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死磕硬核直男的创业感悟(下)

2021-09-15 19:12

一位死磕硬核直男的创业感悟(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瞰学社(ID:gh_a43f58185aee),作者:有瞰编辑部

在上篇一位死磕硬核直男的创业感悟(上) 聊到,大卫一路经历过500强公司Top Sale、餐饮创业者、中欧商学院MBA、知名教育公司CEO助理。

现在他选择了创业。之前创业管理过一家30人左右的公司。但这段创业经历在三个月后就早早结束,现在他又开始寻找新的创业方向。

在这一篇里面,大卫具体聊到了他创业过程中的内心挣扎、业务中如何拆解优秀案例、思考方法等。相信这些反思和总结会对你所有启发。也相信你看到他不断前行的过程,能从中受到鼓舞和感染。:)

2021/08/14

一个创业者内心的自我挣扎。

创业者可能经常会处于一种挣扎中,这就是:当你选定了一个方向之后,你一定要像疯子般,拉着团队奔着这个方向目标走,然后,还要封官许愿,告诉大家这条路走通了之后能怎么怎么着。这个时候,下属会有点疑惑,心想你丫是不是在忽悠我。

随着事情的推进,如果前进遇到了阻力,碰到了一些不可抗力,你又要重新想一套方法或者路径,然后尝试再把这些方法兜售给下属,同时,重新画饼。

这就像一辆跑车,起步时油门踩到底,可是跑了50米,就要拐弯,甚至要调头。这样的次数多了,整个团队的同学,就会疲惫就会累,甚至会怀疑你是骗子。

我也时常在问自己,我到底是不是个骗子。

答案明确且唯一:我不是。

因为在我说出那个方向和那些激励时,我的确相信它们。说我自己坚信的东西,这不叫忽悠,说自己不信的事情,这才叫忽悠。

自己信不信自己嘴里的话,也许就是梦想和骗子的核心区别。

2021/08/15

既然线上推广是达成100万目标的核心模块,所以昨天虽然过节,但我一整天几乎都在做一件事情,拆短视频。

拆完有两个想法,都是有关做事情+能力培养的感受:

1. 一个好东西,往往比他看起来的要复杂,要精细的多。

下图是我在拆的一个视频的结果,因为是第一次拆视频,也没有一个特别确定的框架,就用了“时间-文案-视频-音乐-作用”这五个模块来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视频,你们只需要看文案那一列,串起来,基本就知道说的是啥了。

对,就是一个健身教练尝试颠覆我们固有减肥逻辑的视频。

本来第一次看这个视频也没觉得有啥特别的,但是就是不知道他为啥点赞那么多,完播那么好,甚至,我一度觉得这小子说话慢吞吞的,信息密度完全不够。

但是,一旦把文案拆开,然后用视频和背景的音乐去理解他的时候,就会发现,几乎每3秒钟,就有一些刺激我的地方,比如:

  • 开头的一个大胖子和拍肚子时候的piapia声

  • 那种普通人减肥时候惨兮兮的音乐,好像很冤很惨的样子。渲染很到位。

  • 前一秒是个胖子,后一秒就是个帅哥,用户就会想,发生了什么,就会有向后看的冲动,就有利于完播。

短短55秒的视频,这样勾人心魄,让人想要看下去的点很多。特别是前30秒。

这就是副标题所说的:一个看起来挺好,但是你又说不上来哪好的视频,需要拆到以秒为单位的颗粒度,你才能发现好在哪里。

2. 像素级的拆解学习,看起来很复杂很笨,但是效率可能极高。

我昨天做的是视频的像素级拆解学习。这样的事情,我还干过两个:

2.1 文案

一个是文案,就在今年,有个写作很强的哥们告诉我想要写好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拆文章,我附张截图。一篇文章,就是要拆成“词-句-段落-意群”的结构,看看他们之间的起承转合关系如何。

因为我一直还蛮喜欢听罗辑思维的音频节目的,所以当时就用的罗振宇的文案。拆了大概30篇之后,我突然明白我为啥喜欢听了,原因很简单:冲突。叶茂中说,人类的注意力,天然就是为冲突设计的,而现在的快内容,让这种天性更加强烈。

在罗振宇的文案中,你会看到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反转、意群和意群的反转,一个最直观的表现,就是他文中“但是”特别多:不断的给你铺垫,然后颠覆你的认知。

