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臣且不易,为帝更艰辛

阅读第1111天
今天开始拜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第一次听到是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后在网上就被传得神乎其神。
与此类似的,另一部电视剧《大明1566》也是被吹上天。也许是我心中的观念跟不上吧,这类历史剧,我觉得更应该进行历史客观地展现,仅此而已。
自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扫平六国,登极为“皇帝”;至1912年,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在这2133年的封建长河中,共出现了494位皇帝。
从电视剧,我们看到皇帝可以搜罗天下美女,时不时来个微服出巡主持正义。于是很多人就对皇帝这个位置报有极强的艳羡。
如果翻看历史,我们会看到,皇帝很不好当。你勤快点,认真点,容易死的早,而且生活极度无趣;你稍微偷会懒,就会有苍蝇在你耳边叫,时不时还可以非常光荣地被史官记上一笔。
皇帝这个位置产生,当然有其原因;但是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古代中国的各类政治制度。可以说,中国人玩政治,真的是玩出了花。
<一>
为什么要当皇帝?
小时候看历史书,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当皇帝就是自虐。要么就是身体上自虐,勤俭节约,粗茶淡饭,吃得比自己手下还差;要么就是精神上自虐,你过得好点,就是被喷,被狂喷。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皇帝这个位置呢?为什么皇帝这个位置会一直持续下去呢?如果我们回顾这个位置的发展史,会发现这也是很无厘头的一幕。
不是因为大家真的对“皇帝”感兴趣,而是对那种站在封顶的位置感兴趣。秦始皇之前,有各国君王,还有周天子。嬴政干掉了这帮人之后,搞个大新闻,那我就叫皇帝。
本来嘛,只是他要搞个这样称呼没什么,但是他做的事情确实很有知名度。统一六国,把万里江山真正划为中央集权之下(之前都是分封)。自此以后,后面的大佬们都想搞个统一,而皇帝这个称呼,确实很炫酷。
当然,想当皇帝更重要的是那无与伦比的权利。其实那些想当皇帝的人不知道皇帝那个位置多么烫屁股吗?我觉得有那个资格的人,应该知道。但就如歌中唱的一样:得不到的爱,永远在骚动……
这里就陷入一个悖论:看着别人当皇帝很爽,等到自己当皇帝才发现,我想要月光宝盒穿越回去啊!不过,有时候也会遇到接班的人相对更靠谱点,那种人,叫做“中兴之主”。
我原来和学生说,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于皇族,亲情两毛钱一斤都不值得。儿子杀老子,弟弟杀哥哥,老妈杀儿子……无数的人间阴暗,在皇族都能看到。原因说白了就一点:在这里,可以把人性最深的那些东西放到无限大。
至于说到皇帝的评价,我觉得从历史书去看的时候,你信30%就可以了。那种太好,或者太坏的, 不用想,都是经过了极大的润色。
历史上个人认为被黑的最惨的就是两个人:秦始皇和隋炀帝。这两人的定义应该叫做,前者为暴君,后者是昏君(加暴君)。而且,这哥俩是已经被钉在了历史书的耻辱架了。
但是我发现几个比较有趣的地方:
1.秦始皇和隋炀帝,都是在结束了一场乱世之后的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八百年的春秋战国;隋炀帝就是在将近两百年的南北朝割据中走出来的(当然,在这儿得说,杨坚是主力);
2.被称之为历史上最牛逼的两个朝代,汉唐,就是在这两位暴君之后;而且汉唐基本上是照搬前朝的各类制度,除了汉朝改成分封外,大变动很少;
3.这哥俩被吐槽很多的事情就是大搞基建,弄得民不聊生。可是,最有趣的是,他们两个主持的两个大工程:长城和大运河,无数年之后一直为中原的子民带来利好。
当然,他们俩到底咋样,我也不知道。只是在我想来,这么猛的两位大佬,应该也不至于是被黑成的那副模样吧。我们看周遭,对人的评价,也不过尽量避免栽坑为宜。
<二>
明朝的制度带来的管理思考
原来在某篇读书笔记中,我提到一点:从古至今的所有开国大佬中,只有两位算是真正出身平凡,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有一位,最近我正好买了他的选集研究。
朱元璋对比后面那位,更苦啊!所以他上位之后,想到自己是农民(准确来说是贫农)出身,应该干点有利于社会和谐团结的事情嘛。于是,他顺利解读了什么叫做“好心办坏事”。
对待商人的制度,从基础出现问题,这帮人是真正的纳税大户。想想明末山西那帮商人与清军的交易,就知道商人的了力量多么强了。
军户和匠户等“传递”性制度,我可以理解为封建王朝不讲究人权,但是对于人性的考量可能有点少了。到了中后期,军队的样子,技术的开发,就是对这个制度响亮的耳光。
另外说一点,就是明朝的赋税。虽然后世说,明朝赋税很重,但是我们想想老朱家的出身,觉得也有点不靠谱。其实根据现在相对准确的资料,明朝的农业赋税很低,那么为什么还会喊赋税重呢?
