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验方集粹(九)
1.21 真武扬加味 (源于《伤寒论》,印氏加昧)
[方药担成] 茯苓30克,熟附片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生姜10克。
功用:温肾化水。
[主要症状] 水肿重在下肢或在脐下,四肢清凉,心悸头眩,筋惕肉润,小便短少,动则气喘。舌谈苔少,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因肾阳不足,不能化水为气而产生水肿,肾居下焦,故下肢为重;肾阳虚不能温布于四肢,故四肢清凉;水气内聚,心阳不得伸展故心悸;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人头故头眩,水气停渍于内,阳气不得通行故见筋惕肉润,水不化气,气不化水故尿少;肾虚不能纳气故动则气喘。
[适应证] 慢性肾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衰竭等
[加减法] 水肿甚者加冬瓜皮30克, 消水利尿;头晕甚者加泽泻30克,以利水湿,通清阳。
[验案]
姜某,女,5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44581。初诊:1990年10月29日 主诉:心悸、气短27年。病史:20多年来心悸气短,稍动即甚,头目眩晕,脘痛胁胀,溲少肢肿,腰膝酸软,步履维艰。近2个月来,肢冷恶寒,冷汗淋漓,纳食量少,大便溏薄。
检查:血沉:51 mm/小时:心电图示;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X线胸片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肺淤血。超声心动图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获窄,左、右心房及右心室扩大,肺动脉高压。两颧暗赤.肢冷多汗,唇甲觜绀。舌质黯淡,苔少,脉虚细结代。
辨证:心肾阳虚水气不化。西医诊断:风湿性心脏病,联台瓣膜病变;心力衰竭Ⅱ度,心房纤颤。治法: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熟附片24克,白芍1 5克,白术12克,桂枝12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沙参15克,麦冬12克,五味子10克,龙胆草1克,泽泻30克.灶心土120克煎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11月5目。药后水肿稍减,尿量增加,食欲增进。舌质黯淡,舌苔微黄,脉虚细结代 再拟温阳利水,继续观察。
处方:茯苓30克,白术12克,白芍15克,熟附片30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冬瓜皮30克,西洋参6克(另煎),五味子10克,麦冬1 2克,泽泻30克。
14剂,每日1剂。
三诊:1990年,11月17日。汗巳转温,尿增多,水肿消退,憋气减轻,能步行入诊室;寐少梦多,舌淡苔少,脉虚细结代。仍守温阳化水。
处方:茯苓3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熟附片30克,白芍15克,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泽泻30克,白术l2克,西洋参6克(包),五味子12克.黄连6克,桑椹子30克,炒枣仁15克,灶心土120克煎汤代水。14剂,每日1剂。
四诊:1990年12月3目。服药2周,汗液减少,手足回暖,水肿消失,食纳及睡眠增进,心悸气短减轻,行走自如,有时易感冒。舌质淡少苔,脉细较规则 继拟温阳化水.佐以固表。
处方:茯苓30克,杏仁10克,生薏仁30克,熟射片30克,白芍15克,桂枝12克,生甘草10克,煅龙牡各15克,炙黄芪30克,白术12克,防风9克,西洋参6克(包),五昧子10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灶心土120克煎汤代水。
14剂,每日1剂。
上法治疗4个月,体力和心功能恢复满意,西医心脏内、外科医师认为巳能进行抉瓣膜手术,作进一步治疗。患者和家属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按语] 该患者心脏病久 ,耗损肾阳,阳虚不能煦化水气,致气短足肿,行动则甚里阳虚则肌表不同,故形寒自汗。治疗之法,必须壮阳强心,故桂附在所必用;利尿又可通阳,故泽泻、茯苓、白术、甘草在所当用,汗多便溏,故加龙骨、牡蛎、灶心黄土收敛涩肠止汗,并以白芍、五味子酸收为佐,病延既久,正气必虚,故取生脉散固本养心;食欲不振,取小量龙胆草健胃醒脾, 盖用药如用兵,制胜之道在于运筹,初诊之后乃随机变化,基本上不出原来大法。
1.22 龙胆泻肝汤加减(原方见于《医方集解》,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车前子12克(包),泽泻15克,木通10克,夏枯草15克,苦丁茶10克,川断10克。
功用:清肝泻火。
主要症状:头痛耳鸣,头重昏晕,心烦易怒,寐少梦多,掌烫尿黄,大便干燥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火郁结,循经上扰,故见头痛耳鸣;肝火炎上.气血上逆则头重昏晕;肝火内扰心神则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肝火的伤津液乃见尿黄便秘。
