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擦肩诺贝尔,为国“失踪”17年,90岁被自行车撞倒,次年去世

1907年,王淦昌出生于江苏常熟。

老家在枫塘湾,一个小村子,只有十几户人家。王淦昌4岁丧父,13岁丧母,外婆怕他以后无人照顾,四处张罗,为他找了个大三岁的媳妇。于是,王淦昌13岁就成了亲。

当时王淦昌在上海读浦东中学,中学毕业后,在一所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汽车驾驶和维修。

而这位未来的汽车维修师傅,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惊叹的行动:他发奋苦读,考入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

当时他18岁,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女儿。

王淦昌(右)

王淦昌在清华大学的成绩非常优异,毕业后留校任教,发表了《清华园周围氡气的强度及每天的变化》,这是中国第一篇有关大气放射性的实验研究论文。

随后,王淦昌又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到德国柏林大学威廉皇家化学研究所读研究生。

王淦昌一生,曾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第一次是在柏林大学读博士时,他提出了发现中子的试验设想,两次找到导师,希望可以投入试验,导师却认为他异想天开,断然拒绝。

两年后,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按王淦昌的思路进行试验,果然发现了中子,获得诺贝尔奖。

第二次是在国内。当时他博士毕业,师友劝他留下,既能远离战火,又具备优越的科研环境,可以充分让他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他果断拒绝了,回到祖国,在浙江大学任教。他提出了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但国内战乱,大学西迁,科研条件差的一塌糊涂,根本不具备进行试验的条件。

后来,美国科学家参考了王淦昌的论文,进行试验,最终发现了中微子,获得诺贝尔奖。

王淦昌(左二)与其他留学生在德国合影

第三次是在中科院工作时期,他率队前往苏联的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发现了反西格马负超子。

这个发现,被认为在微观世界的体系上消灭了一个空白点,收到了世界上100多家物理实验室的贺电。

就在大家猜测王淦昌是否会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王淦昌突然“失踪”了,并且一失踪,就是17年。

连至亲的家人,这么多年来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每次都通过信件,简短地报个平安,对于自己在做什么只字不提。儿子结婚,他都没露面。直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家人才对他这么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有了隐隐约约的猜测。

王淦昌(左一)与聂荣臻、朱光亚在核试验基地

当时,钱三强邀请王淦昌参加原子弹研制,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说“我愿以身许国。”。

从此隐姓埋名17年。遥远的大西北,多了一位神秘的“王京同志”。

王淦昌工作时,始终坚持一线。中国进行第一次地下核试验时,王淦昌刚进山洞,探测器就“滴滴”响个不停,最后查明是氡气超标,对人体呼吸系统有很强的不利影响。

当时山洞里有许多科研工作者、有施工的工作人员,王淦昌要求加强通风,佩戴口罩,不要在山洞里吃饭喝水。结果被某些领导批评说他是“活命哲学”,贪生怕死,扰乱人心。

王淦昌对此非常愤怒,但却一直坚持与所有工作者一起每天在山洞里奋战,未尝有一日稍离,直到地下核试验成功爆炸。当时,他已62岁。

有人说他有点痴气,抗战时期,浙大西迁,遇到日军轰炸时,王淦昌家里的东西都不带,但每次必随身携带一个小铅盒。众人笑问:“是金子还是珠宝?”他回答:“比金子珍贵多了!”其实,那是实验室里的一克镭。

以身许国,只为大义,所以在家庭方面,就难以两全了。王淦昌有五个孩子。前三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都不在家,只有小儿子出生的时候,他有空在家,还感慨原来生孩子这么难。

王淦昌的孩子回忆说,“他跟别的父亲不一样,实在跟我们接触得太少。”

王淦昌与妻子及五个子女

这一切多亏妻子的奉献,据王淦昌的孩子回忆,“父亲在家里什么事都不干的,手绢都不洗,从来不进厨房,连倒杯茶都是我母亲给他倒好。”

母亲照顾家庭,父亲则是榜样。王淦昌的几个孩子都毕业于名校,取得了不凡成就。

王淦昌90岁时候,被一辆路过的自行车撞到,诊断骨折,因为年纪太大,所以保守治疗,后来虽然拄着拐杖还能勉强走一走,但是元气大伤,身体差了很多。

肇事者将老人撞倒后随即逃逸,至今不知是谁。

次年,妻子去世,对王淦昌打击非常大,加之身体患病,诸多因素下,他于年底离开了人世。

第二年,23位科学家被中央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淦昌与钱三强、邓稼先、郭永怀等7人,一起被“追授”了这枚珍贵的勋章。

作者:柠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