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病”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姜良铎 杨晋翔 肖相如频道

导读: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痛,又称胃脘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常伴有嗳气、烧心、吞酸、呕吐等症,危害着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前贤治胃,常以升阳益气为主,如李杲创设的补中益气汤,就是这一思想的代表方剂。

李杲认为,脾胃成病,发自内伤,内伤不足,应用补益法。

肺为气之本,故重用黄芪以补肺气,益皮毛而固腠理,不令自汗损其元气;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则肺气先绝,故辅以人参、甘草,“泻火热而补脾胃中之气”;

脾气下流,则生湿热,而补气升阳,须防阳亢,故以白术、当归除湿和阴;胃中清气在下,故用升麻、柴胡,以升清阳之气,并引黄芪、甘草等甘温之性上升,以补胃气而实肌表。

综观其立方大旨,就在于益气升阳,阳气升发则阴火下潜而自退;元气充足则肌表固密而腠理坚,故恶寒、发热诸症悉除。我对这种论点,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1

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

胃为水谷之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反升则逆,通降是胃的生理特点的集中体现。

《伤寒论》指出:“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叶天士认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胃和的关键就在于胃气润降。降则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病。

如《灵枢·胀论》中讲的“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就是胃失通降之故。

所以《灵枢·平人绝谷》指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

由此可见,“降”,是胃的生理功能特点。只有深刻地认识这种特点,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病理病机所在,才能通过治疗来调整它的生理功能,使生理异常转化为正常而恢复健康。

2

胃的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

胃为传化之腑,只有保持舒畅通降之性,才能完成纳食传导之功。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亦从而不运。

一旦气机壅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就会形成气滞、血瘀、湿阻、食积、痰结、火郁等而引起种种胃痛,此乃邪正交织,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所致实滞;若脾胃虚弱,传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郁滞自从中生,则属于虚而夹滞。

《素问·调经论》指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就是在论证胃虚而夹滞的病机: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能降,郁滞于中,因而成病。

所以,胃脘痛不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特征。寒则凝而不通,热则壅而失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只有深刻地认识了这种特点,才能正确地进行辨证施治。

3

胃病的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主纳,就是摄取食物,纳入食物。纳入食物,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以水谷为本,人绝水谷则死”,“纳谷者昌,失谷者亡”。

但是,纳入之后,又必须吸取精微,输出糟粕。出与入,既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但又是相互依存的。有入有出,出而复入,吐故纳新,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有入无出,只出不入,均无生命。

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胃主纳,喜通利而恶壅滞,一旦得病,机枢不运,只入不出或少出,就无法再纳。

因而,临床治疗,着重疏通气机,使上下畅通无阻,当升则升,当降则降,应入则入,该出则出,则寒热自除,阴阳调和。

所以,胃痛虽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亦有温清补泻之分,但总的都以开其郁滞、调其升降为目的,都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所谓通,就是调畅气血,疏其壅塞,消其郁滞,并承胃腑下降之性推陈出新,导引食浊瘀滞下降,给邪以出路。

胃腑实者,宜消积导滞,专祛其邪,不可误补;胃气虚者,气机不运,虚中有滞,宜补虚行滞,而又不可壅补。

(0)

相关推荐

  • 中医内科学教学创新实践研讨

    中医内科学是内.外.妇.儿等临床课之首,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与临床各学科课程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因此讲好中医内科学对于学生从基础到临床的转型,对于后期临床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 ...

  • 老中医论治胃病

    导读: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医治疗胃病的基本思路.方法以及中医名家对胃病的辨证和分型治疗经验.其特色是以中医分型辨证治疗为纲,其中收录内容系从众多的临床经验中辑录出来的,包括一些独家验方.用药体会.临床验案 ...

  • ​治疗“胃病”的不二法门是什么?

    导读: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痛,又称胃脘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以 ...

  • 治疗“胃病”的不二法门是什么?【一点资讯】

    姜良铎 杨晋翔 肖相如频道 导读: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痛,又称胃脘痛, ...

  • 治疗“胃病”的不二法门是什么?(肖相如)

    导读:胃的生理特点集中在一个"降"字,病理特点突出在一个"滞"字,治疗要着眼于一个"通"字. 胃痛,又称胃脘痛,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病证,以 ...

  • 李可的三畏汤治疗胃病、结肠炎

    导读"十九畏"最早见于明朝刘纯<医经小学>,是中医人熟知的配伍禁忌,然而本文介绍李可老中医用三畏汤治疗胃病.结肠炎经验,反其道而行之,以人参.五灵脂等共同入药,打破常规 ...

  • 临证思考34:治疗胃病心得

    我当年进修的是中医消化,我的老师治疗胃病就两张方子,一张是香砂六君子加厚朴.炒枳壳(实).焦三仙,名曰脾胃1号:一张是小陷胸汤,名曰脾胃2号.就这两张方子基本不动,可以应付很多的胃病,病人络绎不绝,其 ...

  • 【验方】中医治疗胃病十法

    ​胃病的发生,与肝脾颇为密切.肝得疏泄,则脾(升)运.胃(降)和:肝失疏泄,则脾壅胃塞,此谓木(肝)土(脾胃)不和.脾胃互为表里,脾不运化,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必影响胃主纳谷和腐熟水谷的功能:脾气不升, ...

  • 经方治疗胃病

    举目周围的亲人和朋友,被胃病折磨者比比皆是.他们反反复复的做胃镜,经年累月的在治疗,服用诸多西药,或抗菌消炎,或抑制胃酸,或增加胃动力,或解痉止疼,但效果不佳.无奈又求治于中医,或健脾消食,或理气和胃 ...

  • 治疗胃病的几味中药材

    常见的治胃病的中药有莱菔子.乌药.太子参.香附等. 1.莱菔子又叫萝卜子.菜头子等,是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成熟种子,就是白萝卜的种子.莱菔子,能够消食除胀,效果显著.可以用来治疗气滞食积导致的胃胀.腹痛 ...

  • 国医大师李士懋谈一个治疗胃病的泡茶小方

    连苏饮应用与析义 作者/李士懋等 连苏饮是一张颇具特色且疗效卓著的方子,临床历经验证.现摘数案如下,并析其义. 案1: 高某,男,5岁.1年前因肠梗阻手术,近7日呕吐不止,水入即吐,饮食俱废.伴腹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