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南开校父严修与三河
严修(1860年4月12日~1929年3月15日),字范孙,号梦扶,别号偍屚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与张伯苓同为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之一,被称为“南开校父”。同时,他还擅书法,与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共称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德宗光绪九年(1883年),严修中癸未科进士,殿试位列二甲第十一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二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1894年(甲午年)任贵州学政,凡任四年。任内曾捐资办学,并奏请朝廷,要求废除科举,开办经济特科。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辞职回津,仍相信中国必须变法维新,在天津他弃政从教,大力兴办教育。首先在家中兴办严氏家塾,聘请张伯苓任教。宣统初年,仍主持顺直教育事业。袁世凯被罢职后,也被清廷禠职。
1906年间.乡绅郑菊如将津城西南“南开洼”十余亩空地捐赠给敬业中学用作新校址,严修与王益孙、徐世昌、卢木斋诸人共捐银二万六千两建筑新校舍。一年多以后校舍建成,因学生日增,甚感教室紧仄的中学堂始搬离严宅,迁入新址,学校随之更名为南开中学堂(亦称南开学校)。1919年9月25日,南开增设大学部,1923年5月大学部迁到八里台的新校址。1923年9月,增设女中部(前身为严氏女塾,后更名严氏女学、严氏女中,1923年更名为南开女中。)1928年,增设小学部。他在南开学校设立了严范孙奖学金,周恩来在去日本留学及以后留法勤工俭学时,都得过严修的巨额资助。1929年3月15日严修逝世。逝世后,南开校友集资在南开中学内兴建了“范孙楼”。
当年在张佩纶的调教下,严修曾经写下“男儿胆气须磨炼,要向风波险处行”这样刚健的诗句用以自励。除创办南开学校的“事功”外,就是戊戌变法前夕上书光绪倡开“经济特科”的那份奏折。严修生平曾两次冒险上奏,奏开经济特科乃其一,摄政王载沣开缺袁世凯之后抗疏劝留乃其二。两次封奏意义不同,均展现了严修不轻易外露的硬气和锋芒。但是,严修一生的著述除了洋洋大观的严氏日记和一些唱和酬酢的诗词之外,绝少有其它行世。他中年时发过这样的感慨:“好争者必不直,好盟者必不信,好怒者必不威,好察者必不智,好服药者必不寿,好著书者必不通。”洞明世事使他“轻著述而重躬行”,乐于择取“回实处去做”的路径,与一般文人的崇尚虚文有很大不同。
严修先生祖籍浙江慈溪东乡,“清顺治年间,先生的七世祖应翘以经商迁居天津,遂为天津籍。祖父名家瑞(1805—1872)(谱名道亨)字宇香,生子仁波。伯祖道尊,字师范,无子,遂以仁波承继道尊。父严克宽,自仁波(1830—1880),长芦盐纲总。生二子,长名振,次名修。以振承继宇香,故字香孙;以修承继师范,故字范孙。”(严仁曾:《严修先生自订年谱辑注》)仁波还生有一女,名淑琳,嫁与天津华世琯。
严修先生的曾孙严文凯于2017年2月,在一篇题为《一代人师——严修》的文章中说“我的曾祖父严修,字范孙,1860年生于天津”。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严修先生的出生地应该为今河北省三河市。严修先生所撰的《范孙自订年谱》中记:“咸丰十年庚申(一八六0年),一岁,生于京东三河县。我家自戊午避英法联军之难,迁居三河”。三年之后,又记:“同治元年壬戌(一八六二年),三岁,祖母之丧,全家回津。是年,余患痘儿死。余妹生。”在二十五、六岁之时,严修还又曾回三河寓居一年,于其地读书畅游,《范孙自订年谱》分别记:“光绪十年甲申(一八八四年), 二十五岁,补读《尔雅》,兼课崇儿。十二月,三子智府生。十二月,赴三河,借居盐店读书。是岁,有法越之役。光绪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年),二十六岁, 正月、三月,两游盘山。居三河一年。冬,入都。腊底还津”。
对严氏家族寓居的情况,三河市的前代地方志有明确的记载。如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曹祯等所纂《三河县新志》卷十一《文献志▪人物篇下》载:“严家瑞,字宇香,选游击;子克宽,字仁波,选守备,原籍天津三邑之盐商也。仁波咸丰八年值英法联军之乱,携眷避于三河之段甲岭镇,遂家焉。秉性慷慨,好公益,恒急人之急,虽处贫困施与无吝色,说者以为有乃父风焉。侨居段甲岭时,乡人有不能娶者给资以娶,死有不能殓者出资以殓,受其赐者颇多,然皆忘其姓氏,迄今父老犹交口称之”。
数年的三河生活,给严修的一生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于民国五年(1916)曾撰诗说:“吾祖吾亲逮我身,泃阳曾阅几年春”,诗内的泃阳即是今三河的古称。民国二十四年《三河县新志▪艺文志》收严修与三河有关的诗文作品较多,如《乙卯仲冬与李锡三重聚三河八日别后赋寄》《丙辰三河汪大令君硕寄示近作次韵奉和》《忆儿时琐事漫成十三首只录四首》《严修三河郝孝子诗》等,均反映了三河给著名历史人物严修所留下的深刻印记和浓厚感情。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