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版|黄简讲书法:742草书小结01
742草书小结01
七级课程草书,从2019年7月开始,不知不觉讲了一年多,还只讲了第一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在草法,目的是解决“草书作品不写错字”,其中“认识草书”讲了四堂,这是基本概念;“草法规则”:两堂,这是结构草字的常用方法;“草书释读”三十五堂,解释草法的运用。我大致统计了一下,“草法释读”解释了636字,平均一在两个字,记忆应该不困难。如果你一直跟随这课程,现在对草法有基本了解了。
《易经·系辞》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里有三个名词:形、道、器。“形”指物件的外部形状,凭人的感觉器官可以看到、摸到、感受到。具体的、固定的有形物,称之为“器”,文房四宝笔墨纸砚都是器,文字也是一种器。“器”的背后隐藏着“道”,朱熹注《礼记》这样说:“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所以想能道理很重要。以毛笔为例,一般人只看到笔锋的外表、外形,而真正起作用的是笔心,精确地说是圆锥形笔头的中軕。中軕看不见、摸不到,但所有的毫毛都跟着它动。这一来对毛笔的理解,就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次。
学习就是为了求道,“道”要靠思考才能发现,才能把握。只有懂得了“道”,才可以说学习成功了。
面对一大批草字,通常只看到“形”,但有一个人看到了草字的本质,他就是孙过庭。一千三百年前,孙过庭在《书谱》一文中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乘使转,不能成字。”这是历史上对草书本质最精彩、最深刻的揭示。所谓草字,就是用使转组织线条,这给学草者指出了正确的途径,首先要懂得使转,掌握使转,违背了使转,根本就不是草字,这话分量很重。孙过庭是初唐人,中唐又出了一个伟人,张旭。使转的结果产生笔势,孙过庭没有具体讲笔势,这一点由张旭补充了。单一笔势有八种,称为“八法”。复合笔势只有五种,这就是“五势”,合共就是十三势。
无论草书怎样千变万化,不出“十三势”。二级课程就是讲这些内容,现在很多同学已经熟悉了笔势。后人又把笔势加以细化,补充了上百种具体的笔势,这只是使用上方便。“五势”是大类,后人补充的是细目。大多数人看草书是基于识字经验:“文字是由一些点画组成的”,从孙过庭、张旭之后,人们看草书眼光不同了。孙过庭教会我们看使转,张旭教会我们取势。这跟我们从小养成的识字经验不同,草书之“道”是另一种思维。这在书法史上是标志性的发展,说是一个里程碑毫不过分。
韩方明《授笔要说》指出,篆隶和真行草方法不同。篆隶以“形”写字,真行草以“势”组字。这是学习草法必须要懂得的基础知识。
但使转和取势只是对笔画的处理方法,并不保证你认识草字。我兴趣这四个字为例,这是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字,如果我让你写出每个字的使转,比你读出这四个字还容易。第一个字,十字势加冖头势,第四课讲过。第二个字,三横奋笔势,雁恬只是收笔动作。第三个字容易认,群鹊势。第四个字,奋笔势加驼头势。现在问题来了,看懂了笔势,不等于你读得出。我告诉你答案,这是老子一句话:“知足不辱”。
那很多人还想知道:“怎么会变成这样了的?”这就涉及到“字法”,不是“书法”。真草隶篆无论哪一种,不识字就无以施展书法技巧。
“知”“足”“不”三个字,以前都讲过,这里不重复。我讲解一下“辱”字,草字“辱”怎么来的?那就要找一下草字之前“辱”的写法,这就涉及篆字了。小篆“辱”,上而是“辰”,下面是“寸”。“寸”就是手,这个讲过多次了。32课讲地支时讲过“辰”,那是借用义。“辰”本义是蛤蛎,或称蜃,古人利用它的大贝壳,作为耕具或割具,割草、割麦。“辰”是“蜃”的本字,以“手”执“蜃”表示农业劳动。甲骨文“辰”是象形字,一个打开的贝壳、侧视。里面有肉,还伸出一条长长的虹管,有点像象拔蚌。甲骨文还有异体写法,“辰”字上面多一横。后来楚简、秦简、汉简上的“辱(rǔ)”字,头上都有一横。
