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旧藏鉴赏!故宫博物院珍品陶瓷(第12期)
明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
德化窑白釉象耳弦纹尊,明,高26.2cm,口径11.4cm,足径10.4cm。 尊广口,方唇,粗长颈,颈上置对称象耳,圆腹,圈足。通体施白釉,口沿下印回纹一周,颈、肩处有数道凸起的弦纹。 此尊造型端庄古朴,釉面质感如象牙般光洁温润,是明代德化窑白瓷中的精品。
明德化窑白釉刻花玉兰纹尊
德化窑白釉刻花玉兰纹尊,高33.5cm,口径12cm,底径16.2cm。 尊广口,圆唇,短颈,丰肩,肩下渐收敛,圈足浅而宽,略向外撇。通体施乳白色釉,俗称猪油白。外壁暗刻玉兰两枝,或含苞,或怒放。 此尊造型古雅,釉质如象牙般温润,纹饰构图别致,玉兰素雅俏丽,增添了纯白釉瓷的风韵。德化窑白瓷一般均小巧玲珑,如此大件琢器是明德化白瓷中罕见的精品。
明早期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
钧窑玫瑰紫釉仰钟式花盆,元—明初,高17cm,口径23cm,足径12cm。 花盆撇口,深腹,圈足。里施天蓝色釉,外施玫瑰紫色釉,口沿、足边釉薄处呈酱色。外底涂刷酱色釉,有五个渗水圆孔。圈足及底部均刻标明器物大小的数目字“六”,但足内刻字线条较粗而深,应为原刻;底部刻字线条较细、较浅,可能为清宫后刻。 花盆的外形如同一座倒置的钟,深沉而古朴。此件花盆为河南禹县官钧窑产品。钧窑烧造的花盆式样较多,见有葵花式、菱花式、海棠式、仰钟式、长方形等,均为宫廷陈设用器,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此件花盆造型沉稳、朴实,天蓝和玫瑰紫色釉交相辉映,典雅绚丽。
明洪武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明洪武,高14cm,口径14.6cm,足径4.8cm。 高足碗撇口,弧腹,瘦底,下承以中空高足。通体内外施高温铜红釉。碗心锥拱一朵折带云纹,内壁模印云龙纹,二龙均为形象一致的五爪龙,作追逐状,以两朵云纹相隔。高足内施青白色釉,无款。 过去人们将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定为元代,但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发展,新的资料不断出土,人们采用类型学的方法,从以往定为元代的瓷器中逐渐辨认出一大批属于明初洪武时期的官窑瓷器。这件红釉高足碗无论从造型、釉质还是从所饰云纹、龙纹的特征看,虽有元代风格,但又不尽相同。与元代同一类型的高足碗相比,其胎体变薄,碗的底部更瘦(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图版125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92年)。特别是所饰云纹和龙纹,与南京明故宫遗址出土洪武官窑瓷片标本上的云纹、龙纹风格完全一致。因此,这件红釉高足碗的年代应定为明代洪武。1979年景德镇珠山曾出土这种洪武红釉高足碗的残片(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景德镇出土陶瓷》图版188,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92年)。
明早期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
钧窑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元—明初,高11.5cm,口径25.2cm,足距16.5cm。 器口内敛,浅腹,坦底,以三云头形足相承。近口沿处凸起一周弦纹,外口下及近底处各有鼓钉纹一周,上为23枚,下为19枚。外底有一周支钉痕,其内有“一”字标记及清代造办处玉作匠人所刻“养心殿”、“长春书屋用”款识。通体施天蓝色釉。 钧窑之所以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并成为北宋宫廷用瓷,一方面是因为钧瓷独特的釉色,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那典雅端庄的造型。此件天蓝釉鼓钉三足花盆托在造型、釉色上堪称宋钧瓷中的上乘。
明洪武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
青花怪石牡丹纹菱花式盘,明洪武,高4.4cm,口径55.8cm,足径34.8cm。清宫旧藏。 盘通体呈12瓣菱花形,圈足也随器身作花瓣形起伏。折沿,浅弧壁,菱花形圈足。内外青花装饰。折沿上绘卷草纹。内壁绘折枝牡丹、石榴、菊花、茶花,内底绘怪石、牡丹,以回纹作边饰。外壁绘与内壁相同的折枝花卉纹。圈足内砂底无釉,呈火石红色。 此盘属于目前所见洪武官窑瓷盘中最大类型的盘子,通体甚至连圈足都做成菱花形,而且烧成后不变形,实属不易。