[适应证] 高血压病(有耳鸣者)。
[加减法] 大便干燥者加生大黄9克,炒决明子30克、生首乌3O克,
[验案]
彝某,男,64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393640。初诊:1990年3月5日。主诉:头晕2年亲。病史:近2年多来,头晕、行走不稳,腿脚乏力,心烦急躁,寐少梦多,大便于结,小便黄少。检查:BP200/120 mmHg,面色潮红,舌红、苔黄腻,舌有裂纹,脉弦劲有力,手掌热。
辨证:肝火上炎。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治法:清肝泻火。
处方: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黄芩12克,柴胡10克,生地10克,车前子10克(包),泽泻30克,术通10克,滑石15克(包),川断10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克,苦丁茶12克,茺蔚子30克.白蒺藜15克.钩藤30克,菊花10克,珍珠母60克(先煎)。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3月11目。药后头晕减轻,头脑较前清醒,睡眠增进,活动自如,手心仍烫,大便巳正常.小便尚黄血压降至175/100 mmHg,舌红,苔黄少,脉弦。原方已效,照前继服14剂。
三诊;1990年3月26日 服药半月,诸症悉减,睡眠增加,
头脑清醒,血压降至140/90 mmHg(1mmHg=0.133kPa)。惟感心烦胸闷、下肢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继以原方10剂巩周。
[按语] 该患者头晕为主.血压甚高,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均由肝火上炎引起,故以龙胆泻肝扬加减,清肝泻火。
方中龙胆草、栀子、黄苓、柴胡清肝泻火,泽泻、车前子、术通、滑石引肝火从小便去之,夏枯草、苦丁茶、青葙子、茺蔚子、菊花,散风热郁火、凉肝明目,并有降血压作用,川断补肾.引气血下行.促使上下平衡;钩藤、白蒺藜、珍珠母平肝潜阳。本方经多年使用,已成为印老抓主症之方。凡见高血压而有眩晕耳鸣者用此方不仅能降低血压,且治头晕耳鸣效果甚好。
1.23 天麻钩藤饮加减(源于《杂病证治新义》。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天麻10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先煎),菊花12克,龙胆草10克,赤芍15克,川断10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克,苦丁茶10克。
功用:平肝潜阳。,
主要症状: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便干口渴,口苦心烦,性情急躁,睡少尿频,两腿无力,足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用上亢,气血上逆,上实下虚之象。头胀眩晕、面色红润为气血逆于头部所致'尿频足凉、下肢无力、头重脚轻乃下虚之候。
[适应证] 高血压病(头热足凉者)、青光眼等。
加减法:失眠者加合欢皮15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15克。
[验案]
陈某,男,58岁。主诉:发作性眩晕1年余 病史:一年来,眩晕每天发作3~6次, 头脑不清,如登云雾,如乘舟车,每于发作时必须闭目静坐或卧床休息方能缓解。面赤耳热,下肢无力,足凉.失眠多梦,夜间尿频,每夜4~5次,大便干燥 检查:BP180/100 mmHg,面色红润,舌质红,苔黄,脉弦劲有力。
辨证:肝阳上越。西医诊断:高血压病。治法:平肝潜阳。
处方:天麻10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龙胆草10克,赤芍15克,川断10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15克,苦丁茶10克,珍珠母30克(先煎)。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药后眩晕请失,血压下降,睡眠增加,大便已正常,小便次数减少舌红,舌苔微黄,脉弦,上方已效,继服7剂,以期巩固,力争痊愈
[按语] 该患者经西医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痛。发作性眩晕,与血压升高密切相关,同时伴有头热足凉、头重脚轻、面赤心烦,失眠多梦等,皆由于肝用上亢所致。该方以天麻、钩藤、菊花、夏枯草,龙胆草、苦丁茶、青葙子予平肝泻热、熄风潜阳;珍珠母镇肝定风以治眩晕,川断滋补肝肾.并能引气血下行,使浮阳潜降,故服药后病情明显好转,但尚须较长时间服药治疗。
1.24 右归饮加减(源于《景岳全书》,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熟地10克,沙苑子10克,鹿角霜15克.枸杞子10克.山萸肉10克,紫河车10克,菟丝子15克,五味子10克。
[功用] 补益肾精。
[主要证状] 眩晕,头脑发空,耳鸣心悸,腰膝酸软。健忘失眠 舌淡苔少,脉沉细无力。
[辨证要点] 本证系旨肾精不足,髓海空虚,故眩晕耳鸣、头脑发空;肾精亏不能主骨生髓荣脑.故腰膝酸软、健忘少寐、脉沉细无力。
适应证: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神经衰弱部分患者,
