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乡的海宁人】/ 陈济身
外乡的海宁人
陈济身
我是身在湖南的海宁人。我们这里的海宁老朋友,还有好多位。有工人,有技师,也有主任医生。今年,我已经八十岁了。算是老兄。他们的年龄要比我小几岁。是老弟。
海宁,处在上海和杭州之间的沪杭线上。属于杭嘉湖地区,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地球人都知道,这是一块相对发达富庶的地方。从我记事起,就有人称小上海,现在就更有人称小香港了。
可是解放初期,直至改革开放以前,海宁的小城经济,农村经济,也并不比其他地区先进多少,好了多少。市容市貌改变不大,老百姓的生活也过得有点艰难。解放前后,我父亲和伙计们经营的米行,就在南关厢的米市路,那里也仅是一条黑乎乎的弄堂街。旁边就是脏兮兮的轮船码头。我还经常看到前來买米的市民,往往只买几斤,用作当天的口粮,可见人们生活的窘迫和手头的紧张。
我是因为读书上学和相继工作离开了老家的。后来参军退役,又被分配到了地在湖南的中央部属大型企业当工程师。那时就叫铁道部田心机车车辆厂。是专门制造和修理火车头的地方。如今叫中国中车。
虽然那时候火车就在厂区跑,可是现在的规模和当年的规模,已经是小巫见大巫,无法相提并论了。它是我国最早研究和制造电力机车的工厂。美名号称电力机车的摇篮。现在的高铁,现在的磁悬浮,都是在这里孕育而生的。那个时候的我,也真有过,现在也还有着莫名的庆幸和满满的自豪。觉得自己的单位是个特好的单位,自己也有着一份很好的工作。
那时我每年回老家探亲,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邻居乡亲们,都非常的羡慕甚至有点稍带妒忌。我的口袋里也总是装着一些糖粒子和中档的香烟。和人谈话聊天,就分一粒糖吃吃,分一支烟抽抽。心情特别的好。
可是最近这二十来年,自打我退休以后,再回老家时,其所见所闻,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心情也酸酸的大不一样了。真是三十年的河东,三十年的河西呀,这个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海宁没有什么大型的工厂。可是接地气,有活力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星罗棋布。福利收入竟比大厂还好。经济非常活跃。人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也都洋溢着快乐喜气,笑逐颜开。我的那些普通的糖粒子和香烟,已经再也拿不出手了。
最近,我有二位老乡老友回海宁老家扫墓。他们回來向我“汇报”情况时,大家的感触就是一句话,那就是家乡的变化,海宁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真是和以前没法比了也比不得了。已经是此一时彼一时了。我们这几位身在异地外乡的海宁人,过去的那一点点心里上的“优势”,也已经真的说不出口了。
这当然是指的那一份企退工资,说出来都没人相信。前几年,我的一对海宁邻县的,毕业于名牌大学的,高工朋友就对我说过,他们都不敢也不好意思回老家了。他们夫妇俩的退休工资加到一起,也还比当年的初中同学,后來代课转正的乡村敎师少了一大截。
由于双轨制和地区差的原因,像我们这个年纪的,退休较早的企退职工,即使背靠产值几千亿,举世闻名的大型企业,到手的退休收入,也要比同龄退休的微小企业的海宁朋友少得多得多。具体数据我就更不好意思说了,不过温饱还是足夠的。生活也比改开前好了不少。
总之,我们远在异乡的海宁老人,为故乡建设的蓬勃发展,为先富起来的故乡变化而高兴,但也多少有点点失落。那时,如果能早点设法调回老家就好了。这是真心话。相信大家不会笑我。
2019-05-05于湖南
作者简介;陈济身,79岁。浙江海宁人。设备工程师。中国中车株机公司退休。爱好写作。文字散见多地报端和网络。一家小报有我的专栏,《陈爷爷讲故事》。《泾渭文苑》原创平台签约作家。
●
主一位编 :张 彦
执行主编 :槐自强 巨石
执行主编 :郭一旭 韩晓
顾主编问 :周海峰 苦艾
泾渭文苑:
一、关于稿费,打赏所得的稿费,
60%为作者所有,七日内结算。
剩余用于平台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