明洪武青花竹石灵芝纹盘
青花竹石灵芝纹盘,明洪武,高8.1cm,口径46cm,足径26.7cm。 盘折沿,弧壁,圈足。里外青花装饰。内底菱形开光内绘竹、石、灵芝纹,开光外绘卷草纹。内壁绘缠枝牡丹、石榴、菊花、山茶四季花卉纹。折沿上饰青花拔白(即青花地留白装饰)忍冬纹。外壁绘缠枝菊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圈足以内无釉露胎,呈火石红色。 此盘形体硕大,青花色调淡雅,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纹饰构图疏朗简洁,盘心主题纹饰中的竹、石象征着文人士大夫的高风亮节,灵芝则代表长寿,寓意吉祥。
明洪武青花缠枝花卉纹碗
青花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5cm,口径40.5cm,足径23cm。 碗直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一周回纹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口沿内外分别描绘浪花纹和缠枝灵芝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莲瓣内绘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明初洪武时的青花瓷器器型大都延续元代风貌,此器就与元代枢府釉碗造型接近,但又有向后来以秀美取胜的永乐碗形演变的趋势。此碗造型硕大规整,线条比元代碗形更显圆润,所绘纹饰笔法娴熟,线条流畅。
明洪武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
青花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2cm,口径8.7cm,足径11.9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外壁通体青花装饰,内口边绘青花卷草纹,颈部自上而下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上下分别以下垂如意云头纹和变形莲瓣纹做边饰,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玉壶春瓶是明代流行的瓶式之一。这件洪武玉壶春瓶纹饰层次分明,布局疏朗,青花色泽沉静,青料聚集处有凝滞的黑斑。其造型与后世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同类器相比,瓶口外撇的程度较大,近乎于折沿,颈部略显粗长,腹部重心偏低,因此显得敦厚稳重。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
青花云龙纹盘,明洪武,高3.2cm,口径14.4cm,足径8.8cm。 盘撇口,弧壁,圈足。内外青花装饰,内底双弦纹内绘三朵“品”字形排列的云纹,里口边绘卷草纹,外壁绘云龙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胎质精细,胎体厚重,釉面莹润,青花色泽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分散着极其明显的深色小星点,这种小黑斑的特征与元代和明永乐时的青花器常见的块状黑斑有所不同。值得一提的是,此盘内壁釉下模印云龙纹,延续了元代卵白釉瓷器的装饰风格。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缠枝莲纹玉壶春瓶,明洪武,高32.5cm,口径8.5cm,足径11.5cm。 瓶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内外釉里红装饰。内口沿绘卷草纹,外壁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蕉叶纹、回纹、卷草纹,肩部绘下垂如意云头纹,腹部绘缠枝莲纹,近足处绘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卷草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瓶造型优美,纹饰层次分明,绘画工整细腻,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表明当时釉里红的烧制技术并未达到娴熟。 明洪武时期的玉壶春瓶纹饰题材丰富,构图严谨,主题纹饰鲜明醒目。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高14cm,口径2.3cm,足径7.1cm。 军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颈,扁圆腹,平底。肩部置一短流,无柄。通体釉里红装饰,腹部绘缠枝牡丹纹,花叶布满器身,釉里红发色略显灰暗。沿上绘蕉叶纹,颈部绘卷草纹,肩部绘莲瓣纹,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 明初洪武时,景德镇窑烧造釉里红瓷器已很盛行,这件釉里红军持为佛教僧侣用以饮水或净手的器皿。其造型独特,堪称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
