种虫子都会随手用塑料小罐头把它们带回家中,然后将其放到显微镜下认真观察,并用相机记录下来。
中国虎甲的头部,具金属光泽的虹彩体表,
下方发达的大颚是其捕食法宝
专门在路面上拦截其它虫子,被称为“拦路虎”
昆虫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个体非常小,用人的肉眼直接观察往往是很不显眼的。但是将虫子放在几十倍的显微镜下放大来观察,其形象立马高大精致起来。
某天牛的脸,憨态可掬,颇具老牛气质
松墨天牛的脸颊上具浓密的毛茸,有几分豹子的威猛
某天牛的头部,青铜器一般的前额无毛,古典而庄重
那些平时极为常见的虫子放在显微镜下都会让人惊叹其外表是多么的奇特和怪异。我想如果这世上有外星生物的话,那么将昆虫放大上千倍或者上万倍就是匪夷所思的生命体。
巨蚊的头部和口器,它们不会吸血,只采花蜜
本期专门将昆虫的头部整理成一辑,头部是虫子的主要器官,也是它们的标志性部位。当然昆虫的翅膀和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各有很大的看点,将在以后介绍给大家。
金黄指突水虻硕大的复眼占居脸庞的大部分领地
此为虻虫一大特点
昆虫的头部有巨大的复眼,复眼由成千上万个小眼组成,它们整齐地排列在球形或各种形状的表面,每个小眼形成视觉的一小部分,所有的小眼产生的影像拼合成一幅完整的影像,其成像原理与人类的全然不同,人看东西时是靠扫描成像的,昆虫则是一下子由所有复眼一次成像的。
巨大蜓的复眼放大400倍,小眼之间不呈同一平面
组成复眼的小眼通常呈六边形,也有呈四方形的,小眼之间并不呈一个平面,而是由各自的球面构造。整个复眼其实是一层很薄的膜,这真是超级精细的成像薄膜。
专门捕食蚜虫、介壳虫和红蜘蛛的脉翅目昆虫草蛉的头部。
昆虫的头部还有重要的感觉器官,就是头顶上的一对触角。不同类群的昆虫拥有各自独特的触角形状,因此触角的形态特点也是重要的鉴别特征。
尺蠖蛾的头部,触角呈丝状,口器并不发达
螽嘶的头部棱角分明,复眼较小,绿色为保护色
比如,蝴蝶的触角呈棍棒状,蛾子的触角呈羽毛状或丝状,天牛的触角粗壮而绵长,螽嘶的触角十分细长。而蜻蜓、苍蝇和蜜蜂的触角又很短。有次看到一只蜻蜓的头上长有蝴蝶一样的触角,仔细辨别后发现它们不是蜻蜓,而是脉翅目的蝶角蛉,与蜻蜓无关,只是外形有些相似而已。
筒天牛用发达如剪刀的大颚啃咬树皮,宁波人唤为“锯树郎”
仰泳蝽的头部正面观,下部具刺吸式口器
昆虫头部的下方是昆虫的口器,每种昆虫都有各自的取食习性,同时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口器构造。
青豹蛱蝶雌蝶的头部正面观,前脸中部一对发达的唇须
箭环蝶前脸中也有发达的唇须,既保护复眼又能清洁口器
蝴蝶采吸植物的花蜜或树汁,它们拥有可以卷缩的虹吸式口器,平时像发条一样收拢在头部的下方,取食时伸长抽吸花蜜。这种吸管的构造极为精细,由左右两枝拼合而成,阻塞时可以分开清理,口器基部发达的唇须是用来清洁口器的。
青豹蛱蝶雌蝶发条式的口器尖端可见有突起的味觉细胞分布
青豹蛱蝶雌蝶的口器顶端放大400倍
我在观察蝴蝶的口器时,意外看到其尖端有一些微小的突起,这些突起放大1000倍后可以清晰地看到都是具有探针的味觉细胞,几乎所有我看过的蝴蝶都有味觉细胞分布在其“舌尖”上,只有红珠凤蝶不具这一特征,这是首次发现蝴蝶舌头位置的直接证据。由此颠覆了之前一直认为蝴蝶的“舌头”不在口器上的理论。以前人们一直认为蝴蝶的味觉细胞是位于其前足上的,而通过显微观察发现前足上根本没有类似的味觉细胞的。
红头芫菁头部像秃顶老和尚,红色是有毒的标志
小蚱蜢的头部,四方的脸形,下部有咀嚼式口器
熊蜂的头部,长满浓密的毛茸,对植物的传粉倒是很有利的
而甲虫和黄蜂的口器是一对大颚,通俗地说是两颗有力的大牙齿。而虻虫、蚊子、蝉和蝽的口器是刺吸式的,蚱蜢和螽嘶的口器是咀嚼式的,而苍蝇的口器则是舐吸式的,像个吸尘器。
跳蛛的头部,具8个单眼,其中前方一对最大最发达
蜘蛛纲的虫子不具复眼,但视力同样超好
蟹蛛的头部,它们体型较小,专门守在花朵上搞伏击战
小沙蟹的前脸,具浅蓝色的有柄复眼
蟹的眼睛与昆虫纲的复眼是同源的
昆虫世界的奥妙可谓无穷无尽,全世界有百万种之巨,分为33个目,每个目就是一大类别,可见其纷繁复杂的程度。但是要认识它们只有走近它们,最直接的办法是将其放大后来观察认识其面貌和构造。
金色虻虫的头部,顶面复眼呈浅蓝色,下部复眼为虹彩色
复眼的直径相差悬殊,是我见过的最为奇特的复眼类型
然后就是通过饲养来与其进行互动来认识其生命的本质。其中的乐趣早有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有大量的记述,但是最大的乐趣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体会得到。
林海伦 2019年6月28日
----the end---------
林海伦老师工作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