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观其身:所谓的“利他”到底是什么模样?

阅读第1173天
我记得看《百家讲坛》,闫崇年老师在讲到“清朝十二帝”的时候,讲过嘉庆与和珅的一个有趣事件:
乾隆有次跟和珅聊天,谈到对皇储的思考,并且提出打算立皇十五子永炎。和珅一听,我去,这可是内幕消息啊,于是屁颠屁颠地拿着一柄玉如意送给永炎。
永炎有点蒙圈,又没有中五百万彩票,送啥玉如意啊。和珅就悄咪咪地暗示:兄弟,你老爷子说要让你当皇帝了。永炎一惊,当时谢过。登基之后,立马干掉了和珅。
01
和珅的行为算不算利他呢?我觉得肯定算。所有的皇子眼巴巴地望着皇位,我第一个知道就告诉了你,是不是很够义气?
义气个鬼啊?利他行为一定要分场合和事件。有时候你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提前透露了“消息”。实际上,自己变得里外不是人。
当时闫崇年老师分析得很有意思。永炎知道和珅送他玉如意的原因之后,第一反应会是什么?惊喜?不,恼怒和杀心也许是更大。
为何?先说一个很简单的现实:古代不管臣子多么位高权重,有一件事情是绝对绝对不能触碰的,那就是立储。
皇帝看起来对你和蔼可亲,但是你一旦介入这个问题,身败名裂的可能性是远大于功成名就。哪怕功成名就,后面再身败名裂。
彪悍如魏征这种喷神,最多在李世民废太子的时候说不可以。到后面李世民纠结该立哪位皇子时,一个屁都不放。为什么?他难道不知道几个皇子怎么样吗?
肯定知道啊。当官到那一步,眼睛都奸得很。也是因为如此,更不能说。朝臣和皇子密切来往,本来就是大忌讳。
所以,当时永炎的想法可能就是:你丫的和珅,居然还敢掺和到我们皇家这种问题上来,胆儿还真够肥的啊!
不排除和珅确实很富的原因,但是这种瞎操作也是致命的一环吧。毕竟,像人事之类的消息,最不该提前走漏,哪怕你觉得要“做好事”。
有时候进行职位变动,有几个候选人。如果这时候基本锁定了一个人怎么办?要不要提前告知他?要不要提前透露口风呢?
这里,就要特别慎重。领导一旦和身边的人说,或者明示了某人要上位;或者直接告诉了某人,你要上位了,会怎么样?很惊喜的呢!
你也许以为这是一个激励,但是有可能第二天消息就满天飞。有的人偷偷跑过去告诉某人:你要上位了。某人也激动莫名,我要当大佬了。
本来还是一件秘密进行,翘首以待的事情,结果这么一闹,所有的人的情绪估计就会被点燃了:我勒个去,居然都“内定”了?
内定可不可以呢?可以啊。无论国内外,内定这种事情还少吗?哪怕如所谓的民主国家。可是,内定是一回事,你说不说出来又是另外一回事。
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是对于“廉耻”会有所矜持。虽然大家看到结果也知道是内定,但是你不能提前告诉我这样啊,让我也做会梦不香吗?
对于领导,本来他想的是,好好鼓励下新人。结果看到这类流言满天飞,怎么办?还能够保持原来的决议不变吗?很难,众口铄金啊!
那就只有突然改成其他人了。至于原来这个开不开心无所谓的了。也许领导觉得对方也太毛躁了,把自己的这件好事弄成这样。
实际上,如果出现这类事,领导才是真正的二缺。你不做出这件所谓的“好事”,别人又如何会泄露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嘛!
02
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很多时候,人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不能替对方着想。最经典的,可以看下中国的几场变法。
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改革开放。第一个和第四个是成功的,中间两个是失败的。是因为成功的两个政策多好吗?不一定。
而是成功的那两个在制定变法政策的时候,是真正把实惠利益送到了某些人手上的。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呀。
中间两个是弄得震天响,结果百姓没有得到实惠,特权阶级也没有得到利益,谁支持你?这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啊。
所以,我在想,真正要做成一件事,其实就是运用稻盛先生的“利他”思想:帮助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只是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要看清楚是不是真的在帮助别人,或者就是不要太过于及时性的“利己”达成。
因为利人终利己啊,世上难有完全无私之人。大多数人碌碌而为,只看眼前;少数人能够看到更长远的回报和切身的利益。
有次去某家网红店吃饭。点菜之后,服务员拿出一个沙漏放在我们面前。我很好奇,这是干嘛?服务员解释,他们会在这个沙漏流光之前上菜。
如果沙漏流光了,他们还没上菜的话,会免费赠送一道68元的菜品给我们。当时我一听,嘿,有意思。
因为我们去吃饭的时候是傍晚,确实是晚高峰。很多人应该知道,午高峰和晚高峰去吃饭,等菜的过程是很煎熬的。
不管是对顾客还是服务员,亦或厨师,皆是如此。由于高峰期的那种氛围,顾客会有种度秒如年的感觉。过不了两分钟,就开始催:怎么还没有上菜啊?
