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要贯穿始终的要领吗?

浦汉健

(本文发表在《武魂》2006年第8期)

长期以来,“立身中正”都是被当作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而出现在各种现代太极拳著作和教学要求中.最近出版的一本由余功保编写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中说,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练习基本要领”,并说,立身中正的具体要求是“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正直,中正,不能前倾后仰,左右歪斜,要保证尾闾和脊椎成一直线,处于端正状态”。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吗?是练拳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的吗?
翻开1925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太极拳术》(陈微明著),其中有“杨澄甫口述”、“陈微明笔述”的《太极拳十要》,依次为:
         虚灵顶劲;
            含胸拔背;
         松腰;
          分虚实;
           沉肩坠肘;
           用意不用力;
           上下相随;
         内外相合;
         相连不断;
          动中求静。
显然,在《太极拳术十要》中不包含“立身中正”。
          我们知道,太极拳是内家拳。那么其它内家拳中是不是讲“立身中正”呢?
           翻开《形意拳十四要则》,其中清楚地写道:

一、胸宽腹实;
二、虚灵顶劲;
三、含胸拔背;
四、 沉肩坠肘;
五、急起急落;
六、虚精实灵;

七、上下相随;
八、阴阳结合;
九、内外如一;
十、相连不断;
十一、动中求静、静能治动;
十二、用意不用力,意能使力;
十三、尚守不尚攻,守能御攻;
十四、尚柔不尚刚,柔能克刚。
        显然,在《形意拳十四要则》中也不包含“立身中正”。
         我们再往前追溯。翻开李亦畲手书、郝和珍藏的《太极拳论》原文影印件,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太极拳论》的第三篇《身法》中只写有“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腾挪、闪战”,还是没有“立身中正”。可见,在传统太极拳或形意拳中都不仅不把“立身中正”作为身法,而且还不当作练习要领来看的,更没有要在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的说法。
这么说,是不是就不要“立身中正”呢?当然也不是。因为在《太极拳之练习谈》中有这样的记载:
       “1、摹练时头部不可偏侧或俯仰,所谓要顶头悬~”
          2、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这段文字如此清楚明确,既讲了“身躯宜中正而不倚”,又指出“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这难道不就是告诉我们,在运动过程中或在开合变化时,身躯是不宜中正的吗?并且,杨澄甫大师还告诫我们,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将会“日久难改”、“流于板滞”;虽然看上去功夫很深,但“难以致用矣”。
         凡是稍加思考和稍有武术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杨澄甫所谈的“身躯中正”是有条件的,不是“始终”贯穿的。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这里杨澄甫只提“身躯中正”,同样不提“立身中正”。这里有什么讲究呢?先让我们看看“立身中正”在太极拳论中的位置吧。
          我们知道,武禹襄在“身法”中没有说过要“立身中正”,而在《打手要言》中说了,并且一共说了两次。“第一次是在《打手要言》开头的第三句,叫“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另一次是在此文后面谈发劲时说的“立身须中正不偏,能支撑八面”。
我们看李亦畲的《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其中只字未提“立身中正”。
        我们再看《拳论》中的其它篇章,同样没有提。
        因此把“立身中正”提到“要领”和必须贯彻始终的讲法是没有根据的,又没有实际意义的,是错误的。
        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理解上的错误;二是个别“权威”人士别有用心的误导。
