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一杆秤百年承公正鄂州“余恒太”秤铺
悠悠一杆秤百年承公正
杆秤称之为“国粹”。如今,杆秤渐渐隐退,可说起“余恒太”秤铺,老一辈的鄂城人没有不知道的。但凡哪家需要杆秤时,都会到“余恒太”第三代传人余中华的店里来购买。
杆秤渐渐隐退,可说起“余恒太”秤铺,老一辈的鄂城人没有不知道的。但凡哪家需要杆秤时,都会到“余恒太”第三代传人余中华的店里来购买。
“余恒太”秤铺已有100多年历史了。上个世纪初,余中华的祖父离开家乡黄陂,身怀一身制秤手艺,来到鄂城谋生。不久,在大北门开了家“余恒太”秤铺。当时整个城区仅此一家。很快,凭借公平公正的制秤原则和精湛的制秤技艺,“余恒太”秤铺渐渐深入人心。
解放前夕,余中华的父亲余华清继承了父业,做了一名秤匠。没过多久,磅秤的出现,冲击了杆秤的生产领域,精明的余华清意识到了这一点,磅秤普及,一旦坏了,怎么修理?余华清一边对外拓展上门修理磅秤业务,一边到武汉向老师学习如何修理磅秤。刚刚学到手艺,正值鄂城县成立手工业联社,“余恒太”秤铺和其他一些制秤的组成了衡器组。后和木器组等一起加入了五金制品厂,秤铺不再制秤,而是转为做一些合扇、插鞘之类的零件。
余中华从小就对制秤不感兴趣。虽也会制秤,但那是父亲棍棒的结果。1970年,余中华初中毕业后,全家下放到黄冈。为养活一家上十口人,父亲背着制秤材料和工具,走村下乡,到农家上门提供制秤服务。在此期间,余中华先后在浠水、黄石等计量部门当过临时工。后从浠水调回鄂城土产公司工作,2001年企业改制后,他又自谋生路,做起了水电工。此时,电子秤占据市场,手工杆秤已渐渐隐退。但年迈的父亲一直在坚守着,并在城区租下门面开了间秤铺。2004年,作为家中的长子,余中华正式接手秤铺。尽管生意惨淡,一个月也难得卖一把杆秤,但余中华表示,秤铺在一天,“余恒太”的老招牌就不会倒。
新闻现场
心放中间制秤
日前,记者在武昌大道东段找到了余中华的衡器店。店面十分简陋,里面陈列有各种电子秤、度盘秤和一些杆秤,还有秤砣、秤杆、秤钩之类的制秤材料。杆秤有小到2斤,大到两三百斤。记者数了数,杆秤大大小小只有十余杆。
余中华说,因为需求不大,店里陈列的杆秤比较少,卖掉一杆才会再制。被称为“国粹”的杆秤,其制作工艺是怎样的呢?余中华现场给我们演示了起来。
从选材、刨杆、打眼、锥星,制作一杆秤有十几道工序,道道不能马虎。秤匠既要做木匠,像刨杆;还要当铁匠,像秤钩,就是在火炉里打出来的。“不过现在简单了。因为有现成的木杆和秤钩。但是打眼、锥星就不简单了。一杆秤上有多少星,就需要多少眼。这是将一段段细铝丝插入眼中,折断,锉平,便留下了一个个星点。”余中华说道,“制作一杆小盘秤,需要近3个小时,几元钱就能买到。”
“听您介绍就觉得挺复杂,挺神奇的。”记者说。
“哈哈,很多人以为我们家祖辈传下来的制秤手艺很神秘。其实制秤没有技巧。以公平之心,按照标准来做,谁都能做好。”余中华说,以前经常会有人找到店里,请他“调试调试”电子秤或杆秤,可他只有一句话:“对不起,我只调公正秤。”他宁可闲着也不赚这昧心钱。“如果实在要说‘余恒太’家的制秤秘诀,那就是制秤时,心放在中间,不做昧心秤。”余中华缓缓地说。
守着这间简陋的店铺,面对祖传的“国粹”手艺至此有可能后继乏人,余中华表示,杆秤淡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从祖父起,“余恒太”秤铺没有为多赚一分钱而违反制秤标准,所以心安理得。余中华说,制了一辈子的杆秤,还挺有收获。无论别人拿出什么秤,看一眼就知道这秤准不准。“有次我到菜场去买鱼。鱼贩称鱼有16斤,我看了看他的秤,只给了15斤鱼的钱。鱼贩起先不服,当我指出秤中的‘猫腻’时,他不作声了。”
不久,余中华可能将关掉店铺,回家乐享天伦。但他表示,“收山”之前,会为子女每人制一杆秤,一杆公正、透明的秤,让公正之心世代传承。
公正
对于祖传的制秤手艺,余中华学到了两个字:“公正”。不要小看小小一杆秤,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如今,余中华想留给后人的也不是称之为“国粹”的手艺,而是比手艺更难学的“公正”。公正之心传承,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