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研究 智慧碰撞 | 北京市艺术领域音乐教研活动纪实
第一部分
本次教研活动介绍
何桂香老师介绍教研活动目的和内容
教研目的:
从选材的内容和多样化表现形式的研究与思考入手,帮助一线教师开阔思路,从儿童视角出发设计与实施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
教研内容:
1.研究选材和利用选材的多样化方法
2.交流不同活动类型的常见问题。
第二部分
研究选材和利用选材的多样性方法
案例一:中班律动《咕力咕力》
案例一:中班律动《咕力咕力》
音乐选材:《A ramsamsam》,音乐4/4拍、弱起节奏。
玩法一:单人律动。教师动作清晰,表情优美,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玩法二:双人律动。教师体现双人互动与交流,但教师前奏动作节奏把握有困难。
十一月再见 十二月你好!
案例研讨:
1.音乐好听且有重复,适宜中班幼儿感受。
2.在双人律动时两名教师弱起节奏和动作配合有难度。是否可以在弱起拍不做任何动作,且开头动作变换不要过多,幼儿不容易掌握。是否可以换类似乐曲动作一致,避免中班幼儿难以接受。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更换更加适宜的音乐素材,适合的选材会更加有利于儿童的学习与掌握。
3.教师是非常有经验的,但示范律动中发现老师掌握也有困难,因此要考虑儿童的能力。
案例二:小班音乐游戏《小老鼠》
游戏儿歌:儿歌:“小小老鼠小小老鼠吱吱叫,钻出洞洞吃奶酪,碰见老猫在睡觉,老猫醒了快快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跑藏)X4”,教师将有韵律儿歌嵌入了音乐之中,带动儿童游戏。
案例研讨:
1.以游戏“小老鼠”为例。老师首先清晰明确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如 “说到哪里出现老猫,小老鼠在什么地方躲藏”在游戏介绍和示范过程中要体现教师的指导语言,个别动作不宜变换过快、过多,符合小班年龄特点。
2.要思考小朋友在哪里藏,如果藏到物后,后续如何跟音乐匹配上。
3.一些音乐游戏中的儿歌可以前置作为语言游戏进行,在本次音乐活动中重点强调游戏中音乐的配合以及重点规则的提示,规则表达简单、清晰,如:“听到什么声音小朋友藏”,“可以怎样藏”。
4.音乐活动以及其他类型活动首先体现年龄特点。音乐游戏中有音乐能力、动作能力、合作能力等。如:在教师指导中游戏性、情境性、玩的速度都要适合年龄特点。同时还要思考幼儿的原有能力在哪里,今天的游戏发展点是什么,教师要经常反思有几方面的发展点。
同一首乐曲我们变成舞蹈类型后继续引发了思考:
1.任何一节音乐活动,选材非常重要,音乐的节奏、旋律、歌词内容、乐曲风格特点等都要突出,便于幼儿感受、理解与表现。
2.舞蹈活动突出的是动作和队形变化,教师要清晰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可以掌握的基本步伐、基本首位等动作有哪些。如:小班拍手、摆臂、走步、小跑步等;中班踏步、踵趾步、小碎步、后踢步等;大班踵趾后踢步、吸腿跳、马跑步、踏点步、秧歌十字步等。
3.教师要在充分满足幼儿对音乐的动作表现基础上加以提炼,老师怎样巧妙的互动和运用策略。如:音乐的速度可以由慢速到正常变化;听辨的次数要能满足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熟悉;动作与音乐要逐渐匹配,节奏要准确;动作是逐渐叠加的过程。
案例三:中大班歌唱游戏《冬眠的小熊》
音乐特点:4/4拍,舒缓音乐
玩法一:一个小熊宝宝在音乐的每一乐句边唱边传递,儿童在过程中感受了音乐表达了积极情感。
玩法二:加入衬词演唱。
玩法三:运用“彩色塑料圈”材料玩小熊钻树洞的游戏。
玩法四:画图谱演唱。
案例研讨:
1.共同探讨一首音乐教师的创造性体现。教师结合歌曲素材如何创造内容重要的是体现在对歌曲的理解,对歌词的理解。
2.通过情境切入,一个内容可以体现在不同年龄班的不同玩法。如小班可以哄小熊睡觉,中大班可以加衬词、画图谱等多种形式歌唱和游戏。
案例四:韵律游戏《照相咔咔咔》
*体现一个音乐的多种玩法,可以小中大班不同玩法和难度体现。
案例五:欣赏游戏《魔法汤》
*思考如何将学习到的素材进行再加工、再创新。
案例六:微视频《填充式歌唱》
*突出重点从歌唱方式有几种,怎样表现入手,一首歌曲中或不同类型歌曲中适合的不同演唱方式,如:加衬词演唱、对唱、接唱、轮唱等。
……
第三部分
收获与感悟
收获一:各组教师带来的视频和现场的体验活动都体现了教师的智慧,都是丰富的宝藏资源,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收获二:北京市教科院早教所何桂香老师、西城教研室马春杰主任、朝阳教研室黄培主任、丰台学前教研室宗文革老师一些关键点的理论提升值得大家学习。同时各区县园所的业务领导、老师们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体现了教研人研究的热情和专业性。
收获三:在研讨中深刻体会音乐选材的重要性、儿童年龄特点的把握以及不同音乐素材不拘泥于一种游戏方式等关键点把握。从选材、设计、组织与实施方面给予全方位指导与思考。
今天的研讨告于段落,明天的实践仍在继续!
教育的智慧
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认真研究它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施教,就能事半功倍,有更好的收获。
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教师去创造,教师要根据儿童不同的素材去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