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宜业丨沙箍子北面的那片香椿林
沙箍子北面的那片香椿林
作者:徐宜业
南徐庄东头,有道沙箍子(方言,沙梁),沙箍子北面长着一片香椿树。这些树大的瓷盆粗,小的碗口粗,矮的在几尺高,高的几丈高。
椿是落叶乔木,有两种:香椿、臭椿,因它的气味得名。古人称香椿为椿,称臭椿为樗。香椿与臭椿是同一家族,它们的形状与习性相似,但它们的气味迥然不同。
《庄子·逍遥游》曰:“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北宋晏殊在《椿》中说:“峨峨楚南树,杳杳含风韵。何用八千秋,腾凌诧朝菌。”看来,椿是长寿树。
香椿长寿,长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的。如果藏在香椿林里,那是比较隐蔽的。传说,王莽当年追杀刘秀时,追到刘秀的老家。刘秀就是因为藏在香椿林里,才躲过一劫。后来,刘秀称了帝,封香椿为镇宅之树。后人为这个传说写了一首诗:“嫩芽味美郁椿香,不比桑椹逊几芳。可笑当年刘秀帝,却将臭树赐为王。” 此后,人们把香椿当做吉祥树,种在庭前屋后。
椿树寿命长,因而“椿”象征长寿。古书中“千椿”指的是千岁,“椿庭”指代已过耄耋之年的父亲,“椿萱”指代年纪大的父母。范仲淹“会兹鼎盛,荐乃椿龄”诗句中的“椿龄”,也指代的是老人。
香椿芽营养丰富,富含钙、磷、钾、钠等微量元素,能治疗肾阳虚衰、不孕不育症,被称为“助孕素”;能增强自身免疫力,乡人赞它“常食椿巅(椿芽),百病不沾,万寿无边”。因此,香椿被人们称为“长寿菜”。
香椿木材呈黄褐色,带有红色环带,纹理美丽,质地坚硬,耐腐力强,不翘不裂,不易变形,可打高档家具,做室内装饰,被称为“中国桃花心木”。过去大户人家盖房,用香椿木做房梁,来炫富。
春分过后,天气回暖,庄东头沙箍子北面的那片香椿树,光秃秃的枝丫上不知什么时候,冒出一小簇一小簇淡红的芽苞,如一顶顶小帽子。没几天功夫,那淡红的芽苞露出了尖儿,嫩嫩的、毛茸茸的,散发着香味。
清明前后,嫩芽变成了一簇簇淡红的“羽毛”——小叶。仔细看,这些嫩芽是互生的,嫩芽上的小叶也是对生的。这是香椿芽。
香椿芽,是香椿的嫩芽,又叫香椿头,被称为“树上蔬菜”。据说,曹操当年把家乡的香椿当作贡品送给了汉献帝。他因此得到汉献帝赏识。宋人苏轼盛赞:“椿木实而叶香,可啖。”清代才子李渔对香椿推崇有加:“菜能芬人齿颊者,香椿头是也。”近代康有为也说:“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竞月香齿颊。”连我们乡下人都知道“房前一株椿,春菜常不断。”
“三月八,吃椿芽。”到了春分,香椿芽就长到三四寸长了,可以采摘了。香椿芽采过一次,不出一星期,摘过芽尖的枝头,很快就会长出新的芽苞。清明节正是采摘香椿芽的最佳时间。香椿芽采摘期很短,一般每年只能采二、三次。
古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有采香椿的经历。金代元好问写道:“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明代李濂在《村居》说:“抱孙探雀舟,留客剪椿芽……”
清明前后,故乡呈现采香椿芽的繁忙情景:有人站在香椿树下,踮起脚尖,掰香椿嫩芽;有人站在高凳子上,拉弯香椿的枝条,顺势摘下香椿芽;有人手握绑着铁钩的细长竹竿,不时地举起来,将一丛一丛的香椿芽“咬”住、钩紧,一拧,一拽,一扯,折断香椿的嫩枝。
香椿芽采回来,各家就忙着弄吃。
俗话说:“香椿芽炒鸡蛋,龙肉也不换。”母亲将香椿芽洗净,经开水焯去涩,捞出来,放到砧板切碎,拥进黑碗里;磕三四个草鸡蛋,拈些盐粒碾碎,用筷子搅拌。等铁锅里的猪油烧热,将拌好的椿芽鸡蛋倒进锅里,用锅铲轻轻摊开,同时,不停地荡着锅铲,防止粘锅。等鸡蛋凝结成型,就翻转过来。经过三四次的翻转,一碟黄澄澄、香喷喷的椿芽炒鸡蛋,就大功告成了。
香椿芽与鸡蛋相配,还可以蒸香椿鸡蛋羹、摊香椿鸡蛋饼。
