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在肥城》三、齐山成就陶朱业

下篇:范蠡其人与历史评价

原创作者:程兆奎

2

三、齐山成就陶朱业

《史记》有“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遂至巨万”的记载,所以,世人把范蠡的后半生定位为一个治产经商实业家。从三致千金,最后达到巨万财富看,他的产业应该十分庞大。他在齐国陶山做什么生意,据可见文献,他似乎起初是经营畜牧水产林果,兼营加工作坊,后又利用多余产品对外进行交换,这样就是从事商业。这就需要一个交通便利的地理位置作为经营基地。陶山前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完全符合。

陶山 树茂草丰

初到陶山,范蠡利用山前坡地,发展畜牧林果,利用大片湖面养殖鱼虾鹅鸭。他在南方组织振兴越国经济时,就很重视发展生产,当然包括畜牧业和水产业。范蠡所著《养鱼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养鱼专著,是他水产养殖经验的总结。可见他非常重视水产业,也非常喜欢发展水产养殖。从南方跟随他过来的人,也应该是水产养殖的行家里手。因此,这部专著,是他在陶山大面积湖面养鱼实践基础上撰写的。今天的衡鱼村,就是当时著名的鱼类交易市场。

放牧图

猗顿找陶朱公学习致富经验,朱公向他传授饲养经验,同时无偿赠送他一些母畜和本钱,这说明范蠡在陶山的畜牧业,已有较大规模和成熟的经验。现在,肥城北部的牛山、卧牛峡、牤牛谷、马庄、牧羊洞、乳羊坪、马坊等地名、村名,就与范蠡在当地发展畜牧有关。著名作家夏廷献先生在所著《范蠡》一书中,对陶朱公发展畜牧业,有很精细的研究。他认为陶朱公饲养五畜,从饲料、喂养、繁殖、放牧、屠宰、肉食、皮货、综毛到贩运、销售等环节,已搞成首尾相衔的一条龙经营模式。

今日湖屯、石横、王庄、王瓜店等镇周围广大的地面,发现了多处春秋至战国的遗址,其中古店西南至大留之间大片地面,就是一个烧制陶器的古遗址,范蠡在这里可能开设了一个烧陶中心。在原始自然经济状态下,陶器中的缸、瓮、盆、罐、壶、鼎、碗、盘(豆)、杯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社会消耗量很大。遗址的面积也说明,当时已形成很有些规模的手工业生产作坊。范蠡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从事多种经营、产供销一体的实业家。这也说明,当时陶朱公在陶山这个地方时,农业和手工业已有明显分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商业日趋活跃。这也为范蠡从事经商活动准备了物资基础。

启功书法

古文献有“齐鲁千里桑麻”的记载,说明当时泰山脚下已注重种桑养蚕,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纺织业已著称于世。据《史记》记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载驱薄薄,鲁道有荡。”还记载:山西到鲁西,从甘肃天水向东到汶河流域、黄河流域,当时的泰西、曲阜这一带平原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这里当时是经济枢纽,是经商的好场所。当时齐国对经商很支持,在政策上很开放。这些对范蠡很有利。故范蠡审时度势,止于此,开创一番事业。

《中华商祖陶朱公》     南伯庸著

范蠡选择治产经商,显然受到计然的影响。其次,是受前辈管仲的影响。管仲是范蠡的老乡,是一位先经商,后从政,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名人。范蠡可能把他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榜样,不同的是自己先从政,后经商。再就是齐国浓厚的经商氛围。当时齐国临淄已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它与中原各国的贸易主要通过陶山与黄河之间的通道,向西部输送商品,陶山就处在这条商业通道上。

陆梗桥 山东书协顾问

范蠡曾说过:“各国有各国的长处,越国善蚕桑、齐国善耕锄、秦国善冶炼、赵国善土木,各地有各地不同的物产,如何促使各国物资交流,互通有无,就需要有人出面经商。”

战国初年,黄河、长江流域除周天子外,有齐、越、楚、赵、秦、燕、魏、韩八大国,其次是鲁、宋、郑、卫、莒、邹、杞、郯、腾、薛等小国,还有一些附属于大国的小国。陶山处在齐、鲁、赵、魏大国的接合部,从今日的湖屯启航,经过大汶河、东平湖、黄河(历史上称济水、盐河),船只可直达诸侯各国。这也是范蠡“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的原因。今日“湖屯镇”名字的来历,就源于此。当时天下形势,虽然纷乱,却有一个特殊的现象,那就是陶朱公的船只、马车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顺利通行。陶朱公把大批的海盐、粮食、丝织品、铁制农具、铜器、药材、珠宝玉器、各种手工艺品等运进来,然后把当地生产的多余农副产品,根据各地对商品的需要,用船或车分发出去。陶朱公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所用的船只和马车肯定装饰华丽,气派十足,各国也用上宾之礼款待他。由于他财产雄厚,生意做到哪里,就在哪里买地建宅设商号,陶朱公在各诸侯国的主要城市,都有自己的商业网点和存货仓库,这也是不少地方至今有范蠡遗迹和传说的原因,陶朱公的名声传遍各地。

