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单双重、虚实和转换
来源:大棠小影
太极拳的单双重、虚实和转换
本文是回答《天下太极》读者问题陆续写的,有些散,搬过来,重新整理,专门成一篇。
单重、双重、虚实、转换,这几个事情是有联系的。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源自《王宗岳太极拳论》。“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之后,王宗岳又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自为人所制,双重之病未悟耳”,即王宗岳指出“双重”是太极拳的大忌,是病。
杨禄禅次子杨班侯所传的《十八在》中,总结提出“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杨澄甫先生弟子陈微明先生在1925年出版的《太极拳术》里解释道:“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 反映了“偏沉”是太极拳“沾粘连随”的重要基础。
杨澄甫先生弟子李雅轩先生在将“偏沉则随”记作了“单重则随”,在他的随手笔记中这样写道:“单重则随,双重则滞”。
可见,“偏沉(或单重,或单轻)”和“双重”构成了两种相反的状态。不少人对“偏沉则随”有不同的解读,个人从古人用词角度觉得,前辈太极高手认为“双重”是病,“单重(或单清)”则是太极技术要领。
如果你将重心不分虚实的落在两条腿上,比如没练过的人的站个“弓步”,通常就是“双重”,此时他的重心(中心)是一块,面积大,容易被对手找到中心,并进行攻击(通常是一摇就散)。反之,如果你分了“虚实”,做到“单重”,则你的重心(中心)是一条线,显然被攻击的面积小很多(且处于一条弧上),此状态下,如果你能将你的中心线及时转化,则对手是很难对你实施有效攻击的。事实上,太极对练,找不到对方重心,你敢出力吗?
完成“顶头悬”的练习,对解决“双重”的问题很重要。试想,如果衣架(肩架)被钩(百会穴)领着,衣服(身体)往下垂着,则你击打这个衣服(身体),这个衣服(身体)是不会被你击倒的。
当然,“顶头悬”和换重心(换轴,或叫虚实变化)配合才能解决双重问题,获得单重状态。
“虚实”和“开合”、“阴阳”等构成太极哲学体系的对立统一。通常虚、合、阴相对应,实、开、阳相对应。
这个“虚实”,同样涉及重心及重心的转移。
“虚实”的变化(“转换”)不一定是外形上很大的变化或很大的动作。事实上,高手总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微动即完成虚实的转换。这个过程越是做的细微,越是不易被对手觉察,则后续的发力越可能获得效果。试想,49%和51%的虚实肯定比48%和52%的虚实转换的快。虚实转换快的一方就能调整身体处于更好地肢态,取胜几率就大;不被对手觉察的虚实转换,如同能布下陷阱,引诱对手出力而后攻击之。
一个简单的说明例子:假设对方小并步面对你站立,此时他左右未明显分出虚实。然后,假设你出右手推向对手左胸,如果对方松左胯将左胸变虚,则你不得力,此时对方明显分出虚实(左虚右实)。此过程中,对方松胯略转腰即为虚实转换(也可以叫阴阳转换)。
举个例子,来一并说明单重、双重和虚实转换。
假设你推一扇闭着的门(这扇门只有一块门板),如果门有两个轴,则当推门的人力量够大的时候,门肯定会被推坏;而如果门只有一个轴,则哪怕你有很大的力,门只会被你推开,不会被你推坏。如果你不小心,用很大力气去推这扇门,则你可能因为推“空”而摔一跤,如果带一把,摔的更惨。
现在把门换成你的身体,门轴换成你的重心线,即可以理解单重和双重。
你可能会说,那我按在门轴上使劲推。这时候,就有一个转换的问题,如果你听着对方的力,能将门轴(重心)不着痕迹的进行转换,则对方来力总是推个空(即太极里面“引进落空”的“空”的状态。ps.“引进”即是使对方来推门的技巧)。
练拳时候说先练有根、后练成没根,说的其实也是虚实能随心转换这事。见过有的人练的很沉了,但是如果他有根,则会被对手听出重心转换,对方的力就可以追着你(重心)打。有根说的其实就是单重,没根说的其实就是能虚实转换。
如果你体会到了双重到单重,则你认识到了太极虚实转化这个重要技巧。如果你能随对方来力而实现虚实转换,做到单重,则你太极已经入门。如能做到随心转换虚实,实现单重的随心转态,那水平又要高一层。
杨式太极有虚实诀、乱环诀、阴阳诀,说的就是虚实、单重、转换问题。口诀都能在网上找到,懂得人懂,不懂的还是看不懂。
附前辈们有关单重、双重的论述:
一、杨澄甫注《太极拳论》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前说有车轮之比,犹如用一脚蹬轮偏,自然随之而下。何为“双重”?犹如右脚蹬上右方,左脚蹬上左方,两力平均自滞而不转动。此理甚明,勿须细说。
二、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顾留馨)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始终保持平衡,身法端正,要像平准一样,身手圆活似车轮旋转,不但不受来力,还能把来力抛出去,无论来力多么重大,要粘着走化,不要顶抗,如果粘着处放松走化不受力,这叫做”偏沉”,能做到偏沉,就能顺随,使对方有力也不得力,有力无处用,推手时要避免两方相抗,如果两方相抗,不能够”偏沉则随”,动作就会滞钝,结果还是力大者胜力小者。
三、太极拳口诀十二则(郑曼青):三、曰分虚实。…… ,拳论所谓处处总此一虚实。以右手与左脚相贯一线之劲。右脚与左手亦然。如右手左脚实则右脚左手虚。反是,则亦然。是为分清。总之全身负担。只许放在一只脚上。如两脚分担,便是双重。其转变时,要注意尾闾与夹脊得中,方为不失中定。至要至要。
安神助眠,首选这款香!
