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收藏门道
珐琅彩瓷器是在清康熙皇帝的亲自授意下而创造的新品种,因仿制于铜胎画珐琅器,所以珐琅彩又称瓷胎画珐琅。珐琅彩瓷器的制作不同于其他瓷器,先由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优质素胎,送至皇宫,再由宫廷画师绘画,最 后由清宫造办处的珐琅作坊进行二次烧制。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 室自用瓷器中珐琅彩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 漓 尽 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 家身份的高 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 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
珐琅彩色:色彩鲜艳柔和,很少为纯色,多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在同一件器物上可以出现七八种颜色,有时甚至多达十余种。
珐琅彩分为铜胎绘珐琅(也就是景泰蓝的前身)和瓷胎绘珐琅两种。而瓷胎绘珐琅则是由康熙朝开始研制并成功烧造的,它从康熙时的色浓庒重至雍正时的清淡素雅,再到乾隆时的精宻繁复和雍容华贵,其间走过了一条艰辛的改良之路。虽然康熙朝生产的珐琅彩瓷尚属在创烧阶段,技术条件也不成熟,但它毕竟是开了个好头。雍正六年前所烧的珐琅彩瓷雍正帝从艺术欣赏角度很不满意,于是他对珐琅彩瓷的烧造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当时画珐琅的彩料需依赖进口,成本又很高。所以他一面不惜重金从国外进口彩料(详见[[广东通志]]卷八十五),同时命其弟怡亲王主持研发珐琅彩料。雍正时期所研制的彩料为丰富乾隆朝的珐琅彩瓷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乾隆珐琅彩瓷的大批量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珐琅彩瓷器价格之高,为雍正朝最 高。雍正朝中期,由于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烧制的瓷胎画珐琅在制作工艺上出现明显突破,即釉上珐琅彩与底部釉面成功结合,使往后的珐琅彩瓷迅速挣脱单调色地装饰,革新为白地彩绘、诗词、书法、印章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品。该变化不仅促进、完善了清代彩瓷制作,也成就了珐琅彩瓷旷古未有的艺术生涯。
掐丝珐琅,元代叫做“大食窑”或“鬼国嵌”,今人俗称为“景泰蓝”。制作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生产成本高,自明末以来主要由皇 室贵 族使用。每件掐丝珐琅器,必须经过制胎-掐丝-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鎏金等多道工序而成。掐丝珐琅有着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魅力。可以说,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既运用了青铜工艺,又利用了瓷器工艺,同时又大量引进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
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应为“瓷胎画珐琅”。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