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蠢的行为,就是讲道理!聪明的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我们常说:以理服人。
无论做人做事,都逃不过一个“理”字。
但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理。
道理不是三两句就能说清的。
庄子说:夏虫不可语冰。
很多时候,讲道理只是浪费时间、浪费口舌。
1
层次不同,口舌白费
有的人站在山巅,看到远处山河壮美,景色辽阔。
有的人站在屋顶,只能看到楼下的垃圾,满地狼藉。
层次不同的人,看到的风景不同,两人的沟通都注定是一场无用功。
《庄子》里有个叫士成绮的人,倾慕老子学说,于是不远千里,来拜访老子。
到了地方,看到老子其貌不扬,住的也乱七八糟,心中非常失望。
士成绮说:别人说你是圣人,我看是老鼠还差不多。
老子看了他一眼,低头继续读自己的书,完全不理他。
士成绮只好走了。
第二天,士成绮觉得自己太过分了,来找老子道歉。
谁知道老子对他说:“我如果有获得大道的实质,你骂我是猪、狗、老鼠又有什么关系,我还是我。”
你说什么,是你说什么,并不能影响我,也不能改变我。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那些内心丰盈的人,不在乎别人的看法。
他们不会因为外人的议论就要和别人讲道理。
保持沉默,做好自己的事情,一个人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2
利益不同,道理白讲
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逐利是人的本性,也是社会法则。
讲再多道理,说再多情怀,如果无利可图,也没有人愿意追随。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有不同的观点、立场。
所以很多时候,看似争的是道理,背后争的其实是利益。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魏蜀吴纷争不止。
曹操势大,蜀国和吴国联合,一起在赤壁抵抗曹操。
那时候,吴蜀对曹操的称呼是“汉贼”。
赤壁之战胜利之后,曹操元气大伤,蜀国反而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
因为荆州要地,吴国蜀国屡次相争。
为了夺回荆州,孙权主动和魏国合作,称曹操为“汉丞相”。
有了魏国这个盟友,才有了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
按理说:蜀国和吴国是盟友,偷袭盟友没有道理。
但是蜀国的“荆州”一直借着不还,耍无赖同样没道理。
很多时候,道理说破天也没用。
利益不同,观念不同。
如果说不通,不妨换个角度去想。
3
处境不同,道理不同
人和人的处境不同,道理的适用范围也就不一样。
不是所有道理都能放之四海皆准。
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本身的处境不一样,道理也就不一样。
一只小猪、一只绵羊和一头乳牛,被关在同一个畜栏里。
有一次,牧人捉住小猪,它大声号叫,猛烈地抗拒。
绵羊和乳牛讨厌它的号叫,便说:“他常常捉我们,我们并不大呼小叫。”
小猪听了回答道:“捉你们和捉我完全是两回事,他捉你们,只是要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却是要我的命呢!”
人和人之间,是很难感同身受的。
不要拿着自己的道理去衡量别人,评判别人。
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的过往,不明白别人的遭遇。
学会闭嘴,保持沉默,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修养。
4
道理繁多,类型不同
为什么说不能总去讲道理?因为道理的种类繁多!
《人物志》把“道理”分为四大类别:智理、事理、义理、情理。
什么叫智理?就是从技术和智巧方面讲述道理。
什么叫事理?就是就事论事的探讨道理,不做延伸和拓展,不以小见大、知微见著!
什么叫义理?就是从公义和道德方面讲述道理。
什么叫情理?就是从人情世故方面去讲道理。
我举一个例子:李四是某厂的车间主任,他趁着夜黑风高,偷盗了该厂的图纸。事发后,张三将李四扭送至公安局。
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道理”。
爱讲智理的人会说:李四这个偷盗技术还是不行啊!没经过训练!
爱讲事理的人会说:既然犯在人家手里了,就积极道歉、主动赔偿吧!争取个好态度,少蹲几年!
爱讲义理的人会说:李四活该!此风不可长!否则带坏了世道人心!
爱讲情理的人会说:李四是张三的远房外甥啊!这么狠,大义灭亲,至于吗?亲戚之间,好好商量呗!
人与人的秉性不同,价值观不同,习惯不同,所讲的道理的类型就不同。
一般人却不知道考察这一点,总以为自己的道理通顺而埋怨对方的道理晦涩,这就是所谓的“理多品则难通,人材异则情诡;情诡难通,则理失而事违也”。
既然如此,你费劲巴力的讲什么道理!努力做事就行了!
把事情搞成了,比什么都重要!
至于说话方面,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别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