《商圣全传》 谢世俊著

当时陶山前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由于陶朱公的带动和影响,各项事业都出现一派繁荣的大好局面。从当时或后来冠为“富城县”来看,他可能和地方行政长官一块,把这片地域经营成先富不满足、后富不气馁、先富带后富、贫富不悬殊、争先恐后大发展、社会和谐的一块新天地。以范蠡的才能和智慧,治理富裕这样一块小地方,对他来说应该不成问题。著名学者叶荣鼎在《范蠡经济管理思想对现代经济的启示》一文中说,范蠡将亲身实践获得成功的军事谋略融入经济管理活动,又将经过实践认知的商战规律指导实践活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纯商业发展到以商业为龙头的加工制造业群,为地域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加之“富行其德”而繁殖民营资本的战略义举,使得整个地域的经济发展变得井然有序,推动了民营资本框架结构的完成,促进了民间生产与流通领域的完善,使社会变得和谐顺畅。这个分析很有道理。

范蠡行商图  苗再新画( 武警总部著名画家)

这片地域的繁荣和兴盛,促进了人口增长,一些大村庄也逐步形成了日中为市的规矩。而且此地水陆兼通,成为商埠,出现了不少的店铺。陶朱公提倡舟车一通,内外交流,各种各样的好货,运进运出。来往商贾多了,也就有了旅店、钱庄和各种铺面。可以想象,当时陶山前,各国商贾云集,联合的,私营的商贩多到难以计数。市场经济的活跃与繁荣,从保留至今的不少与经商有关的村名地名中可以看出。

在最近出版的《中华商祖陶朱公》中,说陶朱公“依靠八九只独木舟,往返在齐、燕、楚三个国家之间,经营茶叶、麻布、絲绸、粮食,竟然获得了巨大的利润,钱打滚,利生利,到后来已经有了二十多艘商船组成的船队,气势恢弘,吞吐万金,附近数十个诸侯国的富商大贾们无不叹服。”并又写道范蠡对造船十分在行。早在越国时,他就亲自设计和监制造船:

“过了半年,范蠡的造船厂进入正常运转,各国来预订船只数量很大,尤其是齐国,一下子就订了二十艘大船,看来两三年内,才能干完这些活。范蠡又设计了一种新型船,看那船的样子,差不多有三四丈高,一层层的横架梁,刀戟林立,看上面几层房屋,几十个大小不同的房间,单从色彩上看已是极其华丽……历时几个月,耗资几万金,动用了五六百个一流的匠师,才完成这只空前规模的大船,它华丽富贵,威风八面。几十个诸侯国的国君,都来参加试航典礼。码头和岸边,到处是看热闹的人群。在一片锣鼓和欢呼声中,缆绳被解开,一百余个精壮青年,喊着整齐的划船号子,缓缓的驶向湖中心。”

这段文学作品中的描述,不免有些许夸大成分。不过,在早年湖屯湖区地底三、四米深处,曾出土大型朽木船等物,却是不争的事实。

陶朱公在发展经济和商贸活动中,雇用大批的能工巧匠和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知人善任,大胆使用,出点差错,也不苛责,使人尽心尽力。他把握时机,聚散适宜,囤积货物,垄断居奇。在营销中十利取其一,薄利多销,放眼长远,开拓市场,没有债务,没有死账,货出钱入,很快获得丰厚的利润。

陶朱公慷慨帮助别人与社会发展的精神,连司马迁也不无感叹而生敬意。陶朱公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仗义疏财,注重商业道德的美好形象。他年老体弱后,就在陶山幽栖隐居,著书立说。子孙继承经商产业,财富不断增加,“遂至巨万”。当时,各国都知道在齐国陶山,有个富翁陶朱公。在后世,“陶朱公”成了富商大贾的代名词。

民间有个范蠡贩马的传说:朱公了解到长江一带,越与楚为争夺地盘连年战争,很需要马匹。他知道自己马场还养着不少好马,到南方销售也不难,只是路途遥远,沿途盗贼多,担心运不到目的地就会被抢走。范蠡打听到齐国有个大商人姜子盾,他已用金银买通了沿途强人,常向南方运送麻布等。于是,范蠡在姜子盾经常路过的地方贴出文告,说自己新组建了一组马队,开业服务社会,可超低价向南方运送货物。很快姜子盾看到并找上门,求运麻布等货物。范蠡也就爽快地答应下来。就这样,范蠡派人与姜子盾同行,货物与马匹都安全到达南方,卖出马匹,范蠡又赚了一笔钱。这个传说,可以说是范蠡会经商、协同经商的成功案例。

