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应关注占比超90%的非名校大学生,他们是未来国家的基石

前段时间在看白岩松早期主持的一档演讲类节目,在节目中,白岩松老师说:“要关注非名校的大学生,中国非名校大学生占比超过90%,他们不是211不是985,也不是现在的双一流,但他们几乎100%是未来国家各个地方的基石,名校里的好多孩子,可能还支援世界了。”
白岩松老师的话让笔者想起曾与朋友的一次聊天,我们谈到如今的高校和大学生,他说了和白岩松老师类似的话:“我们应该关注占绝大多数的非名校毕业生,他们才是国家的基石”。
关于名校有很多种说法,通常情况下,“双一流”高校都会被称之为名校,“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都会被称之为名校毕业生。少数“非双”高校,比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等,也会被人们称为名校。这些名校数量很少,简单估计,全国范围内只有一百多所,数量占全国本科院校总数的约10%、每年高考招录学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招生总人数比例不足10%。可以这么认为,人们所讲的非名校,基本就是指“非双”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人们所讲的90%的非名校大学生,基本就是指“非双”高校大学生。
现实中,非名校与名校,存在有诸多差距。从每年的经费投入看,名校获得经费支持远高于非名校。以高校2019年度预算总经费为例,清华大学以297亿元高居榜首;浙江大学为191.77亿元;北京大学为190.07亿元;中山大学为175.17亿元;上海交通大学为156.32亿元;复旦大学为125.09亿元。教育部直属的75所高校(除北京语言大学外,其他74所高校均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中,有60所年度预算总经费超过20亿元,比例高达80%,而地方管理的普通高校,年度总经费超过20亿元的寥寥无几。
有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54777.28元,两者相差超过一倍。
从政策支持上看,名校有更多的政策倾斜,它们有更多被重点建设的机会;从师资力量上看,两院院士几乎都集中的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校,而非名校中院士的数量可谓是凤毛麟角。比如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的296位获得者,只有24位来自地方高校,如果去掉山西大学、苏州大学、云南大学、上海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深圳大学等被认为是名校的地方高校,来自非名校的“杰青”仅寥寥数人。
另外,就整体而言,名校的生源质量也要好于非名校。每年高考招生,“双一流”高校录取线普遍高于“非双”高校。生源质量好,加上名校较强的师资力量、专业建设水平,以及更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名校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受认可。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录新员工时,都会明确要求求职者毕业于名校。
既然非名校和名校、非名校大学生和名校大学生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很难要求每个人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非名校与非名校大学生。但我们应该给予非名校大学生更多的关注,毕竟他们毕业后基本都在全国各个领域奋斗着,他们是国家的基石。借用白岩松老师的一句话:“名校里的好多孩子,可能还支援世界了”。
清华大学2019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的人数为1035人,超六成出国(境)深造毕业生在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就读,出国(境)深造首选地为美国;北京大学2019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人数为1155人,其中701人去了美国,占出国(境)留学总人数的60.69%,有128人去了英国;上海交通大学2019届毕业生中选择出国(境)深造的学生共计1034人,其中63.54%选择了美国高校,数量上远超其他国家和地区;复旦大学2019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学生数为943人,其中53.9%选择去了美国……
与名校大学毕业生相比,非名校大学毕业生几乎100%投身国内建设,他们需要被关注,他们也应该被关注。不过需要强调是,关注非名校大学生并不是某些人理解的“提升非名校地位,提升非名校大学生认可度,以实现与名校的完全平等”,它强调的是“心理建设”。因为我们有许多非名校大学生抱着混日子的态度面对大学生活,就是他们太容易被忽视,他们不自信、自卑、迷茫。所以我们要尽量为这些为国家未来发展打拼的非名校大学生创造更多条件,改变他们迷茫、自卑的境地,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和成就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