香椿芽与鸡蛋是绝配,与豆腐相配也很不错。袁枚是美食家,他在《随园食单》中说:“香椿拌豆腐,到处有之,嗜者尤众。”梁实秋是个吃方面的专家,他在《豆腐》中写道:“我家后院植有一棵不大不小的椿树,春发嫩芽,绿中微带红色,摘下来用沸水一烫,切成碎末,拌豆腐,有奇香……”汪曾祺对吃也很在行:“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门西旁的豆腐西施除了会做香椿拌豆腐,还会做香椿拌黄豆、香椿拌花生米,而门东旁的蛮奶奶直接用香椿凉拌。这些凉拌菜,是男人们下酒的好菜。
有时香椿芽采多了,吃不了,母亲也会腌成咸菜。她先将香椿放到锅里焯一下,捞出来漺干水份晾好,均匀地撒上盐,轻轻揉搓,直至发蔫,装进小缸腿(小缸)里,分层压实,加点酒,洒点醋……六七天就能吃。这样腌出来的香椿芽,色泽光鲜,芳香嫩脆。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质。”香椿最好在谷雨前采摘,过了谷雨,香椿叶子由红变绿,就不好吃了。
不过,吃虽然错过时间,但是母亲蒸馒头、馏包子时,在裂子(篦子)上,铺上一层香椿叶,蒸出的馒头、馏出的包子,也有淡淡的清香。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香椿的生命力是顽强的,不管人们把香椿芽掰得多干净,香椿都能浴火重生,长出新的枝叶。“漏网之椿”是很多的,没经过采摘的香椿树,能够蓬蓬勃勃生长。
到了夏天,没经过浩劫的香椿长得枝繁叶茂,细长的绿叶缀满枝头,郁郁葱葱。孩子们在树下欢快地跳“工程”、砸老钱(一种游戏),老人们蹲在树下摇着蒲扇,乘着凉,妈妈们坐在树下做着针线……
这些香椿树干挺直,树皮粗糙,上面布满疤痕。每到盛夏,“疤痕”就会自动流出粘稠状的液体,庄子上叫它“椿树黏子”。小时候,我和黑蛋就用“椿树黏子”抹在长竹竿上,去粘菜园上的叽溜(方言,蝉)。
到了农历六七月份,香椿开出了带着芳香的白花,五个花瓣,长圆形,它的花序呈圆锥形,非常惹眼。
关于香椿开花,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呢:
很早以前,香椿树是开花的,可是因为它枝干丑陋,其他的花都嘲笑它,香椿对这些嘲笑全不在乎。它想,只开花有什么用,要做对别人有好处的树。于是它下定决心,不再开花,只长香椿芽送给人们。于是,以后它不开花,让人们吃它淳香的香椿芽……
香椿是开花的,而故事里的香椿不开花,可能是因为它的芽被那些贪得无厌的人采光了,吃光了,长不出叶子,开不了花了吧。
秋天到了,香椿的树叶黄了,纷纷落到地上,只有它的果实挂在枝头。香椿的果实,是椭圆形蒴果,里面包裹着翅状的种子。深秋,香椿的果实悬挂在落光叶子的枝头,犹如风铃一样,人们叫它“椿树铃”。“椿树铃”是一味中药,可以治疗风寒、胃痛、风湿关节疼痛、疝气肿痛等病。小时候,我们用长竹竿绞下这些“椿树铃”,晒干收藏起来,等到生病时,拿出来熬水喝。
到了冬天,“椿树铃”也落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 一场冬雪之后,树干敷上一层薄薄的雪。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
几十年过去了,故乡人非物也非。上次,我回家转转看看,南徐庄东头的沙箍子已经平了,沙箍子上的香椿树早已经没有了,沙箍子成了麦地了。
文/徐宜业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徐宜业,1966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江苏省泗洪县龙集镇人,1985年6月毕业于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被评为镇首届名师、县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县政府优秀教育工作者、县优秀班主任、市语文骨干教师,主持多项国家、省市级课题并结题,有一百多篇文章发表于各级各类报刊、平台。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于农村,教育农家娃。喜爱农村,喜爱乡土,喜爱乡情乡俗,喜爱乡土生活,喜爱乡土一样的农民,喜爱书写乡土一样的文字。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