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乡愁之“苇篾灯笼”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鲁北童谣

一个南瓜两头儿空

肚里开花放光明

有瓜没叶儿高高挂

照得面前一片红

小时候,每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小伙伴儿们唱着儿歌,猜着谜语,手提灯笼满街转,整个村子到处都呈现出欢乐的景象。不同于平日的黝黑、安静,每条胡同、每个巷口都移动着星星点点的亮光,同天上皎洁的明月、闪闪的星光交相辉映,弥漫着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二丫快看,你的灯笼底下有一只“蝎虎溜子”!”名叫二丫的小姑娘抬高手臂想要查看的时候,里面的灯火歪倒,燃着了外面的灯罩,一个漂亮的手工灯笼“呼呼”几下就烧没了。这些都是大孩子们恶作剧的一贯伎俩,每年的元宵节晚上,注定会有几个鼻涕虫上当,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告状。而这时,每家的家长都好像约好了似的,都会显得无比宽容,宽慰着受了委屈的小孩儿。当然,也有得寸进尺的孩子,会趁机提出几个平时不敢说的“无理要求”,家长大多也都欣然接受。

而在我们杨大王村就不会发生这样的场景,因为制作手工灯笼是村子里延续多年的传统技艺。临近春节,每家都会堆放着小山似的灯笼,孩子们能够可着劲儿地玩儿。

灯笼是春节的眼睛,也是我国年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的红灯笼,成为一种喜庆的象征。相比较于精妙绝伦的宫灯的华贵、走马灯的新奇,苇蔑灯笼略显简单、粗陋。勤劳朴实的沙河街道办事处杨大王村民就地取材,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利用村头湾边随处可见的苇草,制作成精巧玲珑的苇篾灯笼,为平民百姓的孩子们送去一份光明、一份欢乐。

每年秋收过后至春节前后,是杨大王村村民们制作苇篾灯笼最为忙碌的时节。只见村里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他们把湾塘里肆虐生长的芦苇从冰凉的水中割上岸,先清理苇叶,严格挑选出粗壮的苇杆晾晒、修剪,再经过破苇篾、泡苇篾、扎灯笼、模具整形、收口、糊纸美化等多道工序。看起来简单无奇的手工灯笼,制作起来却也工艺繁杂,小巧细微处彰显出能工巧匠的聪明智慧。

经过精挑细选出来的苇杆儿,被一把精巧的专用刀具均匀地破成一条条细长的苇蔑,精心地梳理在一起,一绺绺整齐摆放,泛着月白色的光。将破好的苇蔑浸泡在水里一段时间,待苇篾泡到柔软时,开始用 12 根苇蔑扎灯笼骨架。苇蔑交叉叠压着编织出圆形的灯口,然后再像结渔网一样,按着顺序一根压一根,编出菱形的花纹。细长的苇蔑在娴熟的匠人手上上下翻飞,欢快跳跃着。谈笑之间,一个两头小中间鼓的灯笼骨架完成了。出型的灯笼皮在特制的楦子上"整形"后收口,然后再进行最后一工序“梳腰口”,即在灯笼的腰部糊上玻璃纸。

透明的玻璃纸画上花鸟图案,灯笼两头再用桃红色的彩纸一包,一个手扎苇蔑灯笼就做好了。玻璃纸透出苇蔑规整的菱形图案,精巧、质朴,画上红花绿叶装点,也甚为美观。

往透明玻璃纸上作画是一门艺术,也考验着一个手工灯笼制作匠人的审美和精湛的绘画水平。淳朴的农家人,没有多少艺术天分。只见匠人拿一只秃头的毛笔,蘸上三两种颜色,凭着对身边喜闻乐见的花鸟鱼虫的印象,三笔两笔就把对生活的美好和希冀,点画在玻璃纸上。因没有特别的行业规矩和师承,每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绘画,因此形成了自家特有的风格和记号。好在民风淳厚的乡人并不挑剔,花花绿绿的看着好看就行。临近过节,村人们都会为家里的孩子们买上几个灯笼,不同的花样也能更好地区分开来避免争抢,给孩子们带去节日的祝福和快乐。

对于杨大王村制作手工灯笼,还有一个甚为凄美的故事。像鲁北平原的大多数村庄一样,这里也有着“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神秘而悲壮的迁徙历史,也有一部分是从河北枣强县迁来的。

