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性腹泻的中医治疗

腹泻是临床常见症状,腹泻按病因分类,可分为感染性、非感染性、中毒性、药物性等。若按病理生理机制可分为渗透性、分泌性、渗出性和动力性四大类,多数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腹泻病因分类、病理生理机制分类同等重要,均能有效的指导中、西医临床诊疗。

动力性腹泻系因肠道动力亢进,食物未能被充分的消化和吸收所导致的腹泻,其特点为粪便性状为水样或稀烂,没有粘液及脓血等渗出物,腹泻大多伴有腹痛或肠鸣音亢进,排便后症状缓解,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甲亢、糖尿病、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等。

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类患者餐后即刻需要排大便,尤其早餐后,可伴有腹泻,甚则腹痛,腹痛在排便后可缓解,此属于“胃-结肠反射亢进”。这类患者胃—中枢—结肠反射是亢进的,食物进入胃腔后,信息上传中枢神经系统,再向下传送至肠迷走反射,这一反射增强,就会导致进食后即排便情况。

中医处理急慢性腹泻经验丰富,能有效治疗的药物、方剂很多。渗出性腹泻多与感染有关,病毒性的感染中医一般选用葛根汤、藿香正气散等,“逆流挽舟”法常用,细菌性感染一般用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黄芩汤等,以清热利湿为主。分泌性腹泻,多用抑制腺体分泌的药物,如干姜、附子、吴茱萸等,如附子理中丸。渗透性腹泻,肠腔内大量液体潴留,多用五苓散之类处方促进重吸收。必须再次强调,多数腹泻并非由某种单一机制引起,而是在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下发生,中医处方亦非如此简单对应。

动力性腹泻,由于肠道运动受到不良刺激而蠕动亢进,肠内水分、电解质与上皮细胞接触的时间缩短,水分吸收减少。因此治疗重在抑制胃肠运动亢进,还可以适当配伍部分健脾利湿药物促进水、电解质吸收。

中药能抑制胃肠运动药物较多,如诃子能抑制胃排空,抑制小肠运动。酸性收敛,酸性药物如石榴皮、乌梅、马齿苋、五味子(尤其醋五味子),对空肠、回肠运动均有明显抑制作用。葛根、木香、藿香均能抑制胃肠运动,儿童腹泻七味白术散常用,七位白术散的四君子能增强胃肠的功能,促进胃肠吸收。此外中药附子、厚朴、黄连、薏苡仁、茯苓、麻黄、花椒均有一定抑制胃肠运动作用,也是中医常用于治疗腹泻的药物。

治疗动力性腹泻,我常用四神丸、七味白术散加诃子、乌梅、石榴皮等治疗,舌苔腻,可以配伍黄连、薏苡仁、厚朴清热利湿,临床上能收到较好效果。由于临床上很多医家对此病认识不足,套用常规药物往往难以取效,很多慢性腹泻患者病情未能得到控制,而换用此类方法后往往能收到立竿见影疗效。曾在当地一家医院看望住院亲戚,隔壁床位大爷久患腹泻2月余,进食后即腹泻,日排便十余次,且大便失禁,舌苔白腻,脉细无力,曾在本地三甲中医院住院多次治疗仍无效,管床医生遂邀我会诊一试,我换用此法,重用诃子25g,三天后患者竟排便正常。大便失禁,有器质性、功能性、溢出性之分,功能性失禁临床常见,多与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直肠肌无力有关,西医治疗主张用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能抑制肠蠕动,增强肛门括约肌、直肠肌张力,中医治疗亦是如此,用补中益气汤之类处方增强肌张力,再加用真人养脏汤之类抑制胃肠运动,往往能收到较好疗效。

中医运用收敛药物治疗腹泻,要求“纯虚无邪”,否则容易导致“闭门留寇”,告诫我们要排除感染性腹泻后再使用此类方法。患者往往为慢性腹泻,不见里急后重,不见粘液便、脓血便,这是中、西均使用的排除感染性腹泻的临床判断方法,西医认为感染性腹泻,要慎用止泻药物,盲目止泻会加重毒素吸收,不利于病情控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