“商品”、“商人”的叫法,其来历与陶朱公范蠡应该有关。在中国历史上的商王朝,青铜器铸造技术已相当成熟,商洛是商王朝鼎盛时期的中心,至西周、春秋战国,其他地方铸就的青铜器,依旧不如商洛一带生产的青铜器工艺精美花样多,所以当时普通百姓和豪门贵族,都以能有商地的青铜器为荣耀。范蠡打听到邻近的一些国家,对青铜器的需求量很大,如果把商洛的青铜器运到周边国家,肯定能够牟取高利。于是在一段时间内,陶朱公集中到商洛地区收集青铜器,然后运到周边的国家去卖。在买卖的过程中,还在运输工具和青铜器上都写上个“商”字,说明是来自商洛的货物。人们看到写着“商”字的车船,青铜器上又铸着“商”字,于是都喊着“商人来了,商品来了”,很快围拢来抢购一空。时间长了,“商人”成为卖货人的代称,“商品”成了“货物”的代用词。肥城出土的一组青铜器,就是商洛一带产品,其造型之美、工艺之精,今人看了也赞叹不已。从陶山前出土这么多青铜器来看,范蠡这项业务做得不但多,且时间长。

据考证,山东一带民间称商人为“贩子”,也与范蠡有关。春秋战国之际,尊称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姓后加子,如孔子、孟子,范蠡即范子。那时,只有不多的象形文字,也就是今天成为大篆的文字。查大篆“範 ”字,写作“

”,是两匹马拉车运送货物的图案,这说明此字是范蠡在经商活动中想出来的,他用经商马拉车的图形,做了自己姓的文字符号,或者说,他用自己的姓,做了经商活动的商标。也许他还把这个象形文字画在车或船上,作为范氏经商的标志。如果这个推测不错的话,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图案。在商业活动中,时间一长,人们必然知道这位陶朱公原来是曾帮助越王勾践富国称霸的范蠡,为了表示尊敬,就称他“范子”,经过两千四百多年的演化,“范子”演化成“贩子”,成了商人的代名词。

陶朱公还是十六两秤的发明者。在没有秤前,买卖东西都是目测估计,很难做到公平交易,陶朱公便想发明一种测定货物重量的工具。一天,范蠡在路上看见一个农夫从井里汲水,井边竖一高高的木桩,一横木绑在木桩顶端。横木的一头吊水桶,另一头系块石头,以小坠大,以轻吊重,此上彼下,轻便省力。范蠡受到很大启发,回家马上找出一根细直的木棍儿,中间系上麻绳,用手掂起,木棍粗头拴上吊盘,另一头系块石头(砣)。吊盘装盛货物越多,石头移得离麻绳越远,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验和思索,终于模清了货物和石头在木杆上所反映的关系。

范蠡夜里外出,抬头看见了天上的星宿,得到启发,便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为一斤在木杆上做成标记,一颗星一两重,十三颗星是一斤。但时间一长,陶朱公发现有些心术不正的商人,卖东西时缺斤少两,如何杜绝奸商的恶行呢?朱公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在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之外,再加福、禄、寿三星,十六两为一斤。陶朱公告诫商人:“若欺人一两,则失去福气(幸福);欺人二两,则后人永不得'俸禄’(做不了官);欺人三两,则折损'阳寿’(短命)!”为了说明买卖公平,给它起名叫“秤”。陶朱公在陶山一带经商期间,发明的十六两秤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

《范蠡在肥城》:

《范蠡在肥城》7.千金台址忆朱公

《范蠡在肥城》6.旧痕遗迹话桑田

《范蠡在肥城》5.鬼斧神工西施洞

《范蠡在肥城》4.金石碑刻记沧桑

《范蠡在肥城》3.归隐胜迹幽栖寺

《范蠡在肥城》2.悠悠旧居留古祠

《范蠡在肥城》1.千古陶朱范蠡墓

上篇:范蠡与肥城  一、陶山范蠡文物古迹

《范蠡在肥城》自序

追 踪 范 蠡 (代前言)

《范蠡在肥城》作者简介和封面目录

琴心洗砚公众平台,旨在弘扬国学,传播经典,营造古雅幽香、诗意盎然的文化氛围,非常期待您的加入!

社长:竹园听韵jxk_99999

副社长:雷现明lxm13655481571

主编:花非花zxs12130

投稿须知:

1.作品必须是首发原创,拒绝一稿多投。原创需三百字以上。附上作者简介和照片,照片最好是生活照。

2.作品形式不拘一格,中华诗词,古典韵文,现代散文、小说、诗歌等,均可。

3.作品必须遵循中国法律法规,不许有反动言论,不许有粗语脏话,不许有黄色类的情节。

4.投稿方式:邮箱qyy1215@163.com或者群内直接艾特花非花或者雷现明投稿。所有作品文责自负,概与平台无关!

5.琴心洗砚愿意在新的一年里与大家共同努力,给予作者更广阔的推广空间,给予读者更美悦的享受!

琴心洗砚微信平台

2018.9.21

博客地址:

琴心洗砚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6722075865

温馨提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