当年,村北头两间破旧的苇草房里,住着刚刚从外地逃荒到这里的娘俩。因家乡常年战乱,民不聊生。丈夫去世后,生活愈加窘迫,女人带着十六七岁的儿子,从北边一路逃荒一路走,娘俩饥肠辘辘,瘦骨嶙峋。看到这里水草丰茂,沙土地肥沃,就住了下来。周围的邻人也都乐善好施,看娘俩可怜,就帮他们在村北头盖了两间苇草房挡风遮雨得以安身。

这个妇人四十几岁的年纪,勤苦耐劳,心灵手巧。因家境窘迫,对乡亲们的照顾无以回报,她就地取材,把别人当成柴草的芦苇编成笸箩、篮子等精巧的容器,分送给邻人,以表感谢。过了两年,孩子逐渐长大成人,他身强力壮,开荒垦田,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谁知,天有不测风云,这一年风调雨顺,秋后庄稼大丰收。为了多增加点收入,为儿子成家立业,于是,娘俩决定把新产的粮食运到南边的山里,多换取点银两。在一个月黑风高的秋夜,儿子装好了粮食和行囊,与邻居一起出发了。经过日日夜夜的期盼,十多天过去了,儿子没有回来,一个月过去了,儿子还没有回来。母亲在家心急如焚。后来,有消息传来,说他们夜间赶路,因不熟悉山间的小道,天黑路滑翻车掉到山沟里去了。从此,儿子再也没有回来。苦命的母亲天天以泪洗面,在村头的大树下翘首企盼。明知盼不回来,但慈母的心愿总是怀有一丝侥幸与幻想,怕儿子夜间回来找不到家,就利用苇蔑扎了灯笼挂在树上。此后,她每年都扎一些送给村子里的乡邻,为黑夜出行的乡亲们照亮前行的道路。慈祥的母亲终究没能盼回儿子,但用苇蔑制作手工灯笼的技艺流传开来,因此杨大王的灯笼又被称为“慈母灯”。

30多年以前,杨大王村男女老少几乎都会手扎灯笼,而现在制作灯笼的家庭寥寥无几了,手工艺人们也都普遍六七十岁,后继乏人。

手工制作灯笼虽然工艺简单,取材方便,没有技术含量和太高的附加值。寒冷的冬天里,泡过的苇蔑冰凉潮湿,时间长了工匠的手指粗糙皴裂,露着鲜红的血口,刺痛钻心。修理齐整的苇蔑薄如刀片,编制过程中划过手指,常常伤痕累累。如此艰辛的劳作,利薄费时,很不得年轻人的欢心。如今的年轻人多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道路,留在家里的越来越少,传统的手工灯笼制作渐渐失去了传承。

多年前,临近年关至正月十五前后,当地年集上都会看到扛着粉色手扎灯笼捆沿街叫卖的商贩。上百只灯笼用一根麻绳捆扎在一根粗长的竹竿上,像个大磨盘,麻绳系的活扣,随解随卖。也有走街串巷的商贩,扛着巨大的蘑菇伞从街头巷尾招摇穿过。看着逐渐消瘦的粉红蘑菇,总有不少孩童倚在墙角,眼巴巴地看着那一抹红晕从眼前渐渐走远。在那个经济贫瘠的年代,几分钱的花销也会令家长掂量许久。一个村子,少有的几个幸运儿,能得到家长的恩惠,这一年的元宵节会过得格外开心。通常一个灯笼前围着一圈儿小伙伴,大家轮流打着灯笼,捉迷藏做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场景一年年轮流出现,灯光掩映下的稚嫩脸庞一年年在变换,而不变的是分享光明的欢欣与雀跃。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一切事物与时俱进。各种工艺精巧、色彩艳丽,甚至活灵活现的电动、电声花灯巧夺天工,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睛,而手工制作的苇蔑灯笼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悄悄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偶尔街头、景点碰到,勾起人们对童年往事的一丝回忆。由于工艺简单、价格低廉,没有多少宝贵的收藏价值,就像民间诸多传统手工制作的物品一样,弃之可惜,后继无人,成为一种渐行渐远的浓浓乡愁。

鲁北童谣

皮包骨

心火旺

白天睡

夜里忙

鲁北童谣

红房子

亮柱子

挂在门前照院子

欢快的儿歌似乎又在远方飘起,红红的烛火忽明忽暗,映着胡同口、房前屋后影影绰绰藏来藏去的快乐身影。随着“妮儿......小儿......快回家睡觉啦”的呼唤声,整个世界渐渐安静下来了。

