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典故事(1): 一床毯子——红六军团长征过百福荣,送给营朱日保一床毯子

 梅语按: “半床被子”的故事,而今火遍大江南北。梅语写“一床毯子”的故事,会被人耻为“模仿、抄袭”。其实不然!!!因为,“半床被子”故事最早是在1984年11月7日被发现和整理。而“一床毯子”的故事,则是于1976年4月17日就已被载入宁远县档案馆!比“半床被子”的故事要早八年!1976年宁远县“红军长征调查办公室”进行采访调查,将近百个动人故事的模板都采集进了档案馆!

近期,梅语对档案馆保存的1974——1984年十年间的采访实录有所接触、了解。结果发现,红军长征发生的故事,好多都比“半条被子”都精彩,令人欢欣鼓舞,觉得这些故事“睡”在档案馆实在太可惜,于是也想整理出来,为宁远的红色历史、党建教育、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做点事。

做这件事,没有人指示,也没有人暗示,而是梅语个人爱好而矣。所以速度有点慢,可能跟不上各位粉丝、网友的节拍,敬请谅解。

红六军团长征过百福营: 一床毯子的故事

(故事材料来源:宁远县档案馆全宗号 54 目录号 1 案卷号 4 第 149 页,时间:1976 年 4 月 17 日。)

▲百福荣村的白虎岩

1934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宁远县北屏镇白虎营村连绵不断地有红军路过,足足有千余人。躲避在山上隐蔽之处的石循治见这支部队纪律严明,路过村庄却对老百姓秋毫无犯,便从山上下来,不再躲避。

当石循治跑到自家玉米地里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被摘走的玉米苞下方的玉米叶片上放有铜板,每个玉米棒里都放有 1 到 2 个不等的铜板,有的还掉到了。他细细数了一下,一共200 多株玉米,竟然收获 300多个铜板!

▲民国时期的铜板

石循治高兴得不得了,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铜板用布包好藏起来。晚上串门问其他叔伯兄弟玉米地里有没有捡到铜钱。乡亲们都说躲到山上去了,不曾去过玉米地里,不知道。等第二天一早,凡是路边种了玉米的村民,都纷纷跑到自家玉米地里去看个究竟。结果,都像石循治一样,收获了不小铜板。

▲1934年8月22、23日红六军团军线路图

七月十四日,这天是“处暑”节气,也是当地的七月半,即中元节。正当各家各户从玉米地里收获铜板回到家时,红军又接连不断地从村子的大路上经过了。和昨天一样,这些红军对百姓视若家人。

玉米摘得差不多了?这么一个大队伍路过咱白虎营村,又对咱这么好,吃什么呢?石循治跑到朱日保家里问道。朱日保脑袋灵光好用,计上心来。立即找来十口大铁锅,村里朱、石、邓、郑、龚、万、李、杨(欧阳)、尹、陈、蒋、房、盘纷纷拿来自家余米,熬稀饭(粥)送给过路红军充饥。然而,路过的红军战士没有一个停下来接受米粥的。

中午时分,又来了一支红军,约二百人。他们在白虎营村歇息、整休一个时辰左右。他们每人吃了一至二碗粥后,都给了一到两个铜板。可石循治和朱日保代表村里乡亲表示坚决不收。

一位骑马的军官说道:“你们不收,都拿给我。”这位军官最后把粥底锅巴舀起吃完后说:“老乡,我们是红六军团。你们不收我们的钱,是让我们违返纪律。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钱你们还是拿回去分给捐米的人。你们能在这里煮粥,已经是对我们红军的莫大支持。”然后, 这位军官还从马背上取下一床毯子,送给了朱日保说:”红军闹革命,就是为了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朱日保拿着这床毯子,激动地说:“你们真是穷人的军队,等我的孩子长大,也送去当红军!”。

故事到此并未结束。1976年4月17日,宁远县“长调办”(红军长征调查办公室)的黄德恕、唐纯机前往白虎营对红军长征路经白虎营进行调查并实录,时年56岁的石勇、51岁的石保源、60岁的石大坤、54岁的石文古等人,在时隔42年之后,仍然记忆犹新,把见到过的故事讲叙给”长调办“的工作人员听。“长调办”工作人员后来将原稿存入档案馆,所以,梅语近期见到了。

改革开放之后,白虎营人民的生活一天一个样,他们不忘红军长征苦,不忘党恩。他们觉得,他们不再是“白虎”欺压下的老百姓,而是一切都很幸福的“百福”营,于是商量确定,将村名改为“百福营”,以颂党恩!

觉得好,就请把它放在你的朋友圈,再点个“在看”!十分感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