明洪武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
釉里红拔白缠枝花卉纹碗,明洪武,高16.7cm,口径42cm,足径22.7cm。 碗直口,深弧腹,圈足。内外均以釉里红为地作留白装饰,俗称“釉里红拔白”。内底一周回纹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内壁绘缠枝莲纹。口沿内外绘卷草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含朵花纹。圈足外墙绘回纹。 此器造型硕大敦厚,纹饰画工精细,线条细腻流畅。此种釉里红拔白装饰技法与洪武时常见的白釉为地的釉里红器装饰方法正好相反,颇为少见。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碗,高10cm,口径20.6cm,足径9.1cm。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外釉里红装饰。内外口沿均绘回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内底双线圈内绘折枝牡丹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碗的造型和纹饰构图都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为洪武釉里红瓷器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其釉里红纹饰的发色,在传世或出土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中,称得上较为纯正。
明洪武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
青花折枝花卉纹大盘,高8.5cm,口径45.7cm,足径26.9cm。 盘敞口,折沿,弧腹,圈足,细砂底呈火石红色。通体施白釉,里外绘青花纹样。折沿处绘缠枝菊纹一周,共18朵。内腹绘缠枝石榴、菊花及牡丹纹。盘心绘折枝莲花一枝,周围绘4组如意头云纹,云纹内各绘一折枝菊花纹,云纹间由缠枝纹相连。盘外腹绘缠枝菊花8朵及莲瓣纹。 此盘胎重体大,形制完整,反映出洪武时期制瓷的风格与水平。所绘花卉纹饰笔法流畅,充满活力,特别是盘心的折枝莲花,别具清淡高雅之韵味。这种豪放潇洒、疏密有致的装饰风格充分显示出明初青花艺术的特色。
明洪武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
釉里红折枝牡丹纹花口盘,高8.6cm,口径45cm,足径22.1cm。 盘菱花形口折沿,瓣形的弧壁与花口对应,圈足呈梯形,细砂底,泛火石红色。盘胎体厚重。图案采用釉里红线绘装饰技法,颜色鲜亮。盘心为主题纹饰,内绘折枝牡丹纹,盘心与内壁转折处绘两两对称的花卉图案,装饰繁缛,勾绘娴熟。 明洪武釉里红器装饰以植物题材为主,其植物种类之繁多,内容之新奇,是以前各时期所无法比拟的。这件洪武釉里红大盘纹饰富丽多彩,釉面发色纯正鲜艳,较好地体现了明初釉里红的烧制成就,在品种、数量都不甚多的明初釉里红器中堪称珍品。
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执壶,高32cm,口径7.3cm,足径11cm。 壶唇口,细颈,斜肩,硕腹,圈足。壶身作玉壶春瓶式,壶体一侧置弯曲细长的壶流,并以一云板形饰件与壶身相连,另一侧置曲柄,连接于颈腹之间,柄上端置一小系。壶通体绘釉里红纹饰,唇口绘回纹一周,颈部分层绘焦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各一周,腹部满绘缠枝牡丹纹,壶流亦满饰缠枝花卉,壶柄绘有缠枝栀子花等纹饰,近足处为一周变形莲瓣纹,足外墙绘卷草纹。足内满施白釉,无款。 此壶造型优美,纹饰线条流畅,一气呵成。在装饰风格上一改元代纹饰繁密的特点,布局渐趋疏朗,采用分层装饰的手法,绘画粗犷而不失工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明洪武时期的釉里红瓷器多为大盘、大碗、大罐、玉壶春瓶、梅瓶、执壶等大件器物,纹饰以各种缠枝、折枝和串枝花卉为主,此外还有松竹梅、庭院芭蕉及龙凤等纹饰。此时期的釉里红发色不甚鲜艳,多为红中偏灰黑的色调,此壶发色较为鲜艳纯正,是一件难得的珍品。
明洪武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