       从理解的角度讲,把“立身中正”作为在一定情况下对身体姿势的一种要求,这是正确的。然而把一个“在一定情况下”的要求,延伸为在打拳过程中“始终”要遵守的原则和要求,则是错误的。事实上“立身中正”从来不是走架打手行工的过程始终必须遵守的原则和要求,而是特指在走架打手行工的过程的某一种行动之前要注意的姿势。
       立身中正的立,原义是住的意思(见《说文解字》),住,就是停留、停止、静止的意思。立也是站。站和立,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同义的。如:“立住”就是“站住”。习惯上也有“双足为站,单足为立”的讲法。如“更鸡独立”,是一只脚直立,不是指“鸡”的两只脚都站着。但无论是立是站,还是住,都是指静止、停止的状态。
       立身,是指走架打手或行工之前要调整好姿势;
       中正,就是要站稳,控制好重心;
       安者,静也。是指要平静,镇定,稳定。亦即内家拳所谓“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者也;
舒,则从容不迫之谓也。
       走架打手行工三者,虽然互有联系,但有区别,其练习之侧重点也不同。走架即打拳,俗称盘架子。其习练以技法为主,属武练。是个人单独操练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操练中,当快则快,该慢则慢;可以快慢相间,全凭技法之需要。其中,间或有发劲动作。打手是指推手,是两个人配合进行的练习进身用招的训练方法。假如是您一个人,那么无论练得多么起劲,恐怕也不会被人认为是在练打手。李亦畲说,“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打手是知人功夫”,点明了走架和打手二者之间的不同之所在。那么,行工是什么呢?与以上二者如何结合呢?行工就是练功。太极拳快打为拳,慢打为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太极拳是拳也是功,是一种动功。工,在这里就是功。行工属文练,即慢拳。它讲究意念、呼吸、动作、速度相互配合;它以动作为导引,以锻炼内气、增强内劲为目的。久练之,可以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阴阳平衡。行工和走架在现代太极拳练习时常常难以区别,主要是看速度和发劲与否。
       专练行工可以健身,故《十三势行工歌诀》中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之说。而不是笼统地说练太极拳仅仅是健身,或只能健身。我在《传统太极拳的文练和武练》中讲了这两种练法的异同及内在的联系,指出“有功无技难成艺,有技无功浑身空”,文练和武练不可偏废,也不能截然分开。李亦畲在《走架行工打手要言》中说,“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这是典范的功技合一练法:该快则快,该慢则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表现了太极拳“走架即行工,行工即走架”的特点。也就是内家拳所谓“打拳即练功,练功即打拳”的功技合一的特点。而不能以为辛亥革命后的那种一味文练就是太极拳,因为太极拳除了文练还有武练。
        用《十三势行工歌诀》解释《打手要言》,即武禹襄在打手中融进了行工的要领。《十三势行工要言》中只有“尾闾正中神贯顶”的要领,没有“立身中正”的说法。《打手要言》中第一次提及“立身中正”是指什么呢?它是指打手之前要站好姿势,从容不迫,所以强调的是“中正安舒”;第二次提“立身”是在发劲之前,所以用“须”字强调中正“不偏”。可以明确地看出“立身中正”是有针对性的。那种把“立身中正”理解成“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正直、中正,不能前俯后仰,左右歪斜”的说法不仅是认识上不符合其本义,也不符合打拳过程中的实际情况。
       让我们先看看杨式太极拳宗师杨澄甫的拳照。只要稍微认真一点就不难看出,无论是他早期的武练拳架还是后来的文练拳架,在做揽雀尾的棚势、挤势,海底针的采势,以及指裆捶、下势等动作时,上身都是前倾(前俯)的。有人以为只有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打拳有身姿前倾(前俯)的动作,这是片面地理解“立身中正”的结果,也是不懂武术(包括太极拳)身法和少见多怪的结果。
       为什么在打拳时有时会身体前倾(前俯)呢?这是由于技法的需要。因为任何拳势都是为技击服务的,都是技法。技法中需要前俯就应该前俯,需要后仰就应该后仰。刘晚苍先生在《太极拳架和推手》中解释“披身踢脚”一势时说:“身体向后倾斜作斜披姿势,起脚前踢,称为披身踢脚。”他在书中所附的此势拳照后仰得几乎与地面平行。
       试想,怎么可能一套太极拳打下来始终直着身子?怎么会没有俯仰伸屈?可以说那种没有阴阳开合、没有避让、没有俯仰伸屈的练法是错误的,就是杨澄甫批评的“流于板滞”。杨振铎先生曾批评林秋萍练太极拳多年而在做搂膝拗步等动作时上身太正太直。这个批评是完全正确的。可以看作不仅是针对个别人的批评,并且是对整个太极拳界对“立身中正”的误解的批评。
