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华诗词学术论坛之诗词漫谈||张金英:挖掘语言潜能,拓展诗词空间

诗词创作漫谈第三辑

诗词创作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而理论是诗词创作的导向,两者是相辅相成、双轨并进的。笔者一直坚持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时进行的做法,在创作中不断思考,并将创作心得写下来,与各位交流。《诗词创作漫谈》将陆续推送诗词理论文章,对诗词创作手法与诗词现象进行阐述,纯属一家之言。本期特推出《挖掘语言潜能,拓展诗词空间》一文,欢迎雅赏!

挖掘语言潜能,拓展诗词空间

——从诗词语言的认识误区说起

作者:张金英

【摘要】

本文从当代诗词创作中对语言的四大认识误区谈起,说明语言运用能力对诗词创作的重要作用。只有了解诗词语言笔墨凝练、形象生动、表达含蓄、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等特点,才能更好地挖掘语言的潜能,融入当代生活元素,从而拓展当代诗词的空间,传承并发展当代诗词,使当代诗词服务于当代生活。

【关键词】

认识误区;诗词语言;语言潜能;诗词空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萧统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中的“翰藻”当指广泛的语言美,包括音韵、对偶、辞藻等;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他对诗语呕心沥血的追求;贾岛的“推敲”之典说明贾岛重视诗语的锤炼;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一个动词的选用......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诗歌语言对传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作用,甚至可以说,语言运用能力才是衡量一个人诗词水平的标尺。只有深谙诗词语言艺术,才能够娴熟地驾驭诗词。本文就语言与诗词的关系做一观察与分析:

 一、诗词语言的认识误区是阻碍诗词进步的关键因素

不可否认,有不少当代诗人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但也有不少人没有意识到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以至于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就笔者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1、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不能统一

我们常说,意在笔先,强调了立意的重要性,尤其是思想性强的作品,其立意更是高远,这样的作品首先成功了一半。但是,笔者发现,有不少这样的作品,其语言表达却极为生硬,甚至读起来非常别扭,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而作者却毫无知晓或只满足于深刻的思想性。究其原因,一是作者本身欠缺语言功底;二是没有将语言进行艺术锤炼,直接用生活化的语言入诗;三是对语言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作品有思想性即可,忽略了诗词的美学价值。

2、用韵之争对诗词语言能力的忽略

诗词界一直存在新旧韵之争,而且矛盾非常尖锐。新韵作手觉得古韵缺乏灵动之美,古韵作手认为新韵作品没有古雅之味。其实,以用韵来判断一件诗词作品的质量高低是极为可笑的,也是很不科学的。用什么样的韵,是决定不了诗词的质量的。有的人用平水韵创作,写出来的作品一样没有高古之味,同样是叫嚣味十足;而有的人用新韵创作,同样能写出高雅之作来。从中说明了决定诗词质量的不是用韵问题,而是语言运用能力。因此,用什么样的韵全凭个人习惯,是没有争执的必要的,双轨并行,各行其道,两不相干,只要能达到最终表意的目的就行了,所谓的“殊途同归”是也。

3、新旧诗的“相轻现象”是诗词发展的“绊脚石”

新诗作者和古体诗作者在当代诗坛中亦是相互排斥的,主要源于不同的语言观。新诗作者觉得古体诗是“戴着镣铐跳舞”,自由度不够;古体诗作者认为新诗作者肤浅通俗,诗语美感不够。当然,不同形式的诗体出现语言分歧是很正常的,问题是出现排斥、抵触的现象就不够正常了。这样的认识观对两种诗体的发展都不利。

4、“泥古”与“创新”的极端表现

有的当代诗人为追求古典诗词的“古雅”,喜欢模仿古人诗词,谓之“泥古”派,这种类型的作品为模仿而模仿,缺乏真情实感,容易走进“无病呻吟”之死胡同,如“东施效颦”。即便模仿的语言像极了古诗词,也终归是“仿制品”,是难以打动人心的。反之,有的当代诗人为“标新立异”而与众不同,语言多有“创新”,过于“尖新”,失之“浮滑”,甚至发展到“不知所云”。这两种语言追求均是没有正确认识诗词语言的本质,即语言是为思想情感服务的载体。“泥古派”向过去看齐,“尖新派”一味追求语言的“新奇”,过度“求巧”,以至于都走向了极端,陷入“认识悖论”的误区。所以,只有认识诗词语言的基本特征,才不会走进诗词语言运用的误区。

 二、认识诗词语言的特性是提高诗词质量的前提条件

不同文体的语言特性是不一样的,不能混为一体。《诗人玉屑》卷六中曾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说明诗歌有自身的语言要求。笔者认为,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顶尖艺术,对语言的要求更高。然而,至今还有不少诗词创作者对诗词语言的特性认识不够,导致作品读来寡淡无味,甚至写了几十年的诗词,依然在诗词门外徘徊而毫不自知。只有从根本上扭转这种认识观,真正了解诗词语言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去改变已有的用语习惯,才有可能提高诗词水平。当然,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用语习惯也在不断变化,同是诗词体裁,不同时代的诗词语言亦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特性是不会随意改变的,现就古典诗词语言的基本特点做一分析:

1、笔墨凝练

中国古典诗词常常以精炼的笔墨表达出丰富而庞大的内涵,其篇幅短小,要用紧凑简练的文笔,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从而达到记事咏物抒怀的目的。从古至今,具有一定诗词造诣的诗人从不会随意浪费一个字眼,甚至每一字均有丰富的含义。他们遣词用字已经达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往往一首短短的五言绝句就囊括了让人品之不尽的意味,如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其中巧妙的叙事艺术,空灵的写景技巧,丰富的内心世界均蕴含在这20字的仄韵诗当中。又如虞世南的咏物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比兴寄托,可谓虞世南“夫子自道”也,其中“垂緌”“清”“流响”“疏”等字词的运用皆是意义深远,转结更是将深刻的为人哲理通过10个字传达得巧妙非常,是为千古佳作。再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简短的古诗包含了巨大的涵义:反映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后两句将时代没落之感,家国沉沦之痛,身世迟暮之悲,一起熔铸于黄昏夕照下的景物画面中。诗人李商隐透过当时唐帝国的短暂繁荣,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而借此抒发内心的无奈感受。这两句诗所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哲理意味,后世被广泛引用,并且借用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引申、升华甚至反其意而为之,变消极为积极,化腐朽为神奇,产生全新的意义。因此它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鲁迅说过,写诗词主要在于炼字炼词,一首诗词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一个传神的字词,贾岛的“推敲”之典即是明证。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绿”字的使动用法,易十余字,方定下“绿”字,足见炼字的前提是首先炼意。所以,在古典诗歌创作中,切忌散文化的语言倾向,要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粗线勾勒,使诗语更加精练,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诗味即出。

2、形象生动

形象生动是诗词语言的重要特征,缘于比喻、拟人、夸张、通感、移情等艺术手法的运用,诗词语言才具有无限的想象张力,笔下的事物形象也更加饱满、浑圆,栩栩如生,充满立体感。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白雪比作梨花;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东流春水写愁绪;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双喻;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等名句均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极富形象性,给人想象,故流传千古。同样,让人耳熟能详的李白诸多诗句大都采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那种想落天外的气势难有人及,从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的独特魅力。通感、移情更是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将人物与事物巧妙融合,情意相同,感觉相连,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可以说,使用通感手法的诗句即为“诗家语”,否则难以言诗也。通感的运用突破了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故使诗语更加形象生动而有趣。所以,在诗词创作中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使诗语富有活力。

3、表达含蓄

好诗如茶,不是白开水,让人一眼见底。含蓄的诗语正如茶之袅袅余香,让人品之不尽。当代诗词创作中,有太多浅露直白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究其原因,均是不明“诗贵含蓄”之理,即使明白,然不善以含蓄法表达。如晚唐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五律《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整首诗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用感情的红线穿起了一串名词之珠,为我们构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图。前人评论“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为“意象具足,始为难得”。这两句诗用十个名词构成,每字一个物象,合起来有无穷意蕴。这十个名词所表现的都是具有特征性的景物,都表现出“早行”之“早”;写早行的情景,绘声绘色,如在目前。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名句以九种景物并置,言简而意丰,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之情,亦是“列锦”法的运用。这种意象叠加的方法不仅使诗语凝练简洁,而且表达含蓄入味。一切景语皆情语,故而内心的情感无需直接道出,借物抒情即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4、节奏鲜明

诗词的节奏和语句的结构是有密切关系的。一般说来,诗词的一般节奏,也就是律句的节奏,五字句分为二三,七字句分为四三,这是符合大多数情况的。但是,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性也不能绝对化,有些特殊情况是不能用这个方式来概括的,比如折腰句按语法结构是“三一三”,如陆游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如果按两分法,也只能分为上三下四,而不能分为上四下三。

词在节奏上有它的特点,那就是非律句的节奏。有些五字句为一字豆加四字句,特别是后面跟着对仗,四字句的性质更为明显;有的五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二。四字句也可以是一字豆加三字句;七字句也可以是上三下四;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九字句往往是上三下六,或上四下五;十一字句往往是上五下六,或上四下七。

一般说来,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的一致是常例,不一致是变例。当节奏单位和语法结构发生矛盾的时候,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语法结构,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语言安排运用的问题。只有合理运用诗语,才能写出节奏鲜明的诗词。

从艺术手法上说,互文、顶针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大大增强了诗词语言的节奏感。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和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单句互文;《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对句互文;《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排句互文。李白送刘十六归山的《白云歌》就采用了顶针手法:“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

5、音韵和谐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如上所述,诗词的节奏仅是构成音乐美的一个因素。古典诗词其实就是一门音乐艺术,王维的诗歌造诣高与他精通音律、绘画极有关系;温庭筠、李清照这些词家亦是对音律颇有研究的。所以,音韵和谐是诗词之美的基本元素,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语言的调用。只有掌握好语言的音韵,才能创作出音韵和谐的诗词作品。

