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传授我的太极拳内功心法(二)

* 太极的靠,分双肩前后靠,背靠、胸靠,头靠,左右腰靠,臀靠,垮靠,全身无处不靠。靠的发力,聚积全身自然之力于丹田,再将丹田之力瞬间弹抖发至着力点。

* 冬至前后认真练拳,功力增加快。天地开泰之日,每年的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九月初九,冬至,夏至;天地交合之日是,每月的初一、初三、十三、十五;阴阳生化之时是,子时,午时,卯时,酉时 ,练功的最佳时间。

* 推手时,拟增加手上沉重量,不能光用力向下压,而是虚领顶劲,领着身体向上升,则手上沉重量自然增加。如双手向左移,则身体须向右走。同样,如双手向右移,则身体须向左走。

* 在练架子或推手时,要松开上肢的每个关节,包括: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可意想手腕关节内侧、肘关节内侧和肩关节内侧都夹着一膨涨的小球,将每个关节推开。此外,若其中一只手或两手同时在胸前抱圆,则意想手弯和胸的中间位置有一圆球居中。此球可随自已的心意胀大和缩小,亦即开与合。再进一步,意想身体是一个球。当意想球胀大,不单是手向前,身亦向后,肘两侧和身体两侧也向两边胀开,甚至头顶和双脚也上下伸展。因为球胀大是向四方八面同时胀大。

* 肩、肘、腕顺序放松是「意」的训练。目的是使手上任何部位听从「意」的指挥。当手上功夫进步后,肩、肘、腕松的次序可任意组合。例如,腕、肘、肩;肩、腕、肘。

* 想象身体如寺庙里的一口钟。两腿内侧为钟的内壁,身体外侧为外壁,尾闾为钟锤。钟锤永远只能在钟内壁的范围内摆动,且与地面垂直。也就是说,尾闾在任何时候都不应与任何一腿重迭,否则便是双重。

* 无论是打拳还是推手,作弓步时,后脚不可用力向后向下蹬,而是要开跨、扩膝,放松胯根、膝盖和脚踝的关节。这样,后脚才不会僵硬,重量流至脚板、脚指而反弹。反弹力倒头传至脚跟再传至腿、腰……。这时脚跟会有上升的感觉,身体才能升沉并转动灵活。

* 无论是站桩还是走拳架,两脚跟象两个圆形的球,如树桩扎在地上并灵活转动,脚掌如根系,从四面八方牢牢抓住,这样拳架方能灵活且沉稳。

* 做弓步走拳架时,身体的重量从小腹放到前实腿的大腿内侧处。想象前腿的跨和后腿的跨各有一气球。前腿的跨根的气球慢慢缩小,跨部随之慢慢放松、内收下沉,后腿跨部的气球慢慢扩大。整个过程务必做到“裆走后下弧”,力量从一只脚的脚跟逐步过渡到胫腿,大腿,过会阴,经丹田,至另一只脚的大腿再逐步到脚跟。过会阴时,会阴像坠一重物。总之要走出下弧状。

* 若身向左转,则右脚先动,继而左脚动;相反,若身向右转,则左脚先动,继而右脚动。但无论向左或向右转,都必须虚灵顶劲,用意将一边身缩小,以脊椎为轴为主转动,带动整个身体转动,这就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的道理。

* 无论练拳还是推手,如要转动脊椎,必须在原位上笔直地转,不能在转的同时,上身向前后左右任何一方移动或倾斜。整个脊椎要象一根树干插入地上,不偏不倚。在走拳架时,为了保持身形端正,白会穴、会阴穴在一条垂线上,两涌泉穴在一条直线上,垂线和直线相交成直角,全身放松,身形自然端正沉稳。内劲催外形。

