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南库”的广州十三行,在清朝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2024-06-13 17:33:04 来源:历史D学堂(ID:lishi1600)作者:计白当黑1822年,广州西关附近太平门突发大火,大火7天不灭,波及住宅1.5万余户,商行11家。大火熔毁白银多达4000多万两,“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被焚毁的商行是广东十三行的一部分,这些商行手握特权,官商通吃,富甲一方,时人称为“天子南库”。1822年的广州十三行大火 十三行的由来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 年)六月,平定台湾的康熙皇帝颁布了《分别住行货税》,决定“设立金丝行、洋货行两项货店”,金丝行负责向本地商贩“赴税课司纳税”,而洋货行“其外洋贩来货物及出海贸易货物分为行税”,可以说洋货行就是十三行的雏形。经过发展,洋货行以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信博得了外商的信赖。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下旨,仅保留广州作为对外贸易港口,广东十三行成为当时唯一能够进行外贸的组织。十三行并不是指特定的十三家商行,数量偶有增减。十三行成立之初,商行多达26家,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商行减至4家,一般商行数量保持在十家左右。十三行中,以“同文”、“广利”、“怡和”为魁,其中“同文行”和“怡和行”财雄势大,人脉广泛,先后成为十三行的首领。乾隆皇帝(1736-1796在位) 官商结合,专注外贸 与其他商人不同,十三行具有官商性质的贸易组织。朝廷和外商以十三行为媒介,达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十三行既是中外贸易的桥梁,也是中外商人之间不可逾越的屏障,通过朝廷让渡的外贸权,获取巨额的利润,外商借助十三行,采购商品,开拓市场,三方以贸易为纽带,责任明确,利益均沾。就地方官吏而言,同样觊觎十三行丰厚的垄断利润。出于成败荣辱的考虑,十三行只有投靠权贵门下,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占得先机。因此,两者结成了利益共同体。清朝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指出:“官与贾固无别也。贾与官亦复无别,无官不贾,且又无贾而不官。”西方油画中的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接待外商时,先将船舶停泊澳门,由海关和十三行商人测量吨位,核算船钞,再由“海防衙门 拨给引水之人,引入虎门,湾泊黄浦”,十三行出面筹备“唱演神戏”,“劳以牛酒”,供“外夷观瞻”。在商务谈判时,“止许正商数人与行客公平交易”,“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其余水手人等俱在船上等候,不得登岸行走,拨兵防卫看守。”十三行既是贸易组织,又是外交机构,这一组织的建立无疑是打开东西方贸易的一次制度创新。有了朝廷的撑腰,才是十三行成绩斐然的内在动因。西方版画广州十三行的繁华景像 垄断外贸 实力雄厚 十三行不仅从事海上对外贸易,还享有垄断经营的特权。康熙年间,朝廷相继组建了粤(广州)、闽(福州)、浙(宁波)、江(上海)等四大海关,其中“惟广东粤海专设监督,诚重其任也”,可见朝廷对粤海关的重视。更表明了朝廷对广东对外贸易的关注和期待。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者销售外国商品,均需经过十三行。乾隆年间,广州绣坊有50多家,从业人员多达3000多人。1772年,销往欧洲的广绣披肩有8万条。四年后,仅英国一家公司采购的披肩就超过了10.4万条。在十三行的运作下,中国的农业经济达到了巅峰,广州变成了清朝对外贸易的中心。时人用“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 银钱堆满十三行”来描述十三行的富有。十三行给广州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1754年,到港海外商船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海外商船增至83艘,税银达110万两,鸦片战争前,每年有超过200艘海外商船到达广州,税银突破180万两。此后的一个世纪中,十三行缴纳的税款占清朝税收总额的40%。凭借十三行的加油,广州在1850年在世界城市经济十强中,排名第四,即便是1875年仍位列第七。朝廷给予的外贸特权,为十三行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清末广州十三行商人园宅 需求扩大 外贸顺差 欧洲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刚性需求,刺激了中欧贸易的发展。以英国为例,约1650年,茶叶出现在英国。1669年,东印度公司将首批143磅8盎司(折合65.23千克)茶叶运到英国。到十七世纪四十年代,英国的茶叶进口量超过200万磅。至1800年,英国进口茶叶多达2000万磅,奠定了最大茶叶进口商的地位。中国在茶叶贸易中,占据着优势地位。十三行成立后,每年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出达700万元的商品,一半以布匹等货物偿付,另一半由美洲银币补偿。1805年后,东印度公司停止向广州输出银币,转而由散商充当代理人以糖、锌等商品贸易弥补。东印度公司的事例,折射出清朝贸易顺差的“小确幸”。历史学家金汉升在《美洲白银与18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中估算,1700-1830年间,通过输出茶叶、丝绸等商品,欧洲向中国输入了约6亿美洲银元,折合约4.3亿两。年白银输入量约为330万两。国际市场的持续扩大,为十三行提供了大展拳脚的舞台。