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收藏渐热
珐琅彩,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装饰手法,正式名称为“瓷胎画珐琅”,后人称“古月轩”,国外称“蔷薇彩”。珐琅彩始创于清代康熙晚期,是引进国外珐琅材料创制而成的,并一举成为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
传世康熙珐琅彩有紫地珐琅彩、红地珐琅彩、绿地珐琅彩、黄地珐琅彩、蓝地珐琅彩等。此时珐琅彩与铜胎珐琅彩一样具有色彩浓重艳丽的特点。彩料为进口料,其中以玫瑰红和胭脂红色料最为突出。
制作一件完 美的珐琅彩需要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其成本非民间所能企及的。通过对珐琅彩瓷制作工艺的复原实验,一件珐琅彩的常规工序就达30多道。其中瓷胎制作工序有:泥料精选、二次过筛除铁、二次榨泥、二次陈腐、二次练泥、手工揉泥、手工拉坯、干燥、修坯、素烧、挑选素胎、上釉、烧炼成瓷等10多道工序。
琅彩瓷的绘画是其精华所在。珐琅彩瓷的胎、彩和造型终究逃不过同时期其他彩瓷的影子,而绘画却有他独特酌一面。珐琅彩的绘画大多出自宫廷御用纸绢画的画稿。据记载,从康熙到乾隆画供奉纸画的名画家众多,其中最为著 名的有:王原祁、蒋廷锡、郎世宁(意大利西洋画家)、冷梅、唐岱、高其佩、袁江、董邦达、金廷标、李世倬、沈晖、袁瑛、王敬铭、钱维城等等。这些名画家的画稿被画工精心地描绘于珐琅彩瓷器上,形神兼备,各具不同的风采。
珐琅彩瓷器系由景德镇御窑厂奉命烧造精致的白釉瓷器,送到北京造办处,由宫廷画家按照经过皇帝审定的画稿,使用西洋进口的珐琅料绘制,再由珐琅作烧成。有时也使用宫中旧藏的明代永乐年间制造的填白瓷器烧珐琅。康熙制品不多,流传到今天的则更为稀 少。
珐琅的诞生历史: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 珐琅器最早诞生于希腊,希腊普鲁斯岛出土的公元前12世纪的六枚戒指和双鹰权杖首,被公认为最原始的掐丝珐琅。
珐琅彩吸取了铜胎画珐琅的技法,在瓷质的胎上,用各种珐琅彩料描绘而成的一种新的釉上彩瓷,亦称“瓷胎画珐琅”。雍容华贵的珐琅彩问世,虽与“康熙盛世”有关,但与雍正的关系更为重要。雍正登基后,对社会进行了一番改革,大大了景德镇制瓷艺人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