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投资护城河:定性分析or定量分析?

巴菲特在1967年致股东的信当中讨论了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与投资收益之间关系的问题。

他说,“有趣的是,虽然我自认为我所师从的学派主要强调定量方法(到我写这些话的时候,我可能是唯一还继续干这行的----班里其他人都干别的去了),但这些年,真正令我感到满意的投资,往往都着重强调定性因素,这些因素使我能够'洞察到哪里有超额利润’。这些投资的回报让我高兴得忍不住要唱歌,它们简直就是点钞机。

然而,与所有的真知灼见一样,这种投资机会非常少见。情理之中的事情是,定量分析本身并不需要什么真知灼见----那些数字就和飞过来的棒球一样直击你的脑海。

所以,虽然,能够无懈可击地做定性分析的投资者有能力赚到大钱,可是,至少从我的观念来看,更为确定的利润来自于明确的定量分析。”

也就是说,巴菲特从格雷厄姆那里学到的主要本领就是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的好处是“一望便知”,赚多少钱也很清楚。

但是,缺点很明显:大家很容易学定量的方法。随着格雷厄姆的门徒们赚的钱越来越多,这个方法也越来越为人所知,所以,以定量为基础的投资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结果就是便宜的股票越来越少,少到只剩几滴露水那么一点点的机会。

在1967年前后,巴菲特和他的同学们曾经有一次聚会,会议上就讨论了飙升的股市中很难找到便宜货了,赚钱越来越难了,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讨论过程中,施洛茨很兴奋地说他找到了几个便宜的----不过,巴菲特后来回忆说,在60年代初期,每年可是能找到几十个这样的好机会,所以,那时的问题是买哪个更赚钱。那可真是幸福的时光。

同时,巴菲特回顾自己的投资历史也发觉了一个问题,就是说,真正赚大钱的那些投资项目,自己都加入了很多定性思考。也就是他所谓的有能力“洞察到哪里有超额利润”。

但是,定性分析的缺点一样很明显:

首先就是不容易掌握。定性分析要能够分析企业的护城河,而理解护城河非常难。

从观察的结果来看,即使看起来相似的行业,比如汽车整车企业与汽车零配件企业,其护城河并不一样。在现实商业当中,即使同行之间也经常鸡同鸭讲、无法达成共识,对于不在行业中的投资人而言,理解起来就更难了。定性分析还要洞悉人性,因为企业护城河经常建立在管理者的行为基础之上。而很少有人能够“洞悉人性”,尤其根据人性来判断企业是否能够持续优秀。

其次,定性分析的普适性不如定量分析。

就是说,适用于这个行业的分析不适用于那个行业,比如,分析报纸行业的方法不适用于分析工程机械行业。同样,看得清这个企业家并不意味着看得清另一个企业家。这导致了三个结果:

一个是定性分析的结果,以长期努力为基础。但是,长期努力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结果。经过分析,有的企业也许就没有护城河;当然,更常见的情况是分析企业的人本身就没有分析的能力,或者根本就不想去长期分析一个企业。

另一个是定性分析因为普适性不够,于是就出现了“能力圈”。而让一个人坚守在能力圈里有悖人类好奇与冒险的本性。我们经常看到在市场上豪赌的人很兴奋,而守着能力圈的人则很安静。

再次,定性分析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化。企业的护城河随着时间推移,有的会加强,有的会消失。如果消失了,则意味着过去付出的努力将没有收获,是个沉没成本。

有了这些麻烦,能够掌握定性分析的人就少之又少了。

因而,不论市场低迷还是亢奋,真正掌握定性分析的人总可以找到又好又便宜的企业。

这也是巴菲特在1969年把基金清盘之后,为什么还能够带着伯克希尔持续增长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要注意,定性分析是个很公平的竞赛:

它需要花足够多的时间。

花足够多的时间也不一定有结果。懂得的就懂得,不懂的就是不懂。

这就是投资工作的护城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