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振:病房里的笑声
2020年真是一个不平静的年份;先是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造成全国产停工停产停学,尤其是我家乡湖北,多地封城,村村封路,家家闭户隔离;我在大别山里困守近三个月,解禁后前往广州工作地,又自行在家隔离近一个月,进行了核酸检测,确保无恙后,才正式走向工作岗位尽责履职。本想一直干到年末,主动放弃任何休假福利,补齐个人亏欠单位的工作时间。怎奈耄耋之年的父亲陡生两个需要做手术的大病,我和弟弟只能轮流休假回老家医院陪护照料了,因此又只好向单位递交年假报告,实在是万般无奈且心中有愧于单位。
“尽孝”与“忠公”有时候难于兼顾。“尽孝”是人之常情,“忠公”也是良知所系,所以为这个特殊年份里后来又平添的一个让人左右为难的事情纠结,真正应验了古人所云:“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世事难料,意外与惊喜永远不知道哪个先来?庚子年尤显波折与多舛、意外与忧愁。
不过,想起古人的另一句至理名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又给了我极大的宽慰和行动的决心。因此,我义无返顾的奔赴老家,决定为父亲做第二次手术。父亲11月的手术是由弟弟和大妹照料做的。他老人家30年前患过尿结石,这次又是尿结石,打下了五、六个鹌鹑蛋大小的石头,回家休养不到一个月,他依然还挂着导尿管,医生说还需重新做第二次前列腺切除手术,疏通尿道;我担心老人家受不了,便提前利用各种途径和场合,并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至亲,营造轻松的“小手术”氛围,将病情“虚化”缩小,大事化小,免得让他老人家产生恐惧、紧张心理。
在父亲住进麻城新人民医院的第三天,我乘火车回去了,赶到了他的病房。新医院的医疗设备和环境真可以媲美广州任何一家三甲医院;病房的条件非常优越,有暖气、洗手间,24小时热水供应,医生非常精通医术,又很负责任;护士们非常细心,态度又好又热心,给人留下了美好印象。
大妹在此已照料父亲好几天,并办好了正式手术的一切手续。我到时,我看到父亲绷紧的面孔有所松弛,但依然神色凝重,我笑着大声对他说:“别紧张,是‘小手术’。”父亲由于耳背,可能听得模模糊糊,过一会儿,他断断续续的回答说:“我─不─紧─张。”我继续笑着说:“比上次手术还要‘简单’……”我故意把笑声高扬,希望父亲能够舒展僵硬的双手和僵持的脸庞。
我虽说“是小手术”,但真正到了做手术那天,却不是“小手术”;父亲下午一点钟被推进手术室,三点钟推上手术台,五点多钟才推出来;此时我在手术室外目睹进进出出的手术病人,无端生出许多感慨和感想:人啊,一生其实都是在不断的与自己、与病症作斗争的过程,谁也不能例外;唯有在健康时,知福惜时,知足常乐,才是最好的光阴和光景;人一旦生了病,生命的模样与质量就大打折扣了;不得病、不生病,没有病痛折磨,就是一个人最好的人生写照和最大的收获。
五点二十分左右,父亲被推出手术室;只见他脸色苍白,四肢发凉,身体颤抖。我心里一怔,父亲看到我,老泪纵横,说:“从来没有受这样的罪,五花大绑,像‘杀猪’一样,真是生不如死……”我故作轻松,宽慰道:“要治好病,医生也是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别的病人也是这样做的,不止你一个人‘五花大绑’,别紧张,现在做完了,以后就不痛苦了……”推进原来住的病房后,各种输液管、氧气呼吸机、心脏监测仪器全都用上了,俨然像重症室的危重病人似的,让人纠心、紧张。我和大妹在父亲病房边架起了两张折叠床,按照医生的吩咐,不停的监视输液管、导尿管,漫漫寒夜,半睡半醒,我和大妹一直守护到天亮。
一连五天,按医生要求,父亲不能下床走动,一切吃喝拉撒睡,只能在床上完成。我和大妹分工合作,吃睡在病房中,寸步不离,悉心照料,贴近陪护。我负责擦身、消毒伤口、后勤保障;大妹负责洗涤弄脏了的衣服、喂药、喂饭、端水,一切井然有序,让父亲有一个最安全放心的心里依托,从而在心理上树立起强大的战胜病魔的信心。
手术当天和第二、第三天,我堂叔珍勇二叔和同父亲熟稔的庆元长辈等人在晚上纷纷到医院看望父亲,从各方面开导父亲,启迪父亲,放下心理负荷,他们轻松地同父亲聊天;同为老年人,可能是惺惺相惜的缘故,病房不时传来父亲和二叔等人爽朗的笑声。同病房中的其他两个病友也受到了感染,不时跟着笑了起来。我觉得,面对苦痛折磨和生老病死,悲也一天,愁也一天,人类就应该建立起有效调节和纾解的心理机制。
手术第三天,医生撤掉了各种输液管和监测仪,我们顿感轻松了许多。我和大妹依然守在病房中,接待了许多来探望父亲的亲戚朋友。大妹见隔壁房间住院的孤寡老人无水果吃,便把我们这边的水果主动送过去,让老人家享用;邻近病床上的病人夜间无人守护,大妹便自觉揽起照看输液的任务……白天在病房无事时,我间歇阅读了《严嵩与张居正》一书,还一边跟一些病人做心理疏导;有时还与病房里的其地陪护人玩起了“斗地主”、“跑得快”等游戏,苦中作乐……医院里虽不时上演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故事,但我们万难不屈的乐观情绪深深濡染着周围病房的一些病人,他们有的人跑到我们这间病房里来聊天、看牌……阵阵欢快的笑声弥漫在医院的病房中、飘散在走廊上。
晚上,医院里的灯光逐渐暗淡下来;我躺在折叠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思绪飞扬:面对生死,沮丧和悲观是没有用的,埋怨与焦急也是没有用的,倒不如直面应对和乐观以待,相信医学,相信医生,医患同心,配合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病魔,期待可以出现的逆转或奇迹。
手术第七天,天气转晴,气候转暖,天空中出现了久违的阳光。我为父亲快捷地办理了出院手续,国家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费用,个人只出了1/3费用,花费了4000余元;国家“大病统筹”政策,让农民无后顾之忧;父亲沾了党的惠民政策之光,这也是广大农民的福气。
上午九点,站在气派非凡的医院大门口,父亲的身影融合在温暖的阳光里,他的脸上绽放出幼童般稚嫩的笑容,也感染着我们;他跟前来送行的人一一挥手道别,心却早已飞向了大别山旮旯里的那个家中。
2020年12月12日于广州
☆ 作者简介:杨德振,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酒店职业经理人、心智研究专家,已出版八部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