我猜,看他的文章流畅度很高,引人入胜,和不断的反转大有关系。

而这种体感,不拆把文案拆到像素级别的,估摸着很难构建起来。

2.2 英语

很早之前我英语口语和听力不好,有个英语老师就交给我说,想要提高口语和听力,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听写。

所谓听写,就是一篇BBC的音频,一共十句话,连起来听,你肯定听不懂,那就把他拆成十句话,每句话每句话的听。

如果还听不懂,那就拆成半句话半句话的听。

如果还听不懂,那就拆成一个词一个词的听。

不仅要听,而且要写,听到什么,就写什么。

这里的重点是:千万不要看文稿!哪怕你连词也听不懂,但是你也要接着听,尝试着写出来。

这么粗暴的么?自有他的道理:

经过十几年的英文学习,我们眼睛对英文的能力是挺强,是看的懂的,但是我们耳朵往往对英语没感觉,所以,你大概率认识那个你听不懂的词。

所以,持续听反复听,慢慢的,那个你本来听不懂的词,可能突然就听懂了,因为,那个词本来就在你的大脑里,只不过原来是眼睛认识,现在要让你的耳朵认识。

很笨吧。我第一次使用这个方法,一篇1分钟的BBC音频,我听了两个小时。

可是,后来,这个速度越来越快,同样是一分钟的BBC音频,1个小时,半个小时,15分钟,5分钟,直到一遍就完全听懂。

这种能力,就长在了我的耳朵上,直到现在。

十一年前的一次训练,让我再也没担心过英语,你说,这个方法到底是笨呢还是聪明呢?

说回来,也许,真的最高效的学习,就是像素级拆解的学习。

2021/08/16

昨天跟合伙人聊天,他说,我像个精神分裂。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最近一年,在刻意练习一套思考方法,而这种思考方法,的确需要不同的人格特质来支撑。

一年下来,我的思考能力有了挺大的提高,今天就把这套方法分享给你。

这个方法叫做“认知飞轮”,是老喻发明的一个概念,这个模型指的是:

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情,其实需要经历好几个环节:

  • 首先需要找信息。比如我要吃饭,我首先得知道,都有哪些饭馆吧。这个环节,人需要敏感,不管啥信息,萝卜黄瓜都是菜,先装到篮里再说。

  • 第二步是分析。所谓分析,其实就是用不同的标准去卡,比如你在点评上看到老多好吃的,你用价格、距离、好评、环境等等等等标准去卡你刚才看到的所有餐厅。这一步要求的人格特质,是逻辑,是理性。

  • 第三步是决策。所有的决策都意味着放弃,都意味着疼。决策去腾讯,就放弃了阿里;决策去大厂,就放弃了创业;决策嫁给谁,就放弃了一大片高质量男性。这一步所需要的特质,是狠,想明白了,就不纠结。

  • 第四步是行动。决策好了,决定了要去腾讯,那就疯子一样的去找人找资料找关系,一定要进。当然这个过程中,你又会遇到很多新问题,处理这些问题时,你又会重新进入“找信息-做分析-做决策-行动”的闭环里。

  • 总之,想清楚了要去腾讯,那就拼命干,请,一定不要重新回来评估“是不是要去腾讯”这个话题,因为这在上一步“找信息-分析-做决策”的逻辑里,已经做完了。如果还折回去,只能说明前三步没做好。这一步的特质,叫做疯。

你看,要干成一件事情,哪怕是个很小的事情,都需要好几种不同的特质。

我在“今天跟谁约吃饭”这样的问题上都在练这个模型,合伙人怎么可能不觉得我是精分?

这个模型是不是听起来也挺简单的?

的确,毕竟,找信息,做分析,行动这些事情,我们在各种个人成长的文章里,已经学到了太多。

这事真正难的点,在于真正把模型用起来。

因为我们做思考做决策,很多时候都是下意识完成的,没有人会吃个饭还要套个模型,也没有人过个周末还要走个流程,所以,这些决定和行动,没有模型和流程支持,也能完成。

所以我们很少能“主动”去思考。

所以刚才那些貌似很简单的流程“找信息,做分析,行动”,我们根本没有机会用起来。

因此,第一步,是要“意识”到:我们在做决策,我们在思考。

怎么做到,两点:

1. 冥想。冥想七八年后,我的一个直观感觉就是,我比较少出现“无意识的表达、无意识的行动、无意识的思考”了。换句话说,我大部分时候,都能保持对自己的行为有感知:我知道我在干啥。只要知道在干啥,我们就有可能把刚才说的思考模型塞进去。

2. 刻意练习。我一直理解的刻意练习,就是在不必要的地方对自己下狠手。比如今天跟谁吃饭,去哪吃饭,这些问题本不用模型来套,但是我基本都会这么要求自己。

原因很简单,大事上,人们多多少少还是会比较认真的写写画画去做分析的。但是小事上,我们根本想不起来要这么认真的思考。

可是,生活当中,真的有那么多大事么?或者说,大决定最后不都还是回落到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上么?所以,逼自己一把,让自己习惯在小事上也认真思考,虽然会慢一点,但是准确率会高很多。

2021/08/17

终于,我给合伙人提出了分手:这一次的创业经历在三个月后草草收尾,虽然之前就有预感可能会有变量,但是事情发生时,还是会有沮丧。还好,这三个月过的足够精彩,有很多值得复盘反思的地方,有关选人、有关择事、有关初心。

1. 找合伙人

合伙人真的是世界上最难找的人了,比找老公找媳妇难多了。从结构上来讲,就是这样:

  • 利益结构:夫妻之间再闹再打,之间的关系还是一家人,所以利益是统一的。但是在合伙人层面,利益还是分割的。

  • 交互频率:合伙人之间每天都会面临事情和选择,但是夫妻之间的大事本来就比较少。这就让合伙人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高了很多

所以找合伙人真的很不好找,一旦找到,就要好好珍惜。

在这次的合伙创业上,我觉得我做对了一点,做错了一点:

  • 强调人品,这事我作对了。哪怕我和合伙人最后在业务层面打的头破血流,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的人品。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合伙人之间利益结构的bug:我相信,只要我们谈清楚,我们各自说好的收益,谁都不会赖皮。

  • 没有说清做事情的底线——我要什么,我接受什么,我厌恶什么。这事我做错了。这次的合伙人,是曾经在中欧的一个同学。虽然曾经一起读过书熬过夜泡过吧,但是还真没一起扛过枪。做事和读书还真是不一样,所要求的心性也有所不同:

  • 读书只有好坏之分,80分90分的事情;

  • 做事则是生死之别,关乎我投入的100万是不是打了水漂。

  • 所以,场景不一样,光是人品好这点就不够了,就要用做事情的底线来框住对方,这点我没做到。

我认为合伙人的三个标准是:

  • 能力互补

  • 价值观相同

  • 人品好

无一例外,都需要时间来熬来观察,找合伙人真的如那句话所说:伏线千里。

2. 发心

聊完人再聊事。

选择分开,还有一点就是,这件创业的发心在我这也不对。

我本来是给我中欧的同学A做咨询,因为做的还不错,所以他就让我直接帮他梳理公司的业务,梳理的好好的,结果我们和一个大老板B的公司并购了,我们成了一家公司,开始做新的肠道菌群的产品。

事情大概脉络如此,你可能也已经体会到我所谓的“发心不对”。

是啊,你说我一个原来做教育的,想做内容的,不爱喝酒的,肠胃没啥毛病的人,居然要搞一个什么解酒药,要搞个什么肠胃菌群调节产品。我根本不懂我们想卖货的那群人啊。

发心不对。

3. 一个我也没想清楚的问题:单纯就是想赢,这样的信念对么 ?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惑,为啥一个从来没想过的事情,你会去接呢?

这就要说到我现在的一个心态:我只想赢。具体在哪赢,不重要。

不知道为啥会有这个心态,也许是对自己的期待过高?也许是进入了创业圈后看到了更多优秀的人,急于在他们面前证明自己?又或者是因为我在物质上没啥欲望,所以在心理上的欲望就会更强?毕竟人总得求点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啥。

从逻辑上来看,这种心态有利有弊:

  • 利好在于,这种就想赢一场的欲望,好像会比挣钱的欲望更加强烈,所以动力也会更持久。

  • 利空在于,他会让我动作变形,思考的太短线。一定程度上来讲,这次为什么会做这个消费品的创业,就是这种“要赢”的心态所驱使的。

估摸着短期也想不清楚,先悬置问题+行动起来,先按着老黄的方法,重新定目标,重新定策略,路是一点一点走出来的,不是愁出来的。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瞰学社(ID:gh_a43f58185aee),作者:有瞰编辑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