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石榴尊,明洪武,高53cm,口径26.5cm,足径23.2cm。 罐通体起瓜棱。撇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敛,圈足。外壁釉里红纹饰共10层,近口沿外绘回纹,其下绘连续如意云头纹。肩部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变形莲瓣含折枝莲纹、朵云纹,连续如意云头含折枝莲纹。腹部绘四季花卉12组,均配以湖石。腹下绘变形莲瓣纹,其内绘朵菊纹。胫(jìng 音敬)部绘回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其内绘折枝莲纹。足边绘卷草纹。外底无釉。无款识。 此罐形体高大,釉里红发色虽略显灰暗,但主题纹饰四季花卉的描绘却细腻生动。纹饰布局繁密,层次清晰,体现了元末明初瓷器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明洪武青花花卉纹执壶
青花花卉纹执壶,高27.8cm,口径7.7cm,足径11.7cm。 壶撇口,细长颈,斜肩,丰腹,下部饱满,圈足。一侧置长流,流与颈间连以横片。另一侧置曲柄,连于颈、腹之间。通体青花装饰,口沿下饰回纹,颈部自上而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缠枝灵芝纹、如意云头纹各一周,腹部绘菊花纹和山茶花纹,近足处绘莲瓣纹,流及柄均绘缠枝花卉纹。壶附盖,盖面绘缠枝花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此器造型优美,纹饰布局繁密,描绘细致,所用菊花和山茶为当时流行的纹饰,是明洪武时期青花瓷器中的佳作。
明洪武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高33cm,口径8.8cm,足径11.3cm。 瓶撇口,细颈,圆腹,平底,圈足。通体釉里红纹饰:里口沿绘卷枝纹一周,颈部绘蕉叶纹,颈、腹之间绘变形海水、卷枝纹各一周,腹部主题纹饰为松竹梅,衬以山石、芭蕉、灵芝纹。近足处绘莲瓣纹一周,圈足上亦绘卷枝纹。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个品种,烧成难度大。此件玉壶春瓶继承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红呈色较纯正,纹饰清晰,是明初景德镇釉里红之佳作。
明永乐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
青花折枝瑞果纹梅瓶,明永乐,通高35.5cm,口径6.5cm,足径14cm。 瓶小口卷唇,短颈,丰肩,敛腹。瓶盖上有宝珠钮。通体青花纹饰,肩饰仰覆如意云头纹,如意头内饰折枝花纹,腹饰折枝果纹,近足处饰变形上仰莲瓣纹和忍冬纹。盖面饰下垂蕉叶纹,盖壁饰花叶纹。 在中国梅瓶从宋代直到18世纪都很流行。梅瓶短颈小口,形体修长,颇似栏杆。梅瓶用来插花,但许多较早时期的梅瓶都带有一个截头圆锥体形状的盖,这说明梅瓶原是装盛液体的容器,而后来其主要用途则是作为装饰品和陈设用器,它的实用功能反而退居其次了。此器纹饰精细,布局疏朗,体现出永乐瓷器隽永的风格。
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
青花缠枝牡丹纹军持,明永乐,高20.5cm,口径6.5cm,足径10cm。清宫旧藏。 军持撇口,圆唇,细颈,垂腹,腹下连以台座式托。上半部主体为玉壶春瓶式样。足内呈台阶状,有里外两圈涩圈,系窑内烧成时使用垫圈垫烧的部位。腹一侧置长流,无柄。通体青花缠枝牡丹纹。 军持有多种式样,这种造型的军持创烧于永乐时期景德镇官窑,宣德时也有烧造,品种有青花、白釉等,永乐器不署年款,宣德器署年款。军持原用途应为伊斯兰教信徒做礼拜时饮水或净手的用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宫廷画《乾隆皇帝鉴古图》上画小童子手执军持向乾隆皇帝的茶杯里倒茶。
明永乐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
青花锦纹绶带耳蒜头口扁壶,明永乐,高24.3cm,口径3.5cm,足径7.4cm。清宫旧藏。 壶蒜头口,束颈,扁圆腹,撇足。口、肩处饰对称绶带耳,腹两侧凸饰乳钉纹。通体青花纹饰,外口饰如意纹,腹饰锦纹,足墙饰下垂如意纹和朵梅纹。 此器主体纹饰密集,以六角形和六边形构成锦式开光,内绘折枝花和海水纹,风格独特。
明永乐青花竹石纹碗
青花竹石纹碗,明永乐,高7.1cm,口径16.4cm,足径5.8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内光素无纹饰。外壁青花翠竹、怪石及花草纹装饰。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青白色釉。 此碗形体秀美,胎体较薄,釉面光润,造型源自北宋汝窑淡天青釉碗。碗上画面大面积留白,给人以清新雅致之视觉感受,完全摆脱了元代和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瓷器装饰繁缛的典型风格的影响,堪称永乐一朝开创瓷器装饰新风格的标志性作品。