三、挖掘诗词语言潜能是成就高质量诗词的重要方法

语言的资源是无限的,因为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只有善于挖掘诗词语言的潜能,才能使诗词更好地表现社会生活,才能提高诗词质量。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五方面挖掘诗词的语言潜能:

1、传承古典诗词中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注入时代生活元素

古典诗词中能够沿袭至今的语言是富有长久生命力的,这样的语言不存在“过去式”,应该继续沿用,为当代生活服务;反之,有的生僻少用或者已经不用的语言已经“奄奄一息”,于今不具备表现力了,这样的语言完全可以淘汰,以减轻语言负荷。传承古典诗词的经典语言,当以注入时代生活为要,有的因时因地而改变了原有含义的诗语更是丰富,应充分发掘并注意使用。

2、提炼时语,丰富诗词内容

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亦有所不同;社会的发展必然催生出新事物,新事物必然催生出新词语;时代生活的新内容亦会产生相应的语言,谓之“时语”。以时语去表现当代生活是当代诗词的一个特征,但有的时语入诗,会破坏古典诗词的“大雅”,所以,时语入诗,一要注意选择,二要注意提炼。要选择无伤大雅的时语入诗,并加以提炼,使之更加艺术化,从而更好地反映当代生活。

3、融入新诗语言,增加古典诗词的空灵之味

新诗和古体诗同属于诗歌体裁,在语言要求上有相似之处,新诗语言同样具有精炼、含蓄、新颖的特点。新诗也讲究炼字,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正如“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的“装饰”之于全诗;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之于全诗。一个“诗眼”,全诗增辉。诗语的新颖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语言材料,通过词语翻新和意象翻新可以达到用语新颖的目的。新旧体诗的区别主要在于形式,语言特点是相近的,当相互借鉴。古体诗应融入新诗诗语的灵动,可大大增加诗词的新鲜感和可读性。

4、选择富有美感的行业术语,增强诗词的趣味性

历来的古诗词常会嵌人名、药名、词牌名,随着社会生活内容的不同,尤其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各行各业自有其术语,有的术语还可衍生出丰富的含义。在诗词创作中,可有效借鉴行业术语,将不同领域且具有美学价值的专业术语表现诗词内容。还可巧妙利用术语的丰富含义,“跨界”使用,正如“通感”以感觉互通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一样,各行业的术语亦可根据需要通用,如科学术语可用于文学领域,医学术语可表现日常生活等等。有的术语的字面意思可以派生出其他含义,有效借鉴这样的术语能够增强诗词的趣味性。

5、创设社会语言环境,发展诗人的语言个性

个人的生活环境与个性特征是造成个人语言风格的原因。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人有着自己的语言风格,即使风格相近,具体的作品呈现出的语言特点亦有所区别。如陶渊明、李煜的平淡质朴: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其中却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又如李煜的《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于平淡之中见新奇。王维、孟浩然的清新自然: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风格清新淡雅,最能代表其山水田园诗的特色。孟浩然的诗歌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李贺、李商隐的绚丽飘逸:李贺的诗风绚丽华美,如《李凭箜篌引》中“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以玉碎山崩喻众弦齐鸣,以凤凰鸣叫喻一弦独响,以“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又如李商隐的《锦瑟》“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以及“昨夜星辰昨夜风”、“相见时难别亦难”二首无题诗,诗风于工丽中略带沉郁,优美而不失厚重。白居易的简洁明快:其特点是言简意赅,一语中的,干净利落。如《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陆游、李清照的含蓄委婉: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以“小楼”、“深巷”点明环境静谧幽邃,衬托出诗人客居临安的寂寞,以“春雨”、“杏花”点出江南早春的气息,预告一个万紫千红的局面即将到来,这两句中有春天到来的喜悦,也有流光易逝的感慨。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杜甫、陆游、辛弃疾的沉郁顿挫:他们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以严格的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之诗,为沉郁之极至。陈子昂的悲壮慷慨:他的《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刘邦、项羽、曹操、王昌龄、王之涣的雄浑壮丽: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李白、苏轼的豪放旷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高洁特立。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随着社会的发展,诗词的语言机制也面临着改革,更需要当代诗人适应社会,发展语言个性。确确实实,有的诗人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但尝试的效果有待时间进行检验。

综上所述,在纷繁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在庞大丰富的语言系统中,我们只有善于挖掘表现社会生活的语言,使之艺术化,才能更好地为诗词主题服务,才能表现日新月异的当代生活,才能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诗词作品,从而有效地传承并发扬中华诗词。

——2020中华诗词学术论坛论文

2020-10-18

作 者 简 介

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70后,粤人居琼。倾心诗词创作与评论,创办《英子评诗》公众平台,担任中华诗词学会教育培训中心高级研修班导师、《中华诗词》《诗刊》特约评论员、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兼会刊《琼苑》执行主编。

《英子评诗》微刊第174期

撰稿、编审、制作:张金英

“英子评诗”公众号设置英子评诗、英子说诗、英子视点、诗词漫谈、论坛撷英、名家风采、诗家风采、词家风采、诗词人物、琼苑新声、嘤鸣酬赠、群英诗会、群英点评等栏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