       谈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顾留馨先生在立身中正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说实话,顾留馨先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一位有着突出贡献的太极拳家。多年来我一直不愿写“立身中正”的误解问题,与我对其本人的尊重有关。但是,如果我们再不澄清事实,还“立身中正”的本来面目。我们将不是对个别人的态度问题,而是对太极拳本身不负责任了。顾留馨先生在《太极拳术》一书的59页“身法中正”中写道:
     “太极拳的身法,主要为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按:此处行文有误,原文应为“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或“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撑”。),处处不使身体各部散漫失中,要表现出中正、大方、严正、舒展、和顺的形象。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时,四肢动作不论如何转换,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上下一条线”)。凡是身向前俯、后仰、左歪、右斜,失去重心平衡的,都是不符合要求的,都是身法上的缺点”。在这里,顾留馨先生已提出了“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并称之为“上下一条线”。
       然而他又说:“但是练拳不能不有伸缩,身法有时也有歪斜,有时弯腰幅度极大,只要仍然保持虚领顶劲的原则,这就是所谓“中正之偏”。
        我们已经无法想象顾留馨先生在写这几段自相矛盾的话时确切的内心感受。不过可以肯定,作为一位武术家、著名的太级家,他是完全知道并懂得自头顶,躯干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垂直线“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于是又提出了“中正之偏”的新论,以图弥补前说。然而,人们似乎只“青睐”前一段话,而无视他后面的补正。
        其实,早在1959年7月,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国家体委审定的《武术规则》中,就肯定了在行拳的过程中身体在一定情况下应该前俯。当然得有个“度”。例如,其中126页对“栽捶”的规定是“身体前倾不得超过30度”;128页对“海底针”规定“上身前俯不得超过45度”。这些规定无疑是正确的,合乎理法的。怎么能说“立身中正”是要练拳过程中始终保持身体正直、中正,不能“前俯后仰”呢?现在的《武术规则》是否改为不准前俯后仰了,我不清楚。如果改成不准前俯,肯定是错误的。说明修订者不懂太极拳身法。照此要求,那么倘若杨澄甫转世真要重新学习太极拳了,否则参赛怕是拿不到及格分的。也难怪有人看可了董英杰先生半个世纪前的录象,竟说他没有“立身中正”,真叫人不知说什么好。
       对于立身中正的误解所引发的争议,最多的莫过于对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先生在做搂膝拗步时上身前倾的问题。有人认为“在太极拳理论和实践上,斜中与立身中正相违”。这是因为不懂太极拳的身法原则和内家拳身法要领造成的误解,是把“立身中正”当成是太极拳要领造成的错误认识。有人甚至拿出宗师学生的拳照作比较,以为宗师错了,学生是对的。这是十分典型的因误解立身中正内涵和不懂内家拳身法和步型造成的结果。其实,上身正直与前俯后仰或侧倚束展等都是太极拳的身法,即太极拳《身法》中腾挪闪战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根据走架、打手、散手技击之需要而拟定的技法。吴鉴泉宗师在做搂膝拗步时的步型,是内家拳中固有的一种弓箭步,叫牮柱式弓箭步。这种弓箭步对身形就是要求自头至后足如一直杆,上身前倾;步型上双足尖均向前,成川字步;前腿弓后腿直,前弓之膝与足尖上下垂直。曾有人担心此步型会损伤膝盖。那时因为担心者按杨式大弓步之步幅来揣摩的结果,带有浓厚的主观臆断性。他们不了解传统太极拳中拳架大小是和步幅大小密切关联的。大架的弓箭步两足之间约距离三足长,故后足尖必须外展,不能朝前;而中架和小架只有二足和一足左右的距离,只相当于向前迈出一步,跟正常走路的步幅大体一样,是不会伤膝的。请想一想,你正常走路会伤膝吗,正常的一步迈出去,后足尖要外展吗?内家拳多为小步幅,是“打人如走路”的内涵之一。如果连这些内家拳的基本常识都不清楚,还奢谈什么太极拳是内家拳呢?须知,内家拳都是小步幅,这是由于小步幅便于重心转移,进身速度快,有利于发挥近身短打这个内家拳的技法特点而决定的。“步大劲塌”。弓箭步太大,重心移动慢,在实践中要吃亏。正是吴鉴泉宗师采用牮柱式弓箭步和俯仰、侧正、斜直、束长(缩展)等灵活多姿的身法,才进一步丰富了太极拳的技法,加快了朝内家拳迈进的步伐,推动了太极拳的发展。
