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镀膜表面的大颗粒很多是自己长大的!

1) 提到真空镀膜大颗粒,大家多想到多弧,其实不是,磁控、蒸镀也都有!
2) 镀膜中的大颗粒原本没那么大,是“孕核”自己长大的。
3) “孕核”是啥?多弧液滴、飞溅,炉内灰尘、碎屑,或材料表面自带凸起等。然后怎么抑制大颗粒,请看下文!

引言

镀膜,无论多弧还是蒸镀和磁控,都会遇到膜层表面“颗粒”的问题。它是薄膜中的“牛皮藓”,如图1所示。大颗粒作为薄膜中的不连续点,破坏了薄膜与基体的结合、耐磨性以及耐蚀性等,严重影响了薄膜质量和使用寿命;表面“颗粒”缺陷的存在贯穿PVD行业的发展史,从开始的蒸发镀膜,到后来的电弧离子镀和磁控溅射镀膜。随着新型镀膜方法的提出和设备改进,大颗粒问题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是,始终无法根除

图1. PVD镀膜表面的大颗粒。

既然前面已经有人趟路,就应该吸收前人经验。通过分析大颗粒的形成机理,然后克服它。

解析

斯洛文尼亚的Peter Panjan等人对薄膜中大颗粒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综述分析。他们指出,大颗粒主要由微小缺陷“生长”形成,而这些“孕核”的来源贯穿了整个制备过程:(i) 基材的机械预处理,(ii) 基材离子蚀刻和 (iii) 沉积过程。该研究以题为“Review of Growth Defects in Thin Films Prepared by PVD Techniques”发表在《Coatings》杂志上。

通常,参与薄膜的沉积粒子在原子尺度,通过在基体表面吸附成膜,膜层较为平整。在“孕核”存在的情况下,膜层的平整性被破坏。受放电等作用,粒子优先在颗粒上方沉积,同时由于阴影效应,逐渐长大为一个独立的,越长越大的“大颗粒”。因此了解“孕核”的来源是问题的关键。
基板表面原有的任何结构缺陷都是形成“孕核”的来源。这些缺陷主要来源于预处理和刻蚀过程。如图2所示,不同硬度的粒子在这两个过程中损耗程度不同,相较于M2高速钢基体,硬质相损耗小,形成凸起;软质相损耗大,形成凹陷,并在后续的沉积过程中被逐渐成长为大颗粒和凹坑
沉积过程也是“孕核”的来源之一,例如电弧离子镀中的熔滴和磁控溅射中的打火飞溅。这些粒子沉积在薄膜表面并随着沉积过程逐渐长大,与周围较为均匀的膜层结构形成强烈对比,膜层均匀性和完整性被破坏,如图3所示。除此之外,炉体内残留的灰尘和碎屑也会部分转移到膜层,成为“孕核”。

图2. 左侧的示意图说明了在涂层制备的各个步骤(抛光、离子蚀刻、沉积)中不同类型夹杂物的形貌变化。右侧的SEM图像显示了同一位置不同步骤后缺陷的变化过程,可以看到两种缺陷都在逐渐长大。

图3. 导致大颗粒形成的“孕核”的示意图:( a ) 碳化物夹杂物; ( b ) 基体表面形状不规则; ( c ) 基体夹杂; ( d ) 生长过程中的异物; ( e ) 剥离的碎片。

图4. 溅射沉积的多层薄膜,包括大颗粒截面图和对应表面形貌,其中“孕核”直径为0.1~0.2μm,大颗粒直径为6~8μm,长大了几十倍

延伸

1) 任何“颗粒”杂物都可能形成缺陷,关键是它会自动放大

2) 那“颗粒”来源就要注意了,如电弧、磁控、炉壁清理、转架等,关键还有电源,好的电源有效抑制微弧

3) 工艺上可以下一些功夫,如偏压控制、如高一点气压,如利用磁偏转或机械遮挡等。

正确认识大颗粒产生原因,进而针对性的进行改进,避免大颗粒带来的不良影响。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3390/coatings10050447

本文为所引文献赏析和随感

(由胡天时供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