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柴胡桂枝汤——面瘫,胸痹,
29面瘫——刘景琪医案
王某,男,66岁,农民,1984年8月11日初诊。左侧面瘫已五天。在眼裂增术不能闭合,'左额纹消失,口角牵向右侧,饮水时自左口角向外流,:头眼发胀,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印象;面瘫。辨证经络空虚,太少两感。治则:解表祛风,和解少阳。处方:柴胡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白芍15克蝉蜕9克白术18克泽泻45克。服六剂后左眼已能闭合,口角不歪,口苦减,又服前方六剂,痊愈。《经方验》
论:很多方子,都能治面瘫。我已收集了很多的面瘫方子,柴胡桂枝汤,又多一个。这都是中医的常见病、基础病,病理都已经很清楚了,只要看过我注解的面瘫医案,都会治疗,医案都收录在《伤寒之道》,以后在把柴胡桂枝汤型的收进去。
30面瘫——王占玺医案
赵某,女性,50岁,工人,1980年9月19日初诊。患者于四天前生气之后逐渐发现嘴向左侧歪斜,左眼不能闭合,舌向左歪,左侧鼻唇沟消失,左侧额纹消失,舌苔薄白,脉象缓和,睡眠不佳,易于起急,遂与柴胡桂枝汤加减:柴胡10g 桂枝10g 党参15g半夏12g 白芍18g 茯苓10g 炙草6g生姜10g 大枣4枚(去核)蜈蚣3条僵蚕粉10g 合欢皮30g夜交藤30g每日煎服一剂,服药后取微似汗出,避风寒,服用7剂药后,上证明显好转,左眼已能闭合,鼻唇沟好转,口歪减轻,舌歪不甚明显,左侧消失之额纹已见恢复,舌苔变为薄黄,脉转弦滑。又服7剂,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左侧鼻唇沟稍浅,嘱将上方再用7剂,隔日服用1剂为善后。随访愈后未发。(王占玺,伤寒论临床研究.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207~208)《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没有外感,更象是内伤,中风之面瘫。
31风心病——胡学刚医案
张某,女,35岁。1987年4月12日诊治。1982年经省级医院心电图确诊: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每次主诉皆以手扪心下,只言此部位如物支撑,胀满不舒。先后多次就诊,展示前服中药方,凡补益消导、活血祛瘀、宽胸化痰应有尽有,只是久服乏效。刻诊:患者全身无浮肿,嘴唇无紫绀,面色萎黄。舌红苔白,脉小弦。自诉:肢体疼痛,四肢偶有环形红圈隐现,心下撑胀不适,时恶寒发热伴口苦纳呆、呕心欲呕。心脏听诊:二尖瓣区隆隆性杂音清晰可闻。询其起病之因,不是气候骤变受凉,就是洗衣人冷水,皆系风寒所中。终于明白此证原是寒伤太少二阳,所谓风湿病为外感触发者,心下支结实为少阳枢机不利。故拟柴胡桂枝汤作伤寒治: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3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上方仅服3剂,心下支结并寒热肢痛口苦呕恶皆瘥。之后,每隔1~2个月受寒心下支结又发,均仗柴胡桂枝汤获效,惟心脏杂音无改变[国医论坛,1990;5(23):35]。《经方100首》
32真心痛——李天云医案
刘某,男,54岁。因阵发性胸痛,气短胸闷两天,于1982年8月22日以冠心病,心绞痛收住院。病人两天前,夜间突然憋醒,心前区压榨性疼痛,肢冷汗出,约持续2~3分钟消失,次日又出现阵发性疼痛数次,痛后自感胸闷气短,查体BP21.3/13kPa,双肺听诊正常,心音低钝、律整,腹软,肝脾大小正常。经输液治疗3天,疼痛次数不减,仍胸闷憋气,疼痛有时较剧,邀余诊治。病人胸痛胸闷,心慌心烦,纳呆乏力,恶寒肢冷,观病人面色潮红,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拟胸痹证。柴胡桂枝汤加瓜蒌、丹参、枣仁治之。