“辱”字草化,只写蜃壳,壳里面的器管全部省去,至于下面的“寸”,以前讲过,横竖点三笔取驼头势即可。这样得到的草字“辱”,用了两个笔势:奋笔势加驼头势。所谓解散隶法,省略一部分,剩下的笔画就是使转的材料。
“辱”字的隶法,可以一直追溯到甲骨文的写法,历史实在非常悠久,只看小篆都想不出草字的出处。现在认识草法,可以再深入一步了。
孙过庭说草字必然是使转的结果,这令我们知道使转的重要。使转产生笔势,张旭归纳为十三势,简单而清晰。这两位所论述的是组织点来,点画是使转的材料。等于造房子,设计是思想,材料是硬件。
使转的材料哪里来呢?这是从文字中取出来的。一般地说,先要分解一个字的结构,哪些留下,哪些放弃。古人所谓解散隶法,粗书之,就是这意思。其实草字不止来之于隶法,有时跟小篆,有时跟大篆,有时跟六国古文,甚至会追到甲骨文那里去。这就需要有一点古文字基础,没学过很难入手。
所谓草法,分为文字方面和书法方面,前者提供材料,后者组织材料,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草字。
现在清楚了,把一个字草化,你要做这样三步:
先要分解字形,省略一些笔画,留下一些;然后使转,妨碍使转的点画,往往就放弃了:举例来说,有些字最后要加一点,王羲之、智永、孙过庭经常不写,就是因为这一点不在使转上(或十三势之中);使转后的笔势要避免出现奇怪的样子,十三势等于围棋的定式,在裹束时还可以调整一次,左右笔画可以借用,上下也是如此。三步加在一起,就是完整的草法。
真草隶篆,哪一种书体最难?草书。韩道亨《草诀百韵歌》第一句话:“草圣最为难,龙蛇竞笔端”。王世镗《槀诀集字》开首就说:“槀法最为难,使转异毫端。”草书不是随手潦草快写就算草书,一开始就会遇到草法这个难点。
下一课讲讲用什么工具书帮助你解决草法问题,谢谢。
黄慎《草书七言诗》,纸本,草书,141.2×79.3cm,上海博物馆藏。
昔年两度接朱骖,犹记秦淮三月三。
红满杏花骄驿路,绿迷芳草绣江南。
遥知又启山公事,何日重联太史谈。
此际衡门空怅望,清时萝薛衣多惭。
款识:寄金坛王汉阶太史,蛟湖黄慎
黄慎《草书李白秋浦歌诗轴》纸本123×55.5cm湖南省博物馆藏
白发三千丈、缘何似觉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款署:杜工部句。黄慎。
钤印:黄慎、恭寿
【资料来源】《湖南省博物馆馆藏明清书法陈列》(湖南省博物馆)
黄慎《草书七言诗》轴,清,纸本,纵179.5厘米,横9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柳眼青青野菊肥,旅園寂寂掩柴扉。
牆過玉筍連雲插,燕啣香泥帶雨歸。
湘水魚書經歲隔,江南花事與心違。
推簾時對鍾山坐,幾度哦詩繞翠微。
客江南答李子明楚中見寄。美成堂黃慎。
此轴录自作七言诗一首,末识:“客江南答李子明楚中見寄。”末署款:“美成堂黃慎。”下钤“黄慎”、“癭瓢”印。本幅无藏印。
此诗当为黄氏在南京时所作。黄慎书法源于章草书,且更多地融入了书家自我的书法意趣,因而给人以狂怪难识之感。此轴书法点划纷披,散而有序,字间连带折转自如,结字用笔不拘成法,标新立异,表现出书家极强的个性。(撰稿人:马季戈)
《草书五律诗》轴,清,黄慎书,纸本,纵166.9厘米,横84.6厘米。
梅花三十樹,數畝草堂分。竟日無來客,關門理舊文。
罄瓶防夜凍,酒待朝醺醺。堤上閑叉手,風生水面紋。
草亭飛萬竹,苔蘚上平欄。曉月鴉聲落,秋香蝶夢殘。
酒連今日病,衾破舊時寒。歸計鄱陽水,相思十八灘。
句吳有才子,衰鬢走長安。地自南來暖,天從北去寒。
關河乍相見,風雨別尤難。我亦羈棲者,空教惜羽翰。
裘馬邗溝上,憐君已倦遊。三春國京夢,七月海門秋。
文字空芻狗,琴尊狎水鷗。前期未可蔔,更擬共滄洲。
泉飛開絕壁,珠落散晴沙。鑿石種桃樹,穿雲摘岕茶。
龍歸山挾雨,鹿出徑啣花。十二峰羅列,仙人第一家。
此轴草书录五言诗五首,计10行。末款“甯化黃慎”,下钤“黄慎”、“癭瓢山人”二印。本幅无藏印。无具体书写时间,从书风判断当属黃慎中、晚年所书。
此轴书法宕逸奇谲,笔力雄健,结字奇古险绝,注重点的用法,字形欹正相生,如“惊蛇走虺,骤雨狂风”,飘逸驰骋,独具特色。在清代中期扬州画家、书法家中,黄慎的书法颇富个性。此轴代表了黄慎草书的艺术水平,表现出书家以险绝求胜的书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