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最真实的青铜境
中国的青铜镜最早出现在大约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遗址。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内出土两面铜镜,照面的一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叶脉纹,弓形纽,镜背饰凸玄纹三周。一周素面,二周四出双平行线分为四区,每区有片树叶纹相对两区纹饰相同,外侧整齐排列乳钉纹一周。妇好铜镜是我国中原地区最早的铜镜之一。
一面铜镜,亦是民俗民风的缩影,从中凸显出中国民俗文化的灿烂成果,值得我们去收藏、研究。
中国古代铜镜集实用性、艺术性与科学性于一体,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品,铜镜的发展和演变不仅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反映,又从另一方面体现出青铜工艺的发展进程,而铜镜纹饰又和当时的政治、经济、尤其是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和时代风尚息息相关。其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统一极 具鉴赏魅力。
铜镜进入拍卖领域的时间并不短,但真正为收藏爱好者所了解是始于2004年初中国嘉德推出的铜镜专场,当时的全部拍品均为民国时期知名收藏家关祖章先生的旧藏。参拍的143面铜镜都以高于预期的价格顺利成 交。其中唐代脱银庭院仕女游乐图铜镜以45.1万元的价位成 交,成为了内陆铜镜拍卖的最 高价。此后,嘉德一直引 领铜镜拍卖。2006年的嘉德春拍推出台 湾藏家息斋藏镜及中国历代铜镜拍卖,共上拍铜镜168方,成 交率57.74%,共97件,成 交额490.68万元;2007年秋拍铜镜专场数量200件,成 交额595.94万元。2009年春拍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镜拍至112万元,秋拍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268.8万元成 交。2010年有5家拍卖公司举办铜镜专场,其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700万元成 交,打破了铜镜拍卖的纪录。
青铜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作为当时先进性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却并没有因青铜器的衰落而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 所 未 有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古铜镜在青铜器时代初期就已经出现,直到清代水银玻璃镜的出现,使它退出了实用领域;然而,它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历史价值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研究与收藏。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
铜镜的鉴定,与其他青铜器鉴别的方法一样,必须要结合铜镜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从铸造工艺、质地、形制、纹饰、铭文、重量、声音、锈色、气味等多方面人手,综合进行考察、对比。中国古代铜镜具有广博的地域性,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出土铜镜带有明显的地域差别,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坑口”。按行话来说,出土铜镜大致可以划分为“南坑”和“北坑”两大系统。铜镜按锈层包浆又分为黑漆古、绿漆古等多种,凡此种种都增加了铜镜鉴定真伪的难度。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平时生活中梳妆的实用品,有着四千多年的悠长前史,各朝各代均有制造。水银镜面世今后,铜镜的制造逐渐停手了。古代铜镜上的纹饰有的现已被我们所熟知,有的至今仍有很多解不开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则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铜镜从4000年前呈现后阅历了不一样开展阶段——它萌发于夏商周期间,盛行于春秋战国期间,鼎盛于汉代,昌盛于隋唐,衰落于宋金元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