服3剂,症情大减,胸痛除,食增神爽,守方继服,调治一周痊愈出院。[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1):39]《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像此类胸痛,气短,胸闷,一般先会想到《金匮》胸痹胸痛篇,里面的提纲与方子。此用柴胡桂枝汤是外感病方,加味之后,也能治愈内伤胸痹。此治愈的病理是什么?却又说不上病理,此病应是从中气入手。
黄师注解;胸痹,心痛之病,浊阴逆犯清阳,责在肝肾之阴盛,心肺之阳虚,而其原,总由于中气之败。从人参汤理论,失升降之职,易阴阳之部,非缘中气之败,何至于此!仲景于散结开痹之中而示人参一汤,所谓握要而警策者矣。本案的胸痹,从中虚理解,柴胡桂枝汤,有补中建中的作用,就是升降二木,疏木以建中气。人参,生姜,甘草,大枣,半夏,补中降逆,升清而降浊,当是本案治愈的病理。瓜蒌、柴胡、丹参,涌痰而清隧路,散结而开痹。就是从中气论治,所以治外感的方子,因能建中,所以也治内伤。
33冠心病——闫云科医案
李某,女,48岁。常心悸短气,倦怠少力,心电图检查,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004年冬,余居琼用小柴胡汤合炙甘草汤加减以治,症状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遂上班工作。
2007年5月,复胸憋短气、海口某医院以冠心病接诊,住院月余,症不减。7月初,原籍传来其父病危、病故噩耗,医生据其病情不准出院奔丧。李某悲忧不艾,症益甚,委身床榻,丈夫马君来电求诊。
患者云、胸憋短气,时轻时剧,心动悸,易惊恐,夜寐差,恶梦多,或作悲泣。体倦无力,饮食不思,微恶心,脘腹胀满,喜叹息,二便尚调。时发热,自汗出,肢节疼痛,恶风,不喜室内空调。口干口苦,不欲饮,亦不思冷。
虽未望闻切触、然胸阳不振,营卫不和,肝郁不舒,及脏躁已尽显无遗,遂拟:柴胡12g 黄芩6g 半夏10g 西洋参6g 桂枝6g白芍6g 甘草10g龙骨30g 牡蛎30g红10枚小麦30g生姜5片。每日一剂,分早、午、晚3次服,与医院西药间隔一小时。
半月后来电,谓上方共服12剂,胸憋、短气等症明显减轻,发热、汗出、恶风止,知饥思食,精神大好,准备即日出院云云。《经方躬行录》
34胸背痛——矢数道明医案
患者,症见心下疼痛,周身倦怠甚重,起则眩晕,疼痛放射至左胸及背部,欲吐不出,胸中烦热,x线检查提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心下部压痛明显,腹直肌轻度紧张。初与建中汤加吴萸、牡蛎无效而改用柴胡桂枝汤加牡蛎、小茴香,诸症减轻。服药5个月,症状消除,复查正常。(《汉方治疗百话》)《仲景病案学》
35子时胸痹欲绝——严仲庆医案
叶某,女,33岁,1991年9月2日诊。患心下痞塞已7年,每于夜半12时左右发作,先感心下痞闷阻塞,呼吸不畅,渐次如有气逆胸咽,憋闷如室,常在睡梦中窒醒,轻则起坐后揉胸捶背胸闷渐舒;重则闷窒欲绝,多次急诊入院治疗。排除冠心病和胃脘疾患,7年来久治不愈。诊见形瘦神疲,面色萎黄,心下按之软而不痛,舌质淡胖,舌边见少许淡紫斑,舌中白腻苔,边尖光滑,脉沉细弦。问之,知7年前新产不久,夜半遇盗,惊吓而起,昼轻夜重。或每晚发作,或二三日一作,最长不过半月必作。乃诊为心胆虚怯,阴气痹阻,疏:柴胡桂枝汤去白芍加茯苓10克,龙骨、牡蛎各15克。3剂,去渣再煎,于晚饭后少少频服,至睡前服完。是晚安睡达旦,3剂而停服。日前偶遇,知从此未发。[河南中医1993,(5):215]
按语:病起于惊吓,《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半夜发作,则又责之于肝胆升发不及,母病及子,而见心下痞塞,心神易惊。治疗上一方面用小柴胡汤升发肝胆之气,疏达肝胆气机;另一方面用桂枝去芍药汤振奋心胸之阳气,并加茯苓、龙牡,以镇心宁神,是心胆同治,形神并调,药中病鹄,故获佳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是胆浮不降之病。惊吓则胆木失根,痞结胸膈,胆木克胃,则肺气不降,所以胸闷。新产之后,本就阴阳不和,中虚而木旺,一有惊吓,则胆木虚浮而离根,所以心虚而胆怯。此用小柴胡汤,也能治愈。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