* 练拳架时两脚虚实的变换。如虚步变弓步或弓步变虚步,不应简单地将实脚向前或向后撑,把身体推向前或推向后,使身体的重量,从地面直线地从一只脚交给另一只脚。正确的做法是,意想丹田像是一个水泵,而实脚的整条腿像贯满了水。当两腿进行虚实转换时,丹田的水泵将实腿的水徐徐抽起抽走,然后徐徐注入虚腿去。水的流动路线像一个倒转的英文”∩”字母。在这种意念的抽水和注水过程中,身体便自然向前或向后移动。同时“裆走后下弧”,意念水里面有一串佛珠随着水的流动螺旋前行,逐步练成太极的螺旋劲。所谓意想,不单纯是想,还要真的能感觉到水在一条腿从下而上,经过丹田,然后从上而下流动。也就是说,我们能「用意」来指挥水的流动路线,同时还要能控制水的流动速度。水的流动速度要均匀,不要有停顿。假如实腿的水量是从9开始,然后 8,7,6….地减少,最后至0; 则注水的水量则从0开始,然后1,2,3,4地增加至9。用「意想」所感觉到水的流动路线和速度,起初是很模糊和缓慢的。有时甚至会中断。但随着多练习,意想的感觉和速度便可加快和加强。形到意到,意到气到,气到力到,快如闪电。这样,才能达到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手快不如意先」的原则。进行「意想」时,要精力集中,无杂念。此外,在腿上虚实变换的过程中,必须要「虚灵顶劲」做到「节节放松,节节贯串」。才符合「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犹须贯串」的要求。按上述方法来转换两腿间的虚实时,如能做到全身放松,转换轻灵,当身体的重量全部从一腿转换到另一条腿的刹那,会感觉到有一个力从地面向上反弹到实脚。所以,应从脚底、脚踝关节、膝关节、跨等节节向上放松,让这个反弹力随着我们的心意去到身体的任何部份,作为该部份的动力来源。如虚脚的上步或手上的掤劲皆源于此。地面反弹力传递经过的路线中,有未松开的地方,反弹力的传递便在未松开的地方中止。因此,在练拳架时,要全身松开,节节放松,节节贯串,一动接另一动,连绵不断,不停滞。这就是通常说的“不断劲”。

* 如何练好太极拳架,要领是:“两手春风拂杨柳,双脚犹如踩浮舟,南屏晚钟悬百会,静听宏音扬全球。”意思是: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被春风吹动的,是被动的,春风是“意”。双脚不要踩死,要有腾挪之势,好像在船上,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第三句讲的是身形,要正,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发散着声波。而自己心要静,意要随,不要想打人,不执着追求什么,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

* 打拳体会“毛驴拉磨”:“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毛驴拉着我转。这样就能松腰、活腰,随着毛驴转,我不是主动转,是被动转。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腰不能用力。如果腰用力,腰带手,腰就僵了,错。“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太极的棚捋之劲,如旋转的球,扔上一块石子,被旋转之力卸化开。身如旋转灵活之球。

* 每次拳式练习,只可选择一个重点作为练习对像,例如:肩、肘、腕;两腿虚实转移等等。绝不可贪多,欲速不达。

*  练到一定时候,不要刻意想起走劲,放松慢慢打,忘掉所学一切,自然产生动作,周天之劲如果走不上白会穴,就不勉强,勉强反而僵硬,放松反而容易上去。忘记一切打了一段时间后,再恢复意念,这时情况又会不一样,会清晰明朗一些,如此反复,会更清晰,更空灵,逐步提高。

*  以脚跟为丹田,能用脚跟带领全身更好,不能用脚跟就用丹田、腰跨带全身运动。

*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永远提不高,越练越偏 ,就是有些人自己认为现在可以了,不求进取。这是大忌。

*  今年以来,师傅就专门说了我8个字,一是说我打拳“倦起倦起的”,结果是我不理解下身下沉上身上领的道理,不中正,过份强调松,结果身如稻草,不好看,对于提高太极功力也不起作用。二是拳架看起“粑浓希带的”(软稀稀松垮垮的意思),结果是我内劲没贯足,没有理解“形、意、气内三合”之间的关系,我通过理解,做到“以意领形,以气运身”,毛病纠正了,对太极的理解又有提高。往往教学就那么几个字。而后就是自己的理解了。

*  年初师傅说,太极练了一些时间,又要回过头来反复练习基本功,忘记所学一切,从头开始,理解又会不一样。特别是站无极桩、走太极步,对于练习下盘功夫很有帮助,“上练三分下练七,功夫练在下盘上”,这样桩子才稳,如果桩子不稳,一切都是徒劳。丹田功要在全身任何一个部位万向内缠,尽量打通身体各个部位并胀满内气。这样,正常状态放松时气血通畅,身心舒坦,走劲时内气鼓荡,力贯千钧。

*  套路栋与栋之间,有一个落点定式,必须表现出来,一来架式分明而优美,动作不含糊,二来利于蓄劲蓄势,便于动作转换。落点定式,要求丹田之气从命门贯到尾闾,尾闾内敛象一根柱子支撑到地上,拳架四平八稳。