那就是一层一层的官僚制度。我想起小时候,整个村子哪家房子是修的最好的?不用想,绝对是村支书家。那时候还没有取消农业税,那么在交税的多少上,操作空间就很大了。
这里的问题就是管理层级和监督体系的严重不匹配。当然,仅仅放到公司或者一个组织里面,就是任何事情的结果都应该是有监督和复查。这不能百分之百杜绝,但是可以起到适当的威慑。
而朱元璋的一系列操作,其实也反映了管理中一句很形象的话:管理者砍掉屁股。什么意思?就是你要适当地亲临一线,了解更实际的情况,才有可能制定更落地的政策。
我与公司高层交流中,我就提到过一点:要在固定时间段,加强和基层员工沟通,去聆听基层的声音。
一个指挥官,如果永远都是待在司令部,没有上一线看过,没有试过士兵的口粮到底如何。那么他制定的战术,我觉得和送往天堂三日游的门票有的一拼。
但是,明朝也有相对先进的有两个制度,我觉得可以重点谈下:
1.司礼监的设置;
2.内阁的成立。
这两个机构,到后面出现了问题。平心而论,这两个机构后面坏事,不是因为设立错了,而是在皇帝的能力上。就像一个活动本来很好,之所以没做好,不是活动方案有问题,而是管理者没有降住那帮执行的人。
司礼监的设置,主要目的是什么?帮助皇帝批改奏章。明朝太监的素质水平,说真的,我认为应该是历朝历代最高水准。因为那时候的太监在宫中由翰林进行专门教导,好能够看懂奏章。
至于内阁,由于老朱穷怕了,这也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比较怕的事情。三任丞相都被他给弄死了,后来一想,丞相这个位置就废了。
丞相位置废了之后,皇帝还是要处理那么多事情怎么办?就成立了一个“高级顾问团”,也就是内阁,进行票拟,相当于帮皇帝审核下,提下建议。
内阁里面那帮大哥叫做大学士,正五品。官阶不高,也是方便被皇帝调控。很不幸,到后来,内阁基本上颠覆了开始的角色。
梳理下,司礼监和内阁设置都是帮助皇帝分担工作量,但是皇帝还是具有最后的决策权。司礼监是太监,皇帝的家奴,随时可以弄死;内阁正五品,起参谋作用,也可以随时搞掉。但为什么后来这两个机构出问题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想懈怠了。放着最高权力没有时间好好去用,整天关心国家大事太累了,就把权力彻底下放了。
但是权力的滋味一旦品味过后谁还愿意放手啊?司礼监和内阁一帮人功力也放在那里。所以后来除非皇帝真的很凶猛,否则就是被一直压着。
放到管理上,也就是在授权和分权时,注意尺度的把握。授权是随时可以拿回来的,相当于“有权无名”;分权就是要慎重,人品如何,这个权利到底如何,有没有所制约。
除非你完全想开了,这个权利分出去也没事了,那也可以。当然,还是那句话,从古到今,始终会有人迷之自信,一切都在把控中,最后看翻车。
<三>
伴君如伴虎
之前提到的内阁,本来大家都是平等的。到了万历时期,由于张居正身为万历的老师,被称为“元辅大臣”,也就是首辅,给内阁找了一个头。
张居正和万历的关系确实非比寻常,身为万历老师,教导知识,传授治国之道。万历在早期对万历也是极度信任,这种关系在从古至今的历史上都很少见。
当然,张居正后来的下场很惨,非常惨。死后基本上就是被清算,无论事实与否。这也再次印证了那句话:伴君如伴虎。
刘备对诸葛亮是很信任,只是我们看三国演义,看到刘备托孤,说我儿子如果不行,亮亮你就自己当皇帝吧。诸葛亮一听马上跪下了,说不敢不敢。
后来,有厚黑学方面的文章说,诸葛亮当时要是真的迟疑下,或者说好的,估计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因为刘备可能直接把他弄死。
管理上,始终上有一条界限引起争议,就是管理者和员工能不能成为朋友,或者说要不要成为朋友?
觉得要成为朋友的,很简单,人是感性动物,需要进行情感管理;觉得不能成为朋友的,就是因为二者之间始终有一道天堑,而且关系稍微好点,也不利于管理。
当然,也承认一点,不管是否成为朋友,也要适当关注员工的生活方面。因为人确实是需要关心,关注的。只是,有一点,如果员工觉他和管理者关系好,相对而言是弊大于利。
以历史来看,皇帝和臣子关系确实不错,相处较为和谐的,就是李世民和自己一帮小弟。那时的开国功臣,相对而言,算是结局不错的。
老朱家对待开国功臣就是一条路:杀!杀他个魂飞魄散。什么老乡,什么亲家,什么免死铁卷,都没用,直接弄死。
那些挂掉的大臣,估计也没有想明白这点。一旦觉得你和管理者关系不错,就简单谈两种变化,这两种变化都不太会是好结果:
1.觉得自己和管理者关系好,就要多帮他。所以这个事情搞一下,那个事情也参与下,发挥自己的光与热。
如果做得还不错,管理者心胸确实很大,那还好。但是一旦你做的有问题,或者管理者的心态略弱点,那么你就是被整;
2.如果是因为和管理者关系好,态度骄横了,或者惩治了你,觉得心里想不通,还想撒泼。不用想了,直接小黑屋招呼。
《中国合伙人》里面有一句话,佟大为扮演的王阳说:不要和自己最好的朋友开公司。实际上,在人际关系里面,和自己真正关系不错的朋友,尽量不要沾钱,同时,更不要沾权。沾到了,不死也容易伤。
<结语>
其实,回顾历史的时候,自己很容易放到一个智者的角度去看,也算是幸存者偏见吧。那些思考,不是百分百正确,只是一个相对大的比例而已。
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看似昏庸,但是牢牢握住权利,内阁如同虚设,完全就是皇帝的传声筒;上下关系也可以是挚友,李世民把控就很好,和谐相处。只是我们也要避免一点:小概率事件的蛊惑。
历史中的错与对,只是以结果来看,不是以初衷来看。多少人说别人制定的这个政策错了,实际上是一句废话。能产生好结果,那就是对;结果不好,那团队用人也许就错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