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丧:守寡51年乞讨养大6儿女,86岁住牛棚,吃老鼠药自尽
《喜丧》是一部写实电影,没有专业演员,没有华美服饰,却用这略显笨拙的台词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中夺得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86岁的林郭氏,35岁就没了丈夫,守寡51年,依靠乞讨独自把4个儿子,2个女儿拉扯大。
孩子们长大后,全都离开了老人,只留下老人和四孙子小道独自生活。
她每天早上会细心擦拭相框里的全家福,每天晚上向家里的观音像虔诚祷告:愿子女平安。
因为老人突发脑血栓,摔了一跤,二哥、三哥和二妹回到了老宅,他们不顾老人反对,一家出2000元,想要把老人送去敬老院。
但敬老院床位紧张,老人又无法自理,兄妹3人只能答应老人在各家轮流住的心愿。
爱心,是为了老宅的假意孝顺和为了孩子的母亲
就这样,老人用红布包着菩萨像,带着全家福和孙子小道去往二哥的家里。
二哥在乡下当小学老师,一家住在乡下,用人力车把老人拉回了家里。
二哥的儿子和儿媳们都在外面打工,不但没有往家里寄钱,还把孙子孙女都留在了老家,一家人只能靠二哥的工资度日。
老人刚进门,二儿媳就提出了自己的需求:他们想要盖新房,要搬到老宅里住。
老人担心老四回来了没房子住,也为了给小道留个落脚的地方就没有答应他们。
老人和二哥一家的老宅归属问题还没凉下来,小道却因偷电动车被抓到了派出所。
晚饭时,二儿媳爆发了,在饭桌上破口大骂:老的还没伺候好,小的又在外面作恶。
老人在二哥家暂住的日子,在这不愉快的事件中结束了。
临走前,老人交代二哥把小道送去二妹家的小卖部干活,还把老宅的钥匙交给二儿媳。
留下一句“盖屋要小心,别累着了。”的叮嘱,就坐着老三的汽车离开了乡下。
二哥一家从母亲入住的第一天,就在盘算着怎样得到老宅的钥匙。
在二哥家里,老母亲看到了虚伪的一家人,但她依旧以德报怨,把自己唯一的容身之所交给了他们。
不孝,是前方的孩子不愿回头看看在原地守候的母亲
老三家在县城,属于小康家庭,住着套房,还有轿车,女儿平平听话孝顺。
老人刚进门,三儿媳就扔出一双拖鞋,冷冷地说了两个字“换鞋。”还拿出一条毛毯盖在沙发角落作为老人的专属座位,马上就让老三把老人的家当全都扔进储藏室。
吃饭的时候,三儿媳也是为老人准备了专用碗筷,每次在洗完其它碗筷后,才用水简单冲洗老人的餐具,并分开摆放。
有一次老人把自己的手帕洗干净放在沙发边上晾干,三儿媳一脸嫌弃地用夹子夹起手帕扔到窗边。
孙女平平对老人的态度与老三和三儿媳不同,她会陪奶奶聊天,给奶奶洗头。
平平问她,:“奶奶,当初为什么同意我爸离开村子?”老人淡然回答:“儿大了不由娘,让他去外边瞅瞅这个世界。”
原本就想到外面世界看看的平平听了这话后,偷偷收拾行李,独自离开了县城。
三儿媳认定平平是因为老人的教唆才离家出走,对着她就是一顿大骂。
面对儿媳的谩骂,老人默默对着菩萨像祷告:“求菩萨保佑平平。”
出了这样的事情,老人便要提前离开,老三嘴上说着“走那么急干嘛?”,手上却把老人的鞋子摆在她脚边。
老人还没离开家门,三儿媳就把老人用过的碗筷、沙发上的毛毯还有拖鞋等日用品装进垃圾袋,老人前脚刚出门,三儿媳就把这些物品扔进了垃圾堆。
老人就这样被老三送到了二女儿家里。
常年在县城工作,与乡下的母亲分隔两地,让老三一家疏远了母亲。
孩子长大有了出息,有能力离开家乡在外闯荡,但留在家里的老人却只能停留在原地等着孩子们的回头探望。
在老三家,老母亲知道自己已经跟不上孩子们的步伐,只能选择离开他们的世界。
悲哀,是子欲养而钱无力
二女儿在家中开了间小卖部,她还在外开了个流动煎饼摊,儿子军团常年在外开大车把儿媳小娟和女儿留在家中。
一家人平日里就住在小卖部,小道之前就已经被送来帮忙,再加上老人,原本就狭小的空间挤满了货物和人。
二女儿一家平日里对老人还算孝顺,会对老人嘘寒问暖,老人来了以后,还特地每餐买肉加菜。
有一天,女婿发现收到的一张带标记的50块钱不见了,女婿将嫌疑人锁定在老人身上,还说:人老了,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二女儿不相信老人会偷家里的钱,和丈夫吵了起来,回他:你满脑子除了钱还有别的吗?
