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开学生抽象思维的大门——陆老师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述评(一)

陆虹,杭州市上城区小学语文教研员,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春蚕奖”。曾获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一等奖。曾应邀赴西班牙、新加坡、马来西亚为当地华文教师作教学示范和教学讲座。先后两次承担人民教育出版社远程教育工程的教学脚本编写与光盘拍摄工作,拍摄课堂教学光盘五十余课时。2015年至今,陆老师开设特级教师工作室,带领学员研究统编教材语文要素,追求“言语与思维同生共长”的课堂样态,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思维: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所以,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尽量多关注孩子的直观形象思维,少做甚至不做抽象逻辑思维训练。在与不少教师交流的时候,其基本观点与我也多大同小异。

不少教师长期在这种思维定势下的教学,又在无形中向学生投射了消极的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在教师的牵引下,只在直观思维的世界里玩耍游戏,而对于那些有一定抽象思维的问题,也就不再问津了。

可在采访陆虹老师及听其课之后,则颠覆了我以前的观点。低年级小学生尽管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之中,可如果有意训练,再有可能出现超越一般人想象的教育奇观。

关注教学目标

剪裁文本内容

白话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一读就懂,即使一字不识的乡下农民,如果给其读起白话文的小学课文,他们也多能听懂其中的基本内容,更遑论已经多少有了一些知识储备的小学生了。不过,文中的核心指向与思想要义,却未必能够心中有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充分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大胆剪裁无关要义的内容,特别关注教学目标。

陆老师说,有些教师,尤其是低年级教师的教学,习惯性地按照课文的先后顺序教学,不但是一段一段地教,甚至一句一句地教。如此忘记教学目标而挤牙膏式的教学,将原本鲜活生动且又浑然一体的课文,割裂得七零八落和了无情趣。

2021年4月,在济南举办的“第十三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笔者有幸聆听了陆老师执教的《动物王国开大会》。自始至终,她就特别关注了发布通知要把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要素说清楚的教学目标。

为了有效地抵达教学目标,陆老师剪裁了与之关系不大的内容,重心放在狗熊先后所下的四次通知上。第一步,她让学生从这篇多达18个自然段的长文中找出狗熊所发出的4次通知;第二步,要求学生把4次通知逐句读正确;第三步,让学生将通知的每一个要素说清楚。

她先让学生思考:在狗熊如此认真地下发第一次通知的时候,狐狸为什么毫不客气地对狗熊说:“你说一百遍,大会也开不起来。”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始飞溅,发现了狗熊所下通知之中的某些漏洞,即通知没有注明时间,于是,再发第二次通知的时候,就有了“明天”这一时间的注脚。可大灰狼却又像狐狸一样对狗熊说了同样的话语。这自然又要让学生思考,是不是大家不相信狗熊?不是的,因为明天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还要注明具体时间。

于是,第三次下通知的时候,就有了“上午八点”这一确切的时间。同时,下通知的时候,要有准确无误时间的观念便比较深地根植于学生心里了。

狗熊从老虎那里获知具体时间再下第三次通知的时候,相信大家会一呼百应地去参加动物王国大会了,可梅花鹿却奔来对狗熊说:“大会在哪儿开呀?你得说清楚。”

狗熊在下第四次通知的时候,才加上了“森林广场”这一开会的具体地点,进而才有了动物王国大会的顺利召开。

课文中虽未标注四次通知,可陆老师却让学生用明显的阿拉伯数字在相应自然段前标注出来,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旨在让学生注意,狗熊之所以下了四次通知才告成功,是因为前三次通知中缺少了某些必备的元素。至此,学生对通知必须的时间、地点、参加人、事情等要素已经明明白白,从而思路清晰地逐步抵达了教学目标。

这个时候,再让学生读一读和说一说课后练习《少先队大队部的通知》,对于其中的所有要素便了然于心了。

如此长的课文,只用了一个课时,便轻轻松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可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课文中的所有内容,非但需要加倍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还会淡化通知内容的要素,让教学目标在繁多内容的迷宫里难以突显出来。

