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意

中国人常说,人有“喜、怒、哀、乐”这四种最基本的情绪,构成了一生当中所有感情色彩的基础。

在这些情绪当中,愤怒是比较鲜明的一个,人在很多情况下会变得愤怒,或是不甘、或是愤慨、或是无奈。

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愤怒这一情绪的基础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特殊反应,一般是与自己相关的利益或事物受到了不应有的待遇,从而产生的情绪。

有的人会因恨生怒:对某人或某事有恨意的人,一般在见到这些“根源”时,都会变得愤怒。

比如古典小说《水浒传》当中,林冲即使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高俅,也依然愤怒无比,心生杀意,因为高俅之于林冲有杀家之仇、夺妻之恨。

恨意相对于愤怒这种情绪而言,也许不会表现得那么明显,影响力那么大,但却深入人心,持续时间久,多者会绵延数十年。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但长时间的恨意会在生理上使个体的健康状态恶化,变得情绪消极。

相关科学研究表明,那些对某事和某人满怀恨意的人,往往会遭到情绪引起的生理折磨,甚至会因此患上一些病症。

前文提到的林冲便是如此,在重见高俅却未成手刃仇人时,他吐血昏厥,并在那之后,身体状态就急转直下,最终因为这一病根而含恨离世。

所以我们应该明白,即便你十分恨某个人,也应该注意控制自己的心情,因为这种恨意长期性存在,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

当我们已经无法改变既成事实时,不妨提醒自己,尝试寻找一些别的解决方式,或提醒自己,单单只恨也是徒劳的,不如趁此机会提升自己的实力,再觅良机。

接受现实

在面对恨意时,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要学着去理性思考事实。恨意的存在往往源于某些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对已经盖棺定论的事,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不妨试着去换一个角度观察,来判断自己的这种恨意是否值得。

假如更换了视角或再三思量之后,你想通了,当时发生的事情其实并不至于你如此的满怀仇恨,可以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就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对于当时引起你恨意的对象,同样可以进行一个重新的审视与思考。

假如此人真的十分不堪,那么他必定会遭到周边人的唾弃;假如经过后来的多方证实,当时的事情是个误会,那么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以,尝试去接受已成事实,并重新审视当时事情发生的原因、事件经过等,我们也许会有新的体会和情绪,这样的开始是让自己改变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白色的熊

除了接受事实,回溯往事,放下现今的心情之外,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让恨意主宰自己的情绪。既不用让自己时时刻刻记得这份恨意,也没必要让自己像圣人一般忘记仇恨。

比如在心理学领域,存在一个十分著名的实验:研究人员告诉参与者,别考虑白熊,但是这一规定一经说出,参与者反倒加强了这一印象,脑海中都是白熊的形象,提醒起到了反作用。

这一实验就告诉我们,有时你越想避免某种想法、某种情绪,这种情绪就会在你脑海当中反复出现,反倒加强你的印象。我们要做的是正视这些情绪,用平常心去面对。

有很多事情,假如我们不经常考虑,也许随着时间流逝,这件事情在我们心中的地位就会越来越低,最终被我们遗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