我的思绪逐渐回笼,凝视着面前一盏精巧的苇蔑灯笼,儿时熟知的许多物件儿,走马灯似的在眼前晃动,保护濒危民间手工艺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作者:王弘,山东博兴县人,公务员。滨州市作协会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报刊发表。

(0)

相关推荐

  • 校长家里的小男孩

    遂平沈寨镇小校长 李海龙 因为我们下午要举行经典诵读比赛,便带着儿子去幼儿园请了假. 儿子的老师嫌我们昨天做的灯笼太小,要求我们今天做个大的. 回来的路上我问儿子:"到底想不想一起做个大灯笼 ...

  • 简约·岩角村

    作为武安人,岩角村,是一个熟悉的地名. 作为人生旅行,岩角村,一个未曾抵达的地方. 脚步,终于在早春的正月天儿(辛丑正月初九)走进岩角,这个小山村. 这是一个幽静的小山村,一个地理高度及峰的选置. 它 ...

  • 全广州唯一一家手工灯笼店,已经照亮了街坊26个中秋|灯笼|莲花|广州|手工|金鱼

    光孝路上的佛教用品店,每到傍晚就会关门,要看清路只能依靠昏黄的路灯. 只有路边內巷的一家小店,总会灯火通明亮到很晚,而且只在中秋前的这个月.它已经这么亮了二十六年. 因光孝寺而得名的光孝路,大概是广州 ...

  • 【三江散文诗刊】文/李风林 诵/欲语斜澜 ‖同题征文《行走的乡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三江文学散文诗刊 三江文学 散文诗刊第129期 陪伴您每一天 行 走 的 乡 愁 + 文/李风林  诵/欲语斜澜  编/紫衣云梦 满街道的灯笼被东来的风吹得来回摇摆着.晃动着,太阳枕着 ...

  •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同题诗《行走的乡愁》展播 第六期

    [三江文学现代诗刊] 原创作品总第741期 社       长: 李 不 白 特邀顾问: 周 渔 总       编: 黄 葵 副  总 编: 火 灵 主       编: 张明洪 审       稿 ...

  • 【三江文学诗评刊】文/杨义招 诗评/衣非:《行走的乡愁》

    [三江文学诗评刊] 縂第 肆拾捌 期 社    长:李不白 特邀总编:今音 副  总  编:孤狼 顾  问:衣非 主  编:陈华美 副主编: 张明洪 高级编辑:衣非 编      辑: 张明洪 诗评刊 ...

  •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同题诗《行走的乡愁》展播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 縂第 肆拾叁 期 三江文学古诗词刊 社      长:李不白 总      编:天中山人 副  总 编:素   心 副  总 编:李文豪 特邀评论:周 文 海 主      编: ...

  • 【沐兰有约】《行走的乡愁》‖作者:依然小语‖诵读:沐兰

    行走的乡愁 作者:依然小语       诵读:沐兰 离别很久 在缓缓前行的列车中越来越近 当火车进站 于某个晚上 我踏上了久违的故乡 一场大雪 覆盖了家乡的大街小巷 刷白了每个角落 冰凌花开的格外晶莹 ...

  • 行走的乡愁之钟楼孙村“老戏服”

    行走的乡愁之钟楼孙村 "老戏服" 作者:王弘 颇具古风的钟鼓楼孙村委会大门 (白)包卿! (接摇板)替哀家拷打无道君! (包唱流水)在金殿领了国太命,背转身来自思忖.自从那盘古到如 ...

  • 行走的乡愁之“铁匠情怀”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咱殷家村的祖先英武刚强,个个孔武有力.拔山扛鼎,一身使不完的好力气,从那时候就开始打制铁具.在那些更朝换代.战乱纷纷的年代,有战争 ...

  • 古镇古村游:行走在岁月酿岀的乡愁间

    最美中国,游在中国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遍布于中华大地上古镇.古村落群,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先辈们为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每一个古老村镇的历史特征都是千百年来先民们人 ...

  • 【行走在乾县】正月初九送灯笼

    正月初九送灯笼 正月初九以后,凡是新出嫁未有小孩的媳妇,娘家都要为女儿送灯笼(大红灯笼,一般是纱(绒布)的那种宫灯),也有类似于玻璃的那种.夫家高高悬挂于门楣之上,看起来非常的喜庆. 个别村镇还有给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