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两脚疏开三尺宽,庇身捶式最难传!

庇身捶式名考释:式名是说明作用的。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目的为了庇护全身,所以叫作庇身捶。陈鑫说,也可名为“披身捶”。因此式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于庇身捶。《陈式太极拳》名“庇身捶”,《世传陈式太极拳》则名“撇身拳”。它式太极无此式名。

要领:此式如照陈鑫的说法,应为七寸靠。这个练法是当两手收合而右足向右迈进时,将右腿贴地前进,顶劲领住,身向左转,腰向右膝内侧弯下去,以右肩距地七寸为度,所以叫作“七寸靠”。陈鑫解释为:遇到身高力大的人,突然用力猛向下按我顶部,我闪躲不及,便随之进右步插到他的裆内,腰弯到紧贴腿部而肩离地只有七寸时,对方下按之势已不能再低,这时我身变右转,用肩头旋转攻其小腹,可能打出丈余。但陈氏久已无人练这样的功夫。

顾留馨同志在香港出版的陈式《炮捶》中,“七寸靠”一式(原套无有),但系面向左方,在左膝弓住时弯腰;陈小旺出版的陈式老架二路太极拳第九式撇身拳之六——30 图“庇身捶”式,是在右膝上弯腰,并无七寸低势,不知有何作用。

此式与伏虎、护心拳是同一类型的式子,但因用法不同,而姿势各异。用法不同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站立的位置不同,因而进攻的入手不同,则应敌的方法当然也各异。

庇身捶我是正面(假设向北)站立的,对手是从我的右前方,左步在前用双手进按的,所以我先向左转以右手掤化(来劲偏下,我的右手顺缠下转;如来劲偏于左上方,则我以右肘下沉,而手向右上转掤化),然后每一动作都因对方的动向而随之;护心拳是从二起脚后接手的,双方都是右足在前,对面而立,所以对方进攻的劲偏我左方,我应向左转化;伏虎则是掩手肱捶,我以右拳向右前发劲时,对方从我右背后按我右臂,并且因为他的左足踏在我的右足外侧,所以我必须身法加大左转,右臂向右前方松开,并以右足后蹬,上下相随地掤化。这和二起脚第一动作的滑跌法相似,但二起脚的右足不动,只以膝部松垂配合右拳化劲。总的说来,都不外乎“因敌变化”的原则。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科学态度。

兵法要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太极拳论也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这是“所向无敌”的先决条件。知人的方法,首先是从对方与我站的位置上看,再看他的步法是什么形式。何足在前,就可以揣测出他是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进攻;也可以估计到来的劲力偏向何方。至于接触之后,要凭我身体各部分松圆的敏感,来感知他的动向变化。我方随时按照缠法的基本规律而适当加减其角度。所以拳论有“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之语。陈鑫也说:“守规矩,而不泥于规矩。”根据我的实践经验,认为还是陈发科老师说的好:条件反射、不思而中的神明阶段。当然“功夫”是照着规矩练出来的,不可能不劳而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