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书评

俞敏洪出新书了——《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

有关于俞敏洪“曾遭遇绑架,最终生还”的具有人生传奇色彩的经历,让我对这本书中所要讲述的故事充满好奇。看过后,觉得俞老师的言语中虽有所保留,但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讲故事还算真诚(感觉俞老师是个老好人)。

我高中时,曾在手机和mp3中特意下载过两个人的演讲视频和音频,一个是马云的:“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

另一个则是俞敏洪的:“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自己成长起来。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 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这就是我们做人的标准和成长的标准。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不同的生命曲线,但是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在转弯处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的时候是泥沙,也可能慢慢的像泥沙一样沉淀下去了,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你不用在为了前进而努力了,但是你却永远见不到阳光了!”

在那一段人生昏暗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岁月里,我试图强行借助外力的心灵鸡汤给予自己力量,而无疑,马云和俞敏洪的演讲在我最无助的时刻陪伴了我。

那时,因为骤然失去自己的信仰和最依赖的后盾,知道自己再也不可能从最爱的人那里获得支持和温暖,迷茫之中却又明白,以后只剩下了自己,再无旁人可以信赖,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在努力给自己进行心理建设,让自己坚强起来。即使最开始曾一度崩溃到失去自己,但所幸,最终挺了过来。

所以,俞敏洪还有马云的演讲,对我来说意义总归不同。对于他们的为人我也大多保持敬重而非调侃、嘲讽(作为一个写文章的人,大多不会说他们的负面),以及推出的产品也会在同类对比中默默选择他们,这或许就是源于过去的那份情感吧。

回归到俞敏洪的这本书,总共十章的内容,按照新东方的成长阶段进行推进,对于一些创业者来说,或许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不过,《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对我来说,我认为前几章的文章更有动态感,即俞敏洪的参与感和情感的调动上更为充沛、真诚,而到了后面几章,俞敏洪说的话更见高屋建瓴,即空且套路,这或许和他的身份变化不无关系,也和前面是追忆后面是战略布局、是未来有关。

我看这本书的收获,或许就是俞敏洪对于创业的经验分享吧。更深刻的影响,目前真的没有。不过,在此类型书中,这本书算是良心之作,虽然观点不够尖锐,甚至有些想法还有说辞过于中庸且有为新东方背书的嫌疑,但整体而言,还是读之有物的。尤其是喜欢他与王强、徐小平等人的互动,还有俞敏洪对他们的评价,感觉写他们时,俞敏洪的心态是年轻的,不圆滑的,也顾忌相对较少的,而写到与政府打交道,还有后来的合伙人的组建等经历,俞敏洪显然在措辞上变得小心且谨慎,这或许就是人们为什么更喜欢过去年少读书时光的理由了吧。

如果以后有机会我去采访创业者,这本书所提到的一些创业心得应该也会对我有所启发吧,在此先MARK一下。

1. 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应采用不同的利益分配方式。新东方在不同阶段采取的利益分配方式有:起初,给老师固定工资加奖金;后来徐小平、王强来了以后,采取合伙人机制;2000年以后,新东方有了更多长久的合作伙伴,就采取了股份制;而如今采取的是上市公司的利益分配机制。

2. 一个品牌的发展,从某一个点上进行突破比全面铺开发展要更容易些。从某一个点上把自己带到最高点,让自己占领用户的心智,再向最高点延伸,这可能就是品牌的成功之道。

3. 在大部分情况下,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相对于社会发展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比如互联网领域,人人都用互联网,但护粮网的相关法规有些还没有出台;比如金融领域,P2P(个人对个人)金融存在很多问题,但P2P金融的相关法律也没有出台。

4. 其实,变革不止是一个结构的问题,更是一个心态的问题。当所有人都愿意去变革的时候,这个变革才能推动。

5. 一个机构要给新人“三个台”:一个是舞台,一个是平台,一个是后台。

6. 让没有历史包袱的人走向战场,这样有利于新东方的发展。

7. 新东方做事情有一个比较粗糙的地方:在不成熟的情况下,就会在全国推广各种业务体系。

8. 一个企业开展一项新业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跟原有业务有密切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这样就可以互相支持;二是和原有业务能够资源复用,比如目标人群可以复用。以泡泡少儿为例,其语文、数学项目能够做起来,是因为它们的目标人群跟学习英语的人群是完全相同的。

9. 根据行业惯例,只要一个产业中有一家公司上市,后面一定会跟上数十家。

10.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也就是说,给你什么样的考核机制,你就会往什么方向用力气。所以,每一个考核指标都决定了下面人的动作。因此,考核指标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考核指标必须跟企业的文化、战略和未来紧密结合;第二,所有的考核指标从上到下必须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如果考核指标考核的不是你想要的东西,一层层下去,最后就会失效,也就没有任何用处了。

11. 在中国,以文科生为主的创始企业和以理科为主的创始企业是不一样的。以理科为主的创始企业,科学观察的意味往往比较明显,做事情比较讲求逻辑性、系统性,这是理科生创业的特点。而文科生创业的特点,一般来说就是喜欢讲人文,讲情怀,讲理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