[加减法] 心烦失眠,手足心热者加枸杞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地骨皮15克,以滋阴清热。
[验案]
李某,男,48岁。主诉:眩晕、耳鸣2年佘 病史;患者2年来体重持续下降.由114斤降至84斤,血压偏低,伴眩晕耳鸣,心慌紧张、困乏恶寒、胸闷呕吐、寐少梦多,渐至步履维艰,曾昏厥2次不省人事,平时易患感冒,夜间尿频(每晚8次以上)
检查:ACTH 试验: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牙龈及环唇青黑.舌青淡,苔少,脉虚细。
辨证:肾精亏损。西医诊断;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治祛;补肾益精。
处方:熟地12克,山萸肉9克.拘杞子9克,菟丝子15克,沙苑子12克.覆盆子9克,鹿角胶9克(化冲),紫河车12克,朴骨脂12克,龟板50克(先煎),夜交藤15克,茯神木9克。5剂,每日1剂,水煎服
随诊:药后头晕减轻.渐能步行但还不稳,夜尿减少,仍寐少梦多。继续服用上方达5个月之久,所有症状基本消失,仅入睡尚较困难 轻有梦境,体重增至102斤,查尿17羟皮质类固醇亦恢复正常.回原地参加工作。
[按语] 该患者经西医医诊为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印老根据病属邪少虚多,特别是诸虚百损责在本元之不足,故宗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之意,投用补肾益精之右归饮加减,取得明显疗效。该方以覆盆子、沙苑子、鹿角胶、紫河车、菟丝子、补骨脂补肾益精;熟地、山萸肉、龟板、枸杞子养阴补血;夜交藤、茯神守心安神。凡低血压眩晕而见腰痛者,使用本方一般效果良好。
1.25 清泄肝胆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苓12克,半夏12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0克,龙胆草10克,栀子10克.蔓荆子12克.苍耳子10克,大青叶15克。
功用:清泄肝胆
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耳胀耳鸣.口苦.甚则汗出呕吐.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要点:本证系少阳胆经受病,痰热上扰故见头晕目眩、羞明畏光,足少阳胆经之脉络于耳,故见耳胀耳鸣;胆热则气逆于上,故见口苦呕吐。
适应证: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加减法] 颈椎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加葛根30克、丹参30克、川芎15克,以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
[验案] 聂某,男,74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3223 初诊:1994年2月17日 主诉:眩晕发作1天病史:患者于今日凌晨4时许,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旋转。恶心欲吐,胸闷气短,自服硝酸甘油、长效心痛定等,症状不缓解,故来院急诊。
检查:BP150/90mmHg,神志请,面色无华,血常规正常,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心,肺(-),肝胆未触及 B超示:慢性胆囊炎。颈椎X线片示:颈椎病。颈部多普勒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舌质暗,苔白,脉细滑。
辨证:肝胆湿热,痰火郁阻,清阳不升。西医诊断: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治法:清泄肝胆,除痰降火,佐以活血。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龙胆草10克,山栀,10克,制南星6克.丹参30克,茯苓15克,葛根30克,川芎10克.夏枯草15克,生姜10克,珍珠母60克(先煎)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改服。
二诊:1994年2月25日 药后头晕耳鸣明显减轻,视物偶感旋转,恶心呕吐已止,惟感头胀,耳如有物堵塞.咽红而痛, 舌暗红,苔薄白,脉细滑。上方已效,原方去生姜加大青叶15克,泽泻3O克,7剂.每日1剂。
三诊:1994年3月1日, 眩晕基本消失.视物已不旋转,咽痛亦愈,惟时仍耳鸣 ,舌苔薄白,脉细滑.继服原方7剂,以期痊愈。
按语:该患者经西医诊断为颈椎病、推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中医辨证属于肝胆郁热, 痰火上扰清窍,故见头晕目眩, 足少阳胆经络于耳,故见耳鸣耳胀,甚至耳聋。
治疗当以清泄肝胆,降火涤痰, 方中柴胡、黄芩、龙胆草、栀子清肝胆而泻火热 半夏、竹茹清除痰热而和胃降逆;青皮、枳壳舒肝下气降火而除痰热,大青叶清热解毒以疗咽炎;葛根、丹参、川芎扩张心脑血管,活血祛瘀,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血液循环,临床凡见眩晕、羞明不敢睁眼、恶心呕吐、耳鸣耳聋,率先使用本方,效果一般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