明永乐青花云龙纹天球瓶
青花云龙纹天球瓶,明永乐,高41.5cm,口径9.3cm,足径15.5cm。清宫旧藏。 此器体大端正,圆口,直颈,口与颈大小相若,腹浑圆,肩与底相若,俗称“天球瓶”。通体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两层。外口饰忍冬纹,以枝叶作骨架,向左右延伸形成连续边饰,颈饰6云朵纹。整个腹部绘云龙纹,龙体较大,张口怒目,鬃发上冲,作回首状,四肢前伸,三爪矫健有力。龙身间隙处饰各种形状的云纹,衬托出巨龙行空之势。平底白釉无款。 天球瓶是明初江西景德镇窑的创新之器。此器造型饱满,青花龙为三爪,怒目回首,鬃鬣飞扬,刻画细腻,颇有气势。使用进口青料描绘花纹,烧制过程中有自然形成的铁结晶斑,更显出龙的凶猛有力,栩栩如生。此器是永乐时期龙纹青花瓷器中的典型之作。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青花菊瓣纹碗,明永乐,高10.3cm,口径21.2cm,足径7.6cm。清宫旧藏。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折枝枇杷纹,内壁饰缠枝花纹,内口饰海水纹。外口饰回纹,外壁饰菊瓣纹,纹饰间隔以青花线。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碗外壁以花瓣纹装饰是明永乐、宣德时典型的风格特征,花瓣纹通常作为主体纹饰与其它花纹配合。此碗外壁以32枚菊花瓣为饰,花瓣细长呈放射状排列。这些花瓣从足上直接伸展到外口沿下,布满整个腹壁,花瓣细长,排列有序。此器青花色调艳丽并有晕散,纹饰规矩而不失明快。
明永乐青花园景花卉纹盘
青花园景花卉纹盘,明永乐,高8.5cm,口径63.5cm,足径49.5cm。清宫旧藏。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底坦平。盘内外皆青花装饰。内底青花三重线圈内绘松树、棕榈、怪石、坡地、花草等组成的园景图。盘内、外壁均绘折枝菊花、茶花、石榴、栀子、牡丹及束莲纹。圈足内素胎无釉,外底细腻光滑,留有竖条形垫烧痕。 此盘虽硕大,但形体规整,构图雅致,青花发色浓艳。
明永乐青花折枝月季纹碗
青花折枝月季纹碗,明永乐,高5.9cm,口径11.1cm,足径4.6cm。清宫旧藏。 碗撇口,弧壁,圈足。通体青花纹饰。碗心双圈内饰勾莲纹,里口沿饰忍冬纹,外壁饰折枝山茶花纹。纹饰简洁、清新而明快。
明永乐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
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明永乐,高38.5cm,口径9cm,足径23.5cm。清宫旧藏。 烛台为八方式,分上下两层。上下均为束腰八方形,底内中空。上层台座由上到下分别描绘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两层台座之间的支柱饰有锦纹及缠枝花纹。下层台座座面为海水江崖纹,边沿饰莲瓣纹一周,外壁八面绘八组各式缠枝花卉。青花色泽浓艳,有晕散感,局部有“铁锈疤”。白釉肥厚莹澈,底无釉。 早在三国两晋时代,瓷烛台即在中国出现,如三国时的羊形烛台、两晋的骑兽人烛台等,南北朝时盛行莲花状烛台,隋唐时的烛台底座多刻划精美的花纹,明代则盛行八方烛台。此八方烛台绘制纹饰所用的青料为进口钴料,即所谓的“苏泥勃青”(或“苏麻离青”)。此烛台的造型系模仿西亚地区清真寺的铜烛台烧制而成。铜质烛台在古代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十分流行。
明永乐影青暗花缠枝莲纹碗
影青暗花缠枝莲纹碗,明永乐,高6.1cm,口径15.6cm,足径5cm。清宫旧藏。 碗撇口,弧腹,小圈足。通体施青白釉,又称影青釉。外壁釉下刻划双勾缠枝莲纹。此碗胎骨轻薄,刻线流畅,格外清新秀美。无款。 明永乐影青瓷的釉色仿自宋代影青,但由于胎中所含的玻璃成分较多,故透光性比宋代影青更强。另外,永乐影青瓷的釉层亦较宋影青肥润,釉内积聚的气泡较宋影青大且多。 明代景德镇的影青瓷不是主要品种,数量较少,故而珍贵。此碗造型轻盈秀丽,胎薄如纸,釉质美如青玉,纹饰玲珑剔透,堪称明代影青瓷的代表作。清末寂园叟的《陶雅》曰:“永乐窑有一种素碗,严露胎骨,以质薄如纸,内有影青雕花者为上品。”所指即此种碗。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
青花缠枝花纹折沿盆,明永乐,高12.2cm,口径26.6cm,足径19cm。清宫旧藏。 盆折沿,直壁,平底。通体青花装饰。盆内底心饰团花纹,外围饰缠枝如意云头纹和海水纹。盆里外壁均饰缠枝四季花卉纹,里口沿饰海水纹,外口沿饰折枝花卉纹,里外各饰青花线6道。 此器仿阿拉伯铜器,造型简洁饱满,纹饰清晰洗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