       至于吴鉴泉宗师早年那位学生的拳照上身较直(正),是因为他当时是为了健身才求学太极拳,主修行工,对其它内容知之不多,而且也仅仅是“搂膝拗步”、“海底针”等拳式的定势上身较直而已,在其做“ 野马分鬃”、“斜飞式”等拳式时,上身也是倾斜的,怎么可能在一套拳中“始终”保持上身正直中正垂直呢,有必要吗?
       把立身中正当成身法,并以为贯穿于走架打手行工之始终的观点,除了没有根据,不符合理法实际,也是不准确的。这一方面是误解了立身中正的本义,另一方面是误解可太极拳中身法的确实内涵。因此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身法,其次要明确方法和要领的关系。
        什么是身法?在武术中,身法主要指打拳时身体在各种运动样式(即技击)中的方式方法及其要领;通常特指方式方法。
       讲身法,先要明确身体的概念及其在武术中是指什么。因为身体这个概念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包括头颅、躯干、四肢在内的整体。《现代汉语词典》上称之为“一个人或动物的生理组织的整体”;二是指人体躯干部分。《现代汉语词典》上说“有时专指躯干和四肢”。但在武术训练中主要指人体躯干部分,并不连带“四肢”。在医学上通常也不连带“四肢”。比如说“我身上不舒服”,一般不是指四肢上有什么不舒服。武术上的四击八法十二型,统称“二十四要”。其中的“八法”指“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可以看出,这里的“身法”是不带四肢和头颅部分的。有的武术著作将“身法”分为身和法。这是把身法分为方法和法则两部分来讲的。其实,身法中已经包含方法和法则这两个层面的东西。在武术中身法属于技法,故重点在讲方法,而将法则放在“要领”中另外讲述,如形意拳除了十四要则,另有“身法”。
       应该明白:法则(要领)是贯穿始终的规则性原则性的要求;方法是针对具体情况而采取的间或性的手段,它不贯穿始终。
      “太极拳十要”和“形意拳十四要则”中都有“涵胸拔背”、“沉肩坠肘”等要求。这些要求是从整体上讲的,要贯穿始终的法则要领,而不是方法。
       《太极拳论》中的“身法”,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身法,或者说它不是习惯意义上的身法。因为它含有方法和要领两个层面上的内容,不利于解释。其中“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六项为法则、要领,是所有内家拳在行拳过程中“始终”要遵循的;“腾挪、闪战”则是方法,是针对具体情况采取的具体手段。你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在一套拳中始终腾挪闪战,因此方法有间或性(暂时性)。
       当然,在武术(包括太极拳等内家拳)中,身体任何部分的运动往往都不是完全孤立的。将手眼身步分开来讲解,是为了教学讲述上突出某一部位的需要。因此,我们讲“身法”只是相对独立。而在技击中身法的任何运动变化,无不由头颅和四肢一齐配合行动。例如,进身动作,往往由步法和头部的配合。故在拳谱中分述“手眼身法步”时,又强调“一动无有不动”,“一枝动百枝摇”,强调手足齐到。
       身法问题是一个大话题,鉴于本文主旨不多赘述。
        总而言之,“立身中正”从来就不是太极拳的基本要领,也不是练拳过程中始终要保持的姿势,它主要是练拳或发劲之前的一种要求而已。
       任何一门武术的要领都是为武术的作用、目的服务的。武术要领的确定(制订)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和成功、浸泡了无数前人的血汗和智慧,甚至是用生命作为代价的经验的总结;绝不是毫无实战经验的人坐在书斋里摇着笔杆凭空想出来的。“立身中正”可以作为练内功时的某种要求,但却无助于太极拳的身法和其它技法。就像练书法之前也要“正其手脚”一样,“正其手脚”并不是书法本身的技法和要领。错误地将“立身中正”当作贯穿太极拳练习始终的要领,盲目地扩大它的运用范围,甚至将其作为太极拳的“主要”身法等等做法,极大地阻碍和影响了太极拳的正常发展。致使原本极为灵活圆转的“腾挪闪战”,变成了僵化和“板滞”的身体蠕动,像一块木板,直来直去,成了挨打的活靶子。
       必须看到,对太极拳理法的误解,远不止一个“立身中正”。诸如,太极拳身法中明明写的是“裹裆”,偏有名家说动势时“裆须开”、“胯根须松开撑圆”等等。难怪一些运动员行工走架时跟患有严重小肠气似的,揸着腿,怎么看都让人觉着别扭;若要实战,能行吗?
所有这些,都应该引起太极拳界认真思考。对每一个问题都想一想,在实战中试一试,问一个“为什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应该盲从。只有这样才是继承和弘扬传统太极拳的正确途径。否则,太极拳真的要没落了!