随着争吵的升级,女儿叹了口气:俺娘活着受罪,不如一死了之。
这时,老人得了一种怪病,只要发病就会发出渗人的笑声。
女婿在带老人进城看病途中,被骗子讹走了所有的钱。
三兄妹为了老人看病的问题再一次聚在一起,但本着“在谁家发病,谁出钱”的原则,谁都不愿意多出一分钱,几人还为此打了一架。
在老人的怪病还没有开始医治时,孙子军团的噩耗先传回了家中。
因为酒驾,军团酒驾出了车祸,不但人没了还要支付上万元的赔偿金,当一家人都围着骨灰盒痛哭时,悲伤的老人却发出了突兀的笑声。
看着悲伤的二女儿一家人,老人提出了回到老宅居住,临走时,老人把手上的银手镯给了孙媳妇娟子,安慰她:你还年轻,再找一个吧,一个人不容易,日子比你想象的还长。
老母亲在二女儿家里的时光是这段时间里最美的时光,但她也看到了女儿一家的不易,体会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
正如二女儿问她的问题:娘,你想死吗?
她给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不想死也得死。
母爱,是面对不孝子们的奉献不索取
老人又回到了老宅,但二哥一家子已经搬了进去,老人已经没有了栖身之地。
住进了老宅的二哥一家,不再像之前一般对老人演出一丝虚情假意。
他们让老人住柴房,不让老人在饭桌上吃饭,在老人床边铺满了老鼠药。
这次回家,老人收起了之前对敬老院的抵触,不停问着二哥:什么时候才可以去敬老院。
被二哥一家人厌烦到极点的老人,在一次次的犯病后,二哥摔碎了老人的菩萨像,还把老人的住所搬进了牛棚。
从此,老人每天吃的是儿媳喂牛时带来吃剩的干粮,不变的,是铺满床边的老鼠药。
一天,二哥告诉她:敬老院床位空出来了,明天就送她去敬老院。
老人听到消息后,又发出了让二哥一家人厌恶的笑声。
当天晚上,老人拿出了绣好的鞋垫交给二哥,让她分给几个儿媳和女儿。
她还把家传玉镯给了二儿媳,二儿媳开心的收下玉镯,还不知足地索要更多“好东西”,直到老人说:没有了。她才离开。
深夜,老人从床上起身,洗了把脸,又梳好头发,看了最后一眼全家福,她对着破碎的观音像拜了拜,说了三遍:菩萨保佑孩子们都平平安安。
说完,拿出老鼠药仰头吞了下去。
第二天早上,敬老院的车正要来把老人接走,发现老人在牛棚已去世多时,手里还攥着那张全家福。
再次回到物是人非的老宅,老母亲还是那个只为儿孙着想的老人。
二哥一家让她从柴房搬到牛棚,她唯一的抱怨就是吃不饱,能不能再多给点吃的。
老宅、鞋垫、银手镯,不论孩子多么不孝,老人把她的所有都给了子女。
面对6个自己拉扯大的孩子,正如二哥问她:娘,你恨我不?
她坚定地给出了答案:我儿,别老说些傻话。
哪怕他们再怎么不孝,当娘的也没办法恨自己的孩子。
悲哀,是失去后才空留遗憾
子女们并没有因为老人的离世而悲伤,她们用最快的速度将老人送到火葬场进行火化,同时张罗起老人的葬礼。
直到老人离世,大儿子、四儿子和大女儿依旧没有出现,兄妹6人还是只到场3人。
得知大儿子和大女儿只是把钱寄了回来,村里的长辈看不下去了,对着操办葬礼的两个儿子骂道:你们娘讨饭为生,把你们6个孩子养大多不容易,你们几个羔子一点孝心都没有,寄钱来有个熊用。
按照习俗,老人86岁去世是个喜丧,子女们便请来了戏班子,在村里搭起了戏台。
舞台上,原本披麻戴孝的孩子脱下丧服,和台上穿着透视装的女人随着欢快的音乐大跳艳舞。
舞台下,老人的遗照被摆在了观众席的正中间,和她生前看戏时坐的位置一样。
老人下葬当天,烧纸钱的火还没熄灭,在场的儿女便一边脱掉丧服,一边离开老人的墓前,一路有说有笑,没有留恋也没有回头。
老人的儿女们还在继续着各自的生活。
二女婿在杂货店收钱时打翻了钱盒,在角落里找到了当初冤枉老人偷走的50块钱。
小道回到老人曾住过的牛棚,拿起了老人留下的全家福,带着蹬三轮车挣到的钱去上海找妈妈。
二哥一家的新房已经盖好,二儿媳拿着刚烙好的煎饼往屋里走,和老人一样,倒在了房门口。
在经历了一场喜丧后,故事进入新的轮回,一样的子女全部离家在外,一样的带着孙子在老家生活,不知道儿媳妇这一摔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局。
写在最后
正如影片导演张涛说的:
“在中国的乡村、县城、城市,正因为几乎每个家庭一辈一辈都有这样一个只奉献不索取的母亲,生命才能延续,生活才会更好。”
每个人都年轻过,但不是每个人都老过。
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恩情最重的人莫过于父母。
余生不长,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孝顺父母,别等失去后才空留遗憾。
人活一世,请珍惜缘分,请善待父母,别等失去后才空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