服务员能够怎么说?马上马上!只要催了两次,听了两次这样的回答,人就不会不自主的烦躁。这个等待的时间,甚至可能没有闲时上菜的时间长呢。
可是加入沙漏就很有意思了。虽然支出了一点成本,但是顾客知道了一个等待时间,相对而言,就没有那么急了。
至于如果流光后赔一个68元的菜品,也不亏。因为每一个沙漏的时间都是计算过的,哪怕位置坐满的时候,也能来得及。偶尔来不及,也只能说生意太好,送两个菜没损失。
我给老师培训,经常说到服务的重要性。服务失除了上课之外额外做的事情。比如和家长打电话,给学生免费辅导等。
这些事情不做可以吗?貌似可以。但是我们还是要做。这个过程中我们在付出,也确实在做“利他”行为。只是,这背后的影响要看到。
我和家长打电话回报情况,看起来我还损失点电话费。但是想想,家长能够知道孩子在校情况,知道你的付出,知道孩子的进步,那对于你的认同度就会高一些。
至于给孩子辅导。有的老师上课时间为两个小时,会给孩子额外辅导半小时,不收费。这个过程中,老师有钱拿吗?没有。
但是这半个小时的免费辅导,孩子能够多懂点内容,知道老师的辛苦,家长能够看到老师的付出和关怀,然后呢?
孩子成绩能够进步,加上前面电话又能展示自己做的事情。等到续费的时候,家长和孩子还能不继续跟着你吗?
03
虽然很直白,但却是现实。你的利他行为在做的时候,就相当于种下了一颗种子,慢慢浇水,施肥,等到开花结果。这个过程,就是要耐心和细心。
甚至,有时候不一定有收获,也正常,也能留下一个好口碑,何乐而不为呢?口碑,其实不也是一种无形的“利”吗?
利他,不一定是具体指代行为,有时候言谈交流也是会用到。一次和某老师沟通,说周五结束前给几位家长做回访沟通,商谈续费。他说好的。
过了几天,我有点忘记了,等到想起的时候问他怎么样。他说有点忙,没做。我说那今明两天回访续费,有没有问题?他说没有。
好,过了两三天,他的两个学生顺利续费了,还是达到了我的预期。如果反过来看这个过程,其实也有“利他”思想在里面。
他说事情忙,没做。首先他能够承认没做,我觉得是不错的。他也可以回答做了,然后说再跟进啊。但是,没有这么说。
事情真的忙吗?不知道,也不重要,因为这不是重点。难道我要真的说一声:不就是忘记做了吗?还找个什么理由啊。那还聊什么?
后面我说,今明两天谈有没有问题,他说没问题。最后的结果也证明,他肯定是做了的,也产生了好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这里说的利他,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台阶”,或者说花花轿子人人抬。有时候所谓的谎言不一定恶意,何必做出一副认真的模样呢?
有时候这类“不识相”,其实就是把自己往沟里带。不要觉得抓住了别人的小辫子就多么聪明,对你又有什么好处?
那个老师我可以训斥他一顿,他肯定也不敢顶嘴,然后呢?电话也打,说什么呢?怎么说呢?这个你就没法把握了。
哪怕你坐在他旁边,他没有续费的心思,家长的热情也很难点燃。对公司,对老师都是两败俱伤。何必啊?
不过,这类“谎言”肯定也是有一个度。这类人我能够放过他,有两个前提:
1.他能够弥补自己的错误,产生好结果。如果这时候“将功赎罪”,赎罪的前提是有功啊。没有产生好结果,那么鞭子也要打下来了;
2.不可一而再,再而三。如果有人真的这么弱智,看到我放过一次之后,还要再尝试的话,那这时候我就是要“以德服人”了!
【结语】
利他,可以是无私的奉献,也可以是相对的奉献,都没有问题。只是,利人而不伤人,才是利他的核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