评论列表

世博会网络志愿者
 
2006年度中国武术排行榜
2007-1-2614:49:00  博武国际武术网

  [博武网讯]备受海内外武术界广泛关注的“2006中国武术年度排行榜”评选活动,经过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投票,并经专家评委会综合评定,获奖榜单近日揭晓。博武网从近日起,将对各获奖者进行系列专题介绍。
2006年度中国武术排行榜年度十大武术人物
  释永信  韩建中  吴连枝  刘学勃  吴  彬  
  甄子丹  郭瑞祥  奚财林  门惠丰  周杰伦
年度十大武术事件
  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
  邯郸国际太极拳交流会  
  第四届浙江国际传统武术节举行
  北京市武协发展史编写工作全面启动
  第一届香港国际武术大奖赛
  普京访问少林寺
  24式创编50周年纪念活动在各地举行
  中国功夫之星全球电视大赛
  《中华武术》举办太极拳名家大讲堂
  北京大学第二届中华武术文化国际论坛举行
年度新锐武术人物
  潘霜喜(徐州少林功夫传人)
  李驻军(菏泽洪均生太极拳传人)
  陈  斌(河南陈正雷武术馆)
  马俊祥(华夏武术文化发展中心)
年度最佳武术影视片
  《龙虎门》
  《霍元甲》
年度最佳武术图书
  《吴文翰武术文存》(山西科技出版社)
  《少林武术大全》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千思百问太极拳》(中国海关出版社)
  《盈虚有象---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人民体育出版社)
  《传统查拳》 (人民体育出版社)
  《逝去的武林》(当代中国出版社)
  《中国武术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
  《太极宗师孙剑云》(人民体育出版社)
  《永年太极拳志》(人民体育出版社)
  《中国陈氏太极拳》(河南人民出版社)

年度最佳武术音像
  《中国武术人物---王培生》
  《简化太极拳学练指南》
  《杨禹廷太极拳精要》
  《褚桂亭武学珍品系列》
  《太极内功解秘》
  《永年太极》
  《天下太极》
  《陈家沟太极拳》
  《天下武林》
  《中国武术人物郭瑞祥》
年度十佳武术文章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要贯穿始终的要领吗》
  《李小龙武学思想与传统武术观》
  《亚运会武术比赛回眸与断想》
  《吴式太极拳与孙子兵法》
  《杨禄禅瑞王府授拳说》
  《武医结合 强身修禅》
  《武学境界之我见》
  《太极拳技击中的科学背景分析》
  《返朴归真回故里》
  《邢台地区近代武术发展概况》

 
发布: 2007-9-19 06:37 | 作者: 龚正平| 来源: 武术万维网
浦汉健作《“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要贯穿始终的要领吗?》一文的背景介绍。根据网上知情人说:“只不过有些人还不值得直接批评。作者在发此文前与有关人士进行过磋商。并且,此文原来不是针对赵民华的,而是写给赵济夫先生的一封信中的部分内容。所以没有提老赵还是小赵。考虑到这个问题带有普遍性,现在又有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纠缠不休,于是,干脆把它连根拔了。”浦先生说,他写这篇文章确实有针对武魂杂志上那位一再发难的朋友的成分;但主要不是对他一个人。一个普通人对太极拳不懂而发一点议论很正常,但一再讲就不正常。特别是把老外也搬了出来。很无聊。浦汉健先生说,“斜中寓正”最早是李秉慈先生提出的,虽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并没有错。上海方面曾有人不赞成,但因不是原则问题,也没有过多纠缠,因为这是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可以共存。不一定非弄个你死我活。所以“和了一下稀泥”。谁知道有人非要“搞到底”。浦先生说,谈这种问题要有几个基本条件,否则,谈不好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0)

