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中国女神,为何能让全球3亿多患者看到了希望
对于抑郁症,可能大家听的比较多了,现在人生活压力之下,很多人开始渐渐出现了一下抑郁症的症状。
有时候因为大脑本身的关系,不少人也逐渐表露出抑郁症的倾向。对于抑郁症的研究全球都没有停止脚步。
浙大医学院教授斩获IBRO-Kemali国际奖
在今年的7月15日,我国的医学界可以说是有一件大喜事。
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基金会评奖委员会宣布:这一届的IBRO-Kemali国际奖的获得者是中国的胡海岚教授。
这不仅仅是国内医学界的荣耀,可以说整个亚洲都为之轰动,因为这个奖项自设立以来,胡海岚是第一个欧美之外的人斩获这一项殊荣。
胡海岚教授为中国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教授,一直以来她在“情绪和情感行为的神经生物学基本机制”这一深奥的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如今这一大奖被她斩获也是实至名归。
而且,因为胡海岚教授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若一旦通过实验,全球将有超过三亿的抑郁症患者会得到有效的治疗。最大程度的挽救这些抑郁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胡海岚团队2月15日,在《自然》杂志同时发表两篇文章,揭示抑郁症领域新发现)
胡海岚和她的“胜利者效应”
胡海岚教授可以说是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她本科毕业于北大的生物系,后来前往美国伯克利大学进修,34岁成为中科院的博士生导师。
她的研究方向是神经生物学,这在世界上都属于比较前沿的科研领域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很多,但是做出成绩的却很少。
因为大脑是自然界中最神秘最复杂的构造,这个领域的研究充满各种未知的挑战和困难。
幸运的是胡海岚教授的神经科学研究取得了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经过仔细的研究,她发现在我们的大脑中一个从中缝背侧丘脑投射到前额叶皮层神经通路,这里经过一定的刺激,就能介导“胜利者效应”。
这条神经环路决定了经过先前的胜利,今后的胜利会更加容易,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它指出了大脑内的神经调节社会竞争的基础----位于大脑内测的前额叶区域。
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强者愈强”其实这个并不是心理暗示,而是由我们的大脑决定的。
在胡海岚教授的实验中,这种“胜利者效应”被她发现,通过一只小白鼠从弱者到强者的“升级”之路。
(没有经过强化的老鼠B)
胡海岚通过刺激实验小白鼠的大脑前额叶皮层的神经来达到让小白鼠更“勇敢”。
她发现不断战胜更强的对手就能够让实验小白鼠最终成为一个强者,受到过刺激的小白鼠明显在实验中更容易取得胜利。
(进行强化之后的老鼠B)
而且这种情绪还可以通过其他来“传染”的,会被大脑迁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来。
与此同时,胡海岚教授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若这些可以运用在人体身上,是不是就能够帮助到很多的抑郁症病人了呢?
(胡海岚团队的研究成果提示了一个新的抑郁模型)
胡海岚的实验和抑郁症
抑郁症是目前来说最危险的一种疾病,很多患者在患上抑郁症之后都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自残等情况。
作为目前最严重的精神疾病之一,据统计显示,我国有大概3000万人患有抑郁症并且逐年在不断的增长当中,但是受到重视的抑郁症并不多,其实接受药物治疗的不到3%。
胡海岚教授从“胜利者效应”的实验中受到启发,在原基础上找到几只患上抑郁症的小白鼠。经过实验这些小白鼠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外侧缰核神经元,自发的簇状放电活动显著增高。也就是说若出现高频的蔟状放电,抑郁症就很容易发生。
这一发现对于医学界来说相当于推进人类抑郁症相关的病理认知有了很大的进步,并且也推进了抗抑郁症药物的研发。
目前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抗抑郁药大都含有氯胺酮,虽然其效果很快,但却是一种易成瘾的毒品,而且对于人体来说有很强的副作用。
胡海岚教授目前的成就表明她发现了控制人体情绪的一个开关,同时人类对于如何控制抑郁症有了新的方向和目标。
胡海岚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揭示了抑郁症的形成和我们大脑中蔟状放电方式的关系。
即通过阻断蔟状放电来对抗抑郁症,针对蔟状放电的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使用氯胺酮这种成分的药物,也为开发新的抗抑郁药提供了思路和新的方向。
因此对于之后抑郁症患者来说,胡海岚的研究说不定在未来某一天里,能够将他们从痛苦中拯救出来。
参考文章:
1.Yang Y, et al. Ketamine blocks bursting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to rapidly relieve depression. 2018. Nature, doi:10.1038/nature25509.
2.Cui YH, et al. Astroglial Kir4.1 in the lateral habenula drives neuronal bursts in depression. 2018. Nature, doi:10.1038/nature25752.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7).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global health estimates.
4.Berman, R. M., Cappiello, A., Anand, A., Oren, D. A., Heninger, G. R., Charney, D. S., & Krystal, J. H. (2000).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ketamine in depressed patients. Biological psychiatry, 47(4), 351-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