*  练套路初期,太极拳基本功法每天坚持系统练一遍或者一周练三遍,老架一路每天坚持练四遍,练上半年以后,就以一路的拳架为主,每天至少打上五至十遍,练习一段时间后,感觉又会不一样,全身筋骨的放松和下盘稳劲会上一个层次。

*  师傅说:练太极拳不要完全照抄照搬理论和名师的架式,不一定严格注重外型,什么“三阴三阳”,“筋络穴位”,谁分得那么细?要从整体上去练习把握,要把老架一路这套万拳之母拳打得滚瓜烂熟,功到自然成,到时什么都有了。

*  练拳中什么都不要想,不要急于求成,放松慢慢地打,心里想着师傅打拳的样子,体会师傅打拳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式和整个套路的起承转合,在提高上很有帮助。

*  陈式太极拳,在动作招式上,因习练者的体型、身高、臂展的区别,无法做到众多习练者集体打拳时的动作整体一致,打出来的风格各具特色,这是客观必然,但内劲走法是一致的,这点必须认识到位。在不脱离老架一路这套母拳风格的前提下,打出自己的特色。

*  师傅看了我打一套拳,说了两句话:一是走内劲“故意做作”(即刻意,不自然);二是不要刻意走某些劲,放松自然地打,不要想到自己在打拳,是在享受太极,随着练拳遍数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很多东西会自然产生。我照此做了,感觉练套路比原来轻松许多,内劲的通路比原先还要明晰一些。老架一路连续打五遍,只出微汗,毫不觉累,反而轻松愉快。

*  触地反弹:我问师傅“触地反弹”如何练习?师傅先看了一眼我的头,再看了一眼我的丹田,说了一句“头掉到丹田里了”。我恍然大悟,试着在放松状态下瞬间意念头落丹田,结果一个力突然下到脚跟,脚跟触地刹那又一个力向上过脊柱直冲百会,感觉很好。

*  无极桩:头顶白会之发如束一长辫上拉于屋梁,双肩自然下沉,深吸一口气后徐徐呼出,达到自然含胸,胸腔内气充满让胸腔前后鼓胀,达到颈椎、胸椎笔直,腹腔内气充盈,尾闾内敛,腰椎自然直立,尾闾末稍如坠一重物,头顶白会之束发上拉于屋梁,形成上下对拉力,把整个脊柱拉直。全身肌肉自然下坠,双手自然下垂,双膝自然微曲,圆裆,髋关节放松,双脚掌平贴于地,力量下到脚跟。此桩功站到一定时候,始觉双脚跟发烫,如站在烧热的铁板上,随时间推移,发热从脚掌两边过渡到脚趾,到整个脚掌,最后到整个髁关节以下全发烫,如站在蒸气锅上,热能源源不断供给全身。

*  走拳架时,去掉多余的柔力,让劲棚起来;感觉在水或空气中打拳,全身要有水或空气的阻力感沉重感;肩不能挂力,放松下来;要逐步体会老架一路的拳理拳法和各动作的养身技击作用。

*  体太极之阴阳,养浩然之正气,运缠丝之圆活,化虚实之刚柔,悟屈伸之开合,得哲理之妙用,顺自然之规律,具万物之和谐。

*  师傅要求我走拳架时“肩肘不能挂力”。这就是太极拳要求的“沉肩坠肘”,如何做到?首先必须练好下盘功夫。如何练好下盘功夫?就是要按要求全身放松,多站无极桩,多打拳架,反复站,反复打,千百遍的站,千百遍的打,功到自然成。肩肘放松的意念是:双肩就象担着两幅磨盘,背脊笔直就象一根木棍支撑着肩上横担着的磨盘。双肘尖系坠着两个秤砣,双肩双肘沉沉的,这时的拳架才沉、才稳、才活、才自然、才能走出螺旋劲,初步达到太极拳去掉本力,化掉僵劲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点:必须下盘要稳,上身才能放松,上身放松心(意)气才能降到丹田乃至脚跟,拳架才到达到“下石、中活、上空”的要求,到时真正体会到“飘”感觉。

*  如何练成太极拳?时间不到功力到了也不行,犯僵劲,不自然。时间到了功力没到也不行,无功不成太极拳。只有时间和功力皆到,才能达到“行云流水,羽化登仙”的意境。

贵在分享感恩支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