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产妇跳楼更残酷的「生门」,我们能够有权利决定腹中孩子生死吗?
我们总说生育是两个人的事情,
其实不是,真正面对这一切,是女人。
这句话是出自于《生门》导演陈为军在镜头前所说的一句话,
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产科历时6年制作完成的纪录片,
通过40多个家庭和产妇的真实故事,
从而来讲述新生命诞生所经历的一切。
昨日小康医生在更新一篇《 这部纪录片告诉我们:产房里远远有比孕妇跳楼更残酷的事实》,也引起了很多妈妈热议。
的确,对于很多妈妈来说,
这部纪录片的每一个人都有她们过去的影子。
妇产科就是一个高度浓缩的滚滚红尘,
有媳妇刚生完女儿,婆婆就当天气的坐车回家的故事;
也有产妇在剖腹产7个月又怀孕,
为了能够得到一胎男宝,生产时大出血危机生命。
也有些产妇独自在产房生产后,
丈夫却躺在病床呼呼大睡,自己抱着孩子回病房的场景......
每一个故事,都比电视剧更精彩,也更残酷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剧那些产妇,
都是戴着美瞳画着眉毛,打着粉底的脸庞,
被透过玻璃后阳光照得熠熠生辉。
然而,这部纪录片镜头下的产妇大部分都是
面色蜡黄、头发凌乱、全身浮肿,被疼痛折磨着直不起腰。
这就是真实,也是现实。
假若你的孩子有一半几率可能有问题,你会如何选择呢?
这部纪录片有一集引起很多人的热议,
一位本身患有疾病的妈妈李双双,
在怀孕34周时宝宝在腹中胎动停止了10天左右
。当地医院断定孩子缺氧、发育迟缓,因此建议引产,
于是全家人就带着这位妈妈前来大医院进行引产手术。
这位宝宝在通过一系列检查并没有发现严重的畸形,
是有很大存活几率,医生建议家属们可以支持。
然而,家属担心孩子已经在10天没有胎动,
长期缺氧会担心孩子大脑有问题,
害怕今后会有身体残疾还是智障受损,
会成为家庭无法承受的负担。
医生强调孩子是慢性缺氧,
大部分孩子出生后会逐渐恢复过来。
但家人还是依旧犹豫不决,
最终医生无奈说28周引产宝宝是违法,
可以进行剖腹产,给孩子一个生存机会。
而病床上的这位母亲,却只能不停流泪和沉默,
她不知道自己与腹中胎儿会有怎样的命运安排。
丈夫在镜头面前也表露自己也许会被很多人质疑,
但若孩子生下来有问题,
既对孩子不公平,也对家庭不公平。
婆婆也认为生孩子就是需要优生优育,
要选一个最优质的种子来培养。
这似乎也表明了一个事实:
只要孩子有1%的概率是有缺陷,他们也没有过多犹豫而放弃。
这就好比在菜市场买菜一样,仿佛等待他们是无穷无极的选择机会。
可是你们忘了一点:
无论是引产还是剖腹产,无论是救治还是不救治,
你们有考虑过孩子母亲的感受和意见吗?
难道最终选择权不是在于这位母亲手上吗?
最后,经过剖腹产的李双双成功诞下了一名男婴。
但由于早产儿情况不妙,
医生告知需要用强大的财力和足够心理承受能力。
而公公说,我怕到最后会人财两空。
医生顿时感到震撼和愤怒,
为什么不考虑是人道人性呢?
为什么不考虑给孩子一个机会呢?
但现实往往那么残酷。
比起人才两空,
他们跟害怕这个孩子生存下来,
会拖累整个家庭一辈子。
在后续抢救后,
这位丈夫要求医生按照常规抢救,
活不活下来就看这位孩子的命运安排。
医生也无奈说道,这个孩子对于你们来说并不受欢迎。
最后,他们的孩子还是不幸夭折,孩子家人也消失在镜头前。
钱与生命的苦苦权衡,女性之伤与生而平等
在东野圭吾小说《解忧杂货铺》,
里面有一位未婚生子的妇女害怕自己生下孩子,
进来会面临怎么样的苦难生活。
然而这位老人却说:真正决定你是否要孩子的因素并不是金钱,也不是丈夫,而是能不能让孩子生下来后是否感到幸福。
因此,这部纪录片却能恰好说明了这一点,
即便父母双全,也未必就代表孩子一定会幸福。
如果无法做好给孩子幸福,
无法愿意做好牺牲一切的准备,
那即便丈夫在身边,也最好不要生下孩子。
一位妈妈昨日给我留言,
说自己也是经历重症子痫和早产,
孩子在家人努力下保住了生命。
虽然现在说话晚、消化不好、发展缓慢,
且每天需要花大量时间和财力去治疗。
但这位妈妈却没有后悔自己那时的决定。
她不在乎生活品质是否下降,
也不在乎需要付出多大的精力。
但她担心以后孩子会不会怨恨她的选择呢?
周国平在《妞妞》这本书里,就有一句话让我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父亲,就应该尽全力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
至于选择生还是死,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但你需要给孩子一个自己选择机会,应该尽力而为。
每个人都有基于自身的考量。
人非圣贤,孰能无情。子非鱼,安知鱼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