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介骑士论坛第25期 精华回顾——微导丝塑形配合微导管技术治疗脑动脉瘤技巧和大圈释放技术细节
神经介入骑士论坛(Neurointerventional Knight Forum,NKF),作为中国神经介入500人群的持续性活动,初期遴选40项话题展开讨论,选题均为目前神经介入领域待解决的难点、重点问题,旨在让同行们能够持续追踪和探讨业内的热点话题,交流神经介入技巧和经验。第二十五期神介骑士论坛于10月24日(周日)晚20:00成功举办,并邀请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梁远生教授主持讨论。
本期主持
梁远生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区医生;硕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脑血管疾病介入及开颅治疗;2008年至今,一直在临床从事脑血管病介入及开颅工作;曾在天津市环湖医院显微神经外科解剖班学习半年,师从佟小光;湛江市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负责湛江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发表论文数篇。
Take home message
所有技术和技巧的应用均应把患者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非以“炫技”为目的。
微导管塑形方式包括“直形”、“J形”、“90度弯”、“45度弯”、“S形”、“C形”几种,针对不同动脉瘤个体化的塑形方案通常是在这些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另外,可以通过将微导管走行至动脉瘤附近进行预塑形,取出后根据形态进行塑形。
进行微导管塑形时,若塑形理想,把握好张力,微导管可以在不需要微导丝的情况下送进动脉瘤内;若塑形不理想,可以借助微导丝,在把控两者张力下通过微导丝的协助送进。该步骤的关键点需要充分把控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张力,防止导管导丝的弹跳或者前窜。在重视微导管塑形同时,也要重视微导丝的塑形,并且要懂得配合两者安全地在血管中行走。
大圈技术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成篮更好,对瘤颈的塑形也更牢固,大圈可以形成足够的支撑和贴壁,以及在瘤口部位形成类似密网样编织,减少复发率。但使用大圈技术需要把握适应症,同时需要微导管很好的塑型以及对微导管由很好的控制力,需要术者丰富的选圈经验和术中精准的超控,推荐有一定经验和基础的医生进阶学习应用,不推荐初学者使用。
第二十五期 · 精华回顾
01 微导丝塑形经验分享
本期神介骑士论坛围绕血管内治疗脑动脉瘤的微导丝塑形配合微导管技术和大圈释放技术展开,本期论坛由来自广东医科大学的梁远生教授主持。梁教授首先指出,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历史也是一部材料发展史,材料推动着专业的发展,推动着治疗方式的变革。但是无论材料怎么变,操作的技术仍是微导管与微导丝,无论弹簧圈、支架或者支架的形态和释放方式如何变化,最终仍是微导管与微导丝的操作技术问题。同时,梁教授强调无论使用何种技术,均应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梁教授接着分享了自己对于微导丝与微导管的理解:微导丝也好,微导管也好,由于血管是弯曲旋转变化的,需要安全地在脆弱的血管里面走动时,我们要塑不同的形状,去迎合固定的血管,而不是想要强硬去改变它原来的形态,否则在手术过程中容易出问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并发症。另外,因为脑血管与外周血管相比肌层相对薄弱,因此需要尽可能避免暴力操作,从而尽可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文献中所报道的塑形方式大致包括“直形”、“J形”、“90度弯”、“45度弯”、“S形”、“C形”几种,也是日常诊疗过程中所常用的,针对不同动脉瘤个体化的塑形方案通常是在这些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另外,可以通过将微导管走行至动脉瘤附近进行预塑形,取出后根据形态进行塑形。
梁教授也分享了自己对于微导管进瘤方法的理解:该步骤的本质就是如何调控微导管和微导丝的张力。若塑形理想,把握好张力,微导管可以在不需要微导丝的情况下送进动脉瘤内;若塑形不理想,可以借助微导丝,在把控两者张力下用微导丝送进。该步骤的关键点是如何安全地送进,这就需要术者充分把控微导丝和微导管的张力,防止导管导丝的弹跳或者前窜。梁教授结合具体病例展示进一步指出:在重视微导管塑形同时,也要重视微导丝的塑形,并且要懂得配合两者安全地在血管中行走,操作过程中微导丝和微导管的进退一定是要平稳的、安全的、顺血管性的。
Case
病例一
此例患者微导管已经完成了塑形,但为了防止暴力推微导管所可能造成的并发症,进一步对微导丝进行了塑形。
微导丝微导管的进入瘤内时,由于微导管头端是相对软的,微导丝在微导管里面走动并非如想象中或者是在体外没有弯曲度时那样直来直去,在微导管的细微操控下,其头端的走行是有轻微的压缩性的,这种压缩性在漂浮导管中表现得最明显,在临床操作中可以非常明显注意到的是,微导管到位时,回撤导丝后微导管仍会向前行走的。微导丝和微导管的这种属性,梁教授把其形象地称为蠕虫技术,对微导丝的调控,就是能更好的控制这种蠕虫式的运动,提高操控技术。
Case
病例二
此例患者便是微导丝微导管配合,应用蠕虫技术理论所做的操控。这例患者由于血管非常弯曲,支撑力明显不足,中间导管推到尽头才勉强到位,上微导丝微导管过程中中间导管也不稳定,出现了后退。但通过合理地应用微导管微导丝的相互配合操控,同样很安全地稳定地将微导管带到位,不会因为支撑不足而出现跳窜等危险动作。
Case
病例三
此例患者微导管及微导丝第一次顺利到位,但由于不小心地回撤,微导丝及微导管在迂曲的血管内被塑形,严重变形。但通过蠕虫技术,仍实现了顺利到位。
此例患者也可用更换微导管微导丝的方式进行处理,但通过这样一种技术的应用,很好地为患者节省了费用,同时也解决了临床上可能无可更换材料的问题。
02 大圈技术细节及病例分享
接下来梁教授分享了大圈技术细节,梁教授指出:操控技术大同小异,对于大圈技术的操控可以理解为将上述微导丝微导管技巧中的微导丝替换为了弹簧圈。弹簧圈几乎都有随机折叠点,需要在出圈时掌控好对微导管的操控,感受好微导管的张力,从而将弹簧圈折得更完美。在大圈技术中,这种调控技术是经常需要应用到的,术者应注重大圈应用技术的关键点,否则容易出现并发症。
以下几个病例都用很好地应用大圈技术以及弹簧圈的折叠性。
第二十六期活动预告
自2018年5月7日起,在“圣骑士”群主的支持下,遴选中国神经介入500人群精彩病例,通过卒中视界的平台与读者分享,截至目前已推送120期,涵盖300余个高质量病例。这些病例的背后,是每一位中国神介500人群成员经年累月的实战经验和苦研精思。立足于此,全新的神介骑士论坛将为广大脑血管病医生奉献更多高水平的讨论。由于群内人数已满,卒中视界也将持续关注论坛动态,并将讨论精华进行总结发布,以飨同道!
以上所有观点仅代表讨论嘉宾个人观点,且仅作为展示所用,不可作为任何学术依据所用。
本期内容整理
吉喆 博士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近期内容
第24期精华回顾——使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颅内动脉瘤
第23期精华回顾——骶段脊髓血管畸形的诊治策略
第22期精华回顾——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应用
第21期精华回顾——烟雾病合并动脉瘤诊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