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脉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 临床意义

多见于肝胆病,疼痛,痰饮等,或胃气衰败。

❖机理分析

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肝主筋,脉道的柔软、弦硬与筋之弛缓、强劲之性相同;肝主流泄,调物气机,以柔和为贵,若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郁不利则见弦脉。

诸痛、痰饮,情志不遂、疼痛,均可使肝失疏泄,气机阻滞,阴阳不和,脉气因而紧张,故脉来弦硬而为弦。并随邪气性质不同而或为弦紧,或为弦数,或为弦滑等。

疟邪为病,伏于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而见弦脉。

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木乘脾土,亦觉见弦脉。或肝病及肾,阴虚阳亢,也可见弦脉,但应为弦缓或弦细。若弦而细劲,如循刀刃,便是胃气全无,病多难治。

生理性弦脉在春季多见,其脉象与病理性弦脉相比较为柔和。

紧脉

脉象特征:脉来绷急弹指,状如牵绳转索。

临床意义:实寒证,疼痛,食积。

❖ 医案思考

支气管哮喘

患儿,燕某某,女,6岁4个月。患儿以“反复哮喘3年余,伴有胸闷1年加重2月”为主诉人门诊治疗。患儿母亲代诉患儿行走不稳,曾在外院诊断为小脑共济失调。患者夜寐前易发作气喘、胸闷,晚上喘甚,甚或不能人睡;平时咽喉有痰阻感,咳嗽时能闻及痰鸣音;易晕车;易疲倦乏力,走路常自诉无力。脉诊:脉偏虛涩,尺略沉,偏弱;右略细,上盛下虚,寸浮取微微弦,关略弦,尺沉略细弦;左寸关偏弦。舌诊:舌质红,苔白偏厚腻。辨证为太阴风湿兼有水饮,手足同病,表证为主,兼有气阴两虚。处方:苏叶8g,杏仁8 g.炙甘草8 g,薏苡仁9 g.郁金8g.射干8 g,藿香叶8g,葛根8 g牡丹皮6 g,枳壳8g,前胡8g,党参8 g,黄芩6go

《温病条辨》记载:“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宜痹汤主之。”患儿哮喘原因之- - 为体内有饮,所以患儿哮喘易反复。咽喉有痰阻感是痰湿郁于,上焦,因体内痰湿聚集所以易晕车。因患者素体脾虚,所以易疲倦乏力。上焦焦膜湿痰饮痹阻,脉象沉弦涩。以麻杏苡甘合上焦宜痹汤加减,方中苏叶,藿香叶.葛根祛风解表;杏仁、薏苡仁、郁金、前胡、枳壳理气化湿痰饮;射干、牡丹皮、黄芩清气血分热;党参补气。患儿服药后咽喉痰堵及咳嗽好转,服药期间未再出现哮喘,继续给予化湿化饮及补脾气阴等治疗,患儿症状逐渐好转,晕车症也好转,后皮肤透发出湿疹.继续服药湿疹消退,未再出现症状反复。

患儿,刘某某,男,5岁9个月。患儿以“咳嗽2月余'为主诉人门诊治疗。该患儿近3年来反复咳嗽,每年发作4~5次,每次咳嗽时间2月余.咳声高亢,如犬吠,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咳嗽,喉中有痰,但不易.咳出,能闻及痰声,有鼻塞,鼻涕黏。脉象偏涩,寸关偏浮,浮取偏弦,两尺偏沉略弱,右寸关涩。查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比6. 09% ,嗜酸性粒细胞0. 59X10' /L。证候结论太阴风湿郁热,内有积热,兼有脾虚。处方:麻黄8g.杏仁8 g.薏苡仁8g,甘草8 g.防己9g,茯苓9 g,桑白皮5g,黄芩6g,生姜6 g,五味子8g.射干8g ,牡丹皮6g.白芷8g.共4剂。患儿症状好转,继续化痰.化饮、透湿,邪气渐浅而至肌肤,哮喘未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