四、陈微明注《太极拳论》
何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譬两处与彼相黏,其力平均,彼此之力相遇,则相抵抗,是谓双重。双重则二人相持不下,仍力大者胜焉。两处之力平均,若松一处,是谓“偏沉”,我若能偏沉,则彼虽有力者,亦不得力,而我可以走化矣。
若欲避双重之病,须知阴阳。阴阳即虚实也。稍觉双重,即速偏沉。虚处为阴,实处为阳,虽分阴阳,而仍黏连不脱,故能黏能走。阴不离阳,阳不离阴者,彼实我虚,彼虚我又变为实,故阴变为阳,阳变为阴,阴阳相济,本无定形,皆视彼方之意而变耳。如能随彼之意,而虚实应付,毫厘不爽,是真可谓之懂劲矣。
以上为陈微明注,原文《太极拳术》(中华书局·1925年)
五、不光太极,武术家门都研究单双重问题。对双重的解读,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在《拳道中枢》中也有相关论述:以拳道之原则原理论,勿论平时练习抑在技击之中,须保持全身之均整,使之毫不偏倚,凡有些微不平衡,即为形着象力亦破体也,盖神、形、力、意皆不许有着象,一着象便是片面,既不卫生且宜为人所乘,学者宜谨记之。夫均衡非呆板也,稍板则易犯双重之病,然亦不许过灵,过灵则易趋于华而不实也。须要体舒放屈折含蓄,如发力时,亦不许断续,所谓力不亡者也。盖双重非指两足部位而言,头、手、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即点细微之处都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分别,今之拳家大都由片面之单重走向绝对之双重,更由绝对之双重而趋于僵死之途。
意拳姚钟勋说,单双重指两足,手与足,臂与腿等之间都不要方向一致,轻重相等。实践中,在不同的情况下,单重也可,双重也可。王芗斋师云:“单重不倾,双重不滞。”
六、孙禄堂《拳意述真》(述郭云深先生言)中,也谈到单双重: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两足要单重,不可双重。单重者,非一足着地,一足悬起,不过前足可虚可实,着重在于后足耳。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虽然是双重之式,亦不离单重之重心。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三体式单重者,得其中和之起点,动作灵活,形式一气,无有间断耳。双重三体式者,形式沉重,力气极大。惟是阴阳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显,刚柔不判,虚实不明,内开外合不清,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所以形意拳三体式,不得其单重之中和,先后天亦不交,刚多柔少,失却中和,道理亦不明,变化亦不通,自被血气所拘,拙劲所捆,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无可无不可也。
体会:“双重”时,重心会出现一块(面积大,容易被攻击)的现象;“偏沉时,你的重心则收窄,理想状态是控制重心在一条线上(而不是一块!),且这条(弧)线可以随意运动(旋转、进退、变换(换到身体另外一侧去)。这种状态的寻找,结合我在另一个问题下的回答:太极拳中的一身背五弓是怎么一种状态?,把重心控制成一条线,弓一样。此时,既能承受对方力量,也能灵活变换重心,实现快速移动。
双重的时候,你的脚(通常是前脚)是提不起来的,身法自然不灵,处于背势。
最后总结一下:讲单双重是为了不暴露中。虚实不分,则会处于”双重”,则身体转换不灵,劲容易被对方听出,容易被对方封住、拿住,进而被对方发出;反之,如果能随着对方的来力情况,实现虚实转换,做到“偏沉”,则能将对方的劲(攻击的力或抵抗的力)化掉,粘住对方使其处于背势,则为发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