相关推荐

  • 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一.作者简介 徐承基(1892-1986),字致一.祖籍浙江省余姚,成长于上海.幼年入澄衷小学读书,后读中学而大学.期间,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1910年,考入前清财政学堂攻读经济学.1912年5月, ...

  • 手臂就是刀枪:武禹襄《器械论》集解(四)

    武禹襄祖师 手臂就是刀枪 一一武禹襄<器械论>集解(四) 李新方 [原文]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振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柱香.拖刀败 ...

  • 【功法】单鞭一式最称雄——太极单鞭拳架与打手(视频)

    太极是武学,其拳架中的一招一式,源于前人斗争的总结.追本溯源,弄清拳架中技术动作的来龙去脉,对于太极拳的健身.寻理.乃至技击,均有裨益.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是太 ...

  • 单人跳舞免不得:武式太极器械之秘与现代实战作用

    单人跳舞免不得 一一武式太极器械之秘与现代实战作用 李新方 有人把太极拳和器械说成什么"太极舞",这当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但舞和舞其实是不一样的,舞不一定就是表演动作,实战训练的动 ...

  • “立身中正”是太极拳要贯穿始终的要领吗?

    长期以来,"立身中正"都是被当作太极拳的基本要领而出现在各种现代太极拳著作和教学要求中.最近出版的一本由余功保编写的<中国太极拳辞典>中说,立身中正是"太极拳 ...

  • 太极拳的立身中正与斜中寓正

    太极拳原来是中定,后来慢慢不知是谁引入了中正.立身中正是儒家道德要求,引进太极拳成了身法要求,意思是不偏不倚,正直.我觉得还是中定更恰当,因为它包含着斜的那些身法,对身法的要求也更准确--定就是稳定, ...

  • 为什么太极拳的“立身中正”等要领可以防病、健身?

    太极拳是中国古老的拳种之一,也是目前人们最喜爱的健身项目之一.太极拳是依据阴阳之理.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术,综合武术技术创编而成的.因此,练习太极拳可以平和阴阳,疏通经络,调节神经,全面提高人体的 ...

  • 太极拳~怎样做到立身中正

    我们怎么才能做到立身中正?躯干部位是由腰在连接的. 太极拳指腰的运动是讲腰以下运动,腰胯是讲后腰,而不是在前腹,这个一定要注意.'以腰为轴',是说后边两个腰眼儿.胯这个三角体的运动. 向下是两个髋关节 ...

  •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把握立身中正?一线拳师给你靠谱答案

    张书勇老师:身法的中正怎么样来掌握?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进行自我检验? 张书勇:陈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陈正雷大师入室弟子,中国武术七段,中国武术协会会员,河南省武术协会会员,河南省一级拳师. 这个问题首 ...

  • 立身中正做到了,站着打太极拳也是很累的

    2017年下半年,我在北京办了两期太极拳猫步培训班. 有一期,来了一位高人.这位高人是一位小伙子.说他是高人,不是他长得高,而是学历高.说学历高也不确切,因为,现在这个世道,硕士也不能算高学历了. 说 ...

  • 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虚实分明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 ...

  • 太极拳如何做到立身中正?看你有没有找到这种感觉

    都知道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然而每个人对于"立身中正"的看法,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差异,理解有误的话,练拳效果就有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 今日,小疗君为您分享 ...

  • 中正不偏 | 太极拳立身中正有讲究

    自己为自己打一套拳 你的生命将与众不同 18 倒卷肱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74式)招式动图 太极拳中的立身中正有讲究 我们在练习中要求周身中正,中正不偏,神态自然,中气才能通达脊柱之中,行在骨髓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