学生思维打开之后,就有了举一反三的思维跃动。即使课文中未曾提到的问题,学生也提出了问题——还应当在通知中注明在广场的哪个具体方位。这是基于现实场景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因为现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里的广场面积很大,如果不说明具体位置,参会人员也只能到了偌大的广场后到处寻觅了。

本以为至此可以精彩收场了,没想到又有学生给通知加上新的条件:如果下雨,请大家带上雨伞。这是一个温情的提示,很有人情味。这也有生活的经验,以往天气不好的时候,教师多会告诉学生,上学的时候要带上雨伞。

在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中,陆老师发现有不少类似《动物王国开大会》似的反复结构的课文,这为教师剪裁作品内容提供了可能。这也给广大教师以启示,课文内容剪裁了,可学生的思维却展开了;不但比较轻松地抵达到教学目标,而且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甚至让他们有了源于课文、又超越课文的思维拓展。

看来,教学中有时候的舍,恰恰是为了更好与更多的得;不敢舍弃,也就不可能得到最需要的东西。

于无疑处生疑

有效破解问题

有些小学语文课本内容,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毫无波澜,可却在某个段落甚至词句中,隐藏着引发学生思维的“机关”。启动这个“机关”,可以让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并会提出有效的问题,让其思维活跃起来。

比如《棉花姑娘》中的棉花姑娘生病之后,先后请求燕子、啄木鸟、青蛙为其治病。对此,陆老师并没有逐字逐句地讲解,而是引领学生将棉花姑娘请求三位“医生”看病的三句话提取出来,请孩子们由此提出问题。

在这里,一般学生甚至教师往往忽略了“高兴地”的三个字,即使有的发现了,也多是向学生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何以如此。陆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自己虽然心知肚明,可却故作不知,让学生去发现,并由他们提出问题和破解问题。

棉花姑娘生病而求医,可小医生燕子和啄木鸟并不能为其治病,其后的求医也许会继续以失败告终。可奇怪的是,当他再次请求小医生青蛙为其治病的时候,在“说”之前却加了“高兴地”三个字,这也许为一般人所忽略。可陆老师认为,这三个字看似无疑却有疑,如果学生的思维真正调动起来,他们就会于无疑处生疑,并会给出正确的答案,即棉花姑娘又燃起了新的希望。

这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人们在连续遭遇失败的时候,一定不要垂头丧气,而要充满希望地去努力。有了这样的理解甚至暗示,便会在孩子的心里积淀下一种积极的思维,让他们拥有知难而进的积极的思维。

中国第一篇教育学论著《学记》说得好:“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意思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设计某些自认为很好的问题,还不是一个好教师,一定要倾听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从而让他们提出问题。

陆老师就是一位“足以为人师”者,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去发现“高兴地”三个字的特殊意义,并让学生去解开何以高兴的缘由。

有的时候,尽管陆老师希望学生提出问题,可他们却发现不了问题。这个时候,她才如《学记》所言:“力不能问,然后语之。”意思是说,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然后老师再告诉他从某些方面钻研才行。即使如此,陆老师也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启发他们从另一个视角研究,再行提出问题。可不少小学语文低年级语文教师对于课文中的疑点和难点,很少让学生研究和提出问题,而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甚至反复讲解;即使学生已经听懂了,依然讲来讲去。因为在他们心里,认为学生是没有推理能力的,没有教师之教,他们是不可能理解的。

还是《学记》说得好:“开而弗达则思。”意思是说,指导学习的门径,而不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他们才会自己钻研思考。

陆老师认为,不少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直观思维强,对于某些有一定抽象思维难度的问题只能是望而却步。所以,就不再让他们研究与思考,久而久之,也就阻隔了他们走向抽象思维的道路。

陆老师认为,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在关注其直观思维的同时,去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因为当孩子思维飞扬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才能进入深水区。学生如果能从课文中某些被表面隐蔽的问题中发现疑点和自我探究与解决问题,则更能激发起其探究的兴趣,也会更好地培养他们抽象思维的能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