清朝时期出口的茶叶 捐输不断 贡献良多 靠朝廷扶持起家的十三行,对朝廷和各级官吏也投桃报李。十三行其实是朝贡贸易的一个枢纽,游走在政治博弈和经济利益之间,同时赚取大笔可观的财富。当发生战争、赈济灾区、兴办公共建筑或公益事业、皇帝寿辰时,十三行往往以捐献银两的方式反哺朝廷。据学者陈国桢的《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洋中国和对外贸易》统计,从1773年至1835年,十三行以各种名义单独捐银460万两。对此,嘉庆皇帝心知肚明,特地颁谕:“捐输报效已非一次,自当培训商行,另其家道殷实,方不致稍行赔累。”不仅如此,“怡和行”商人伍秉鉴曾在《广州和约》中,分别拿出了110万银元赔付英军。十三行赢得了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取得了不错的社会声誉。伍秉鉴(1769年—1843年9月4日),又名伍敦元西方版画:十三行行商、当时的世界首富伍秉鉴家的花园1842年,清朝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第五款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 向例全归额设行商承办, 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同例, 凡有英商等赴各国贸易者, 无论与何商交易, 均听其便。”这一规定的订立,标志着十三行对外贸易垄断地位的丧失。不过,它为广州积累了丰厚的商业资本,营造了优越的经商氛围,促进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对广州乃至全国的商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参考资料:【1】 吴建雍 《从广东十三行看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垄断》【2】 赵立人 《论十三行的起源》【3】 姜 朋 《广东十三行的运行和管理》【4】 以 咸 《话说“十三行”》【5】 隋福民 《清代“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6】 任光印 《澳门纪略》【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清宫粤港澳商贸档案全集》【8】 李国荣 林伟森 《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茶叶海上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叶具体何时开始外销,由于史料的阙如尚待进一步考查,南朝刘宋时期,陆上对外贸易已显痕迹,彼时土耳其商人至中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可以视作陆路对外贸易的开始.而海上贸易,则据<汉书>记载, ... 清朝广州十三行是皇帝的钱袋子,为什么最终消失了? 2011年6月7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了一部4集电视剧<帝国商行>.2012年,由葛青导演的剧情电影<帝国商行>上映.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所反映的都是曾经在清朝盛极一时 ... 清朝的广州十三行,为何没能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这样的贸易寡头 作者:计白当黑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7 分钟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对华贸易量超过了欧洲其他国家对华贸易量的总和,其中广州十三行和英国东印度公司依靠垄断贸易 ... 粤商--广州十三行 粤商--广州十三行 编 者:小 宁 很多年前,我就对粤商的传奇经历有着很大的兴趣.这次广州之行,我们订了一个特别的计划,到"十三行路"和当年的英法租界地"沙面岛" ... 电商快讯:京东618战报,广州十三行服饰商会联合1688、淘特推出了六大扶持举措 昨天 13:52 1.京东618战报 京东618战报.6月18日0:00-0:10,京东支付交易笔数同比增长超过100%:618活动开场3分钟,京东超市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干货食品开场2分钟成 ... 清代经营外销瓷器的广州十三行,现在藏瓷什么样?看看吧 明清以来,特别是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期,中国瓷风靡欧美,西方人把自己喜爱的图案纹饰及人物景象等烧制在中国瓷器上,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外销瓷品种.广州十三行博物馆收藏了一批这样的瓷器,其纹饰风格与内销瓷 ... 【古文探奇】南越笔记-广州有花渡 品 READ 读 广州有花渡 广州有花渡头,在五羊门南岸.广州花贩每日分载素馨至城,从此上舟,故名花渡头.花谓素馨也.花田亦止以素馨名也. 作者简介 <南越笔记>由李调元撰写,十六卷,依事 ... 疫情期间在抖音为广州十三行带货的她,是2600人工作的希望 意外的成为抖音"带货主播"之前,新小晴已经从事服装行业很多年. 从档口的销售小妹,到渐渐有了自己的店,再到成为奈密儿服装公司的员工.她没想过,有一天,她会成为 2600 人的希望. ... 库页岛是从清朝割让出去的?其实历史上有明确归属的时间也不多 大家都说库页岛是割让出去,但其实也没那么屈辱,因为在名义上确定割让出去之前,库页岛就已经不属于我们了.很多人说在唐朝时期,我们就已经在东北外东北地区设立黑水都护府,瀚海都护府.库页岛就是在当时进入我国 ... 【古文探奇】南越笔记-广州潮 品 READ 读 广州潮 广州潮以朔日长至,初四而消:以望日长至,十八而消:谓之水头.以初四消至十四,以十八消至二十九.三十谓之水尾.春夏水头盛于昼.秋冬盛于夜.春夏水头大,秋冬小.故防倭者自清明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