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刚工作时的那些事儿 | 处长风采项目⑬

2020年,为贯彻教育部党组印发的《教育系统2020年“奋进之笔”行动总体方案》,江苏教育系统启动“奋进之笔”行动,立项了“厅领导攻坚行动”“处长、院长风采项目”等行动项目。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立足“媒体 智库”资源优势、专业平台,申报省教育厅处长风采项目——“助力中小学幼儿园新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获立项。总社积极通过新教师调研、线上线下新教师教科研专题培训、多学段公益送教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项目,研究新教师实际状况,服务新教师能力提升,引领新教师专业成长。

其中,总社《江苏教育》编辑部策划的暑期专刊《新教师成长手册》已出版发行,项目组首批3000册已陆续随公益送教活动赠阅全省新教师,反响积极热烈。为进一步放大优质资源效益,从本期起,总社相关微信新媒体及新闻网将连续集中推送《新教师成长手册》内容,引领更多新教师专业成长。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走上三尺讲坛已30个年头。回顾30载的教育教学之路,感触颇丰,工作之初的一切仍历历在目,恍如昨日,令我终生难忘。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初登讲坛时不缺激情、不缺精力、不缺时间,最缺乏的就是教育教学经验。新教师迫切需要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引路、扶持,方能缩短成长周期。

感谢当年学校的师徒结对模式,使我步入了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91年9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一脸稚气,和郭楠、王建明等几个新教师一起,在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的会议室里参加青蓝工程结对会议。会上,我的指导老师李宝霞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说:“请领导放心,今后我一定认真做好指导新教师的工作,把陈红老师带好,争取一帮一,一对红。”青蓝结对的3年中,我恭恭敬敬地向李老师学习,认真聆听李老师讲课,邀请李老师走进我的课堂……我样样向李老师请教,她总是不厌其烦,耐心指导,甚至亲自示范。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教师,最大的困难还是班级管理。李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你多进我的班级看看,尤其是晨会课、班会课。”我开心极了,连连点头:“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在李老师的班级观摩、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原来新教师不仅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他们打成一片,还要用班规严格管理班级。我开始进行一天一次小总结、一周一次大总结,把规范管理与及时奖励充分结合,给表现突出的学生在红花表上张贴红花。从那以后,我的班级管理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流动红旗常常在班级一挂就是几个月。

工作第二年,我所带的班级就被评为连云港“市级优秀中队”,我和李老师双双被评为市“三育人”先进个人。就在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李老师当时在会议室里说的“一对红”的含义。我在李老师的影响、帮助下,一步一步成为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后来,我和李老师一样带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徒弟……我对“一对红”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优秀是可以传递的,优秀是可以延续的。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老教师是青年教师成长路上的航灯,多向老教师请教、学习,能够缩短成长的周期。年轻的教师们,千万不要错过身边的良师!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作为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很难在教育教学中有较高的造诣。除了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向书本学习,教师还要多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这是锤炼教学技艺最好的方式。

我至今仍刻骨铭心地记得1993年的那个夏天。那年的上半年,经过校级层层选拔,我代表学校的青年教师于暑期参加连云港市级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我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摆满笔墨纸砚,整天泼墨挥毫,苦练教学基本功;整日喃喃自语,读背《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观看名师执教视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终于,在那个炎炎夏日,我拖着一袭白色长裙来到海州师范,在全封闭的环境中完成笔试、演课、三字一话等比赛项目,一举夺得了一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然而,在成长的道路上并不都是掌声和鲜花,常常还会面临困难、挫折,甚至是一次次考验。1995年,我被全市选派作为唯一的参赛选手,去苏州参加省级思想品德优秀课比赛。在备课的那些日子里,汗水伴着泪水,磨课的足迹踏遍全市的每个县区。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拿到一等奖,否则对不起市教育局教研室巩欣荣主任长达几个月的精心栽培。比赛的那一天,带着希望与嘱托,我与巩主任乘上了去苏州的火车。在火车上,巩主任还在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给我说着教案……第二天,我顺利地上完课,满心欢喜地以为能够拿下一等奖。比赛结束后,得知自己获得二等奖时,我哭了,不争气的泪水哗哗地往下流。从那以后,我加倍努力。困难、挫折都是成长路上的风景,它会促使你更好地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付出,要甘于成为学生成长的铺路石。学生在哪儿,教师的工作阵地就应该在哪儿。今天,家访已经渐渐淡出教师的视线,家校联系更多地被微信、QQ、电话等线上方式所替代。但我依然坚信“家访”之意义重大,每个学期确保家访人数不少于15人,为学生上门补课更是寻常之事。

学生小杰生病住院,落下一个月的功课,我利用下班时间上门为他补习两周;小爽的父母出差无人照顾,我毅然当起了家长的角色,上门做饭、辅导,没有耽误一点功课;小邱兄妹二人家境贫穷,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我不仅把他们带回家辅导,临走的时候还不忘给他们带上学习资料、可口的食物……爱每一个学生,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这渐渐成为我工作的一种习惯。

30年过去了,青丝渐渐变为白发,但不变的依然是我那颗热爱学生的初心。小帆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子,2001年成为一年级新生,我是她的语文老师。由于上学零基础,她的汉语拼音总是过不了关。我就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帮助她一个一个地学,整整辅导了一个学期,她的拼音才勉强过关。学习生字时,她又开始犯难,她的每次语文测试成绩总是停留在个位数。每天下班,我总是陪伴在她的身边。尽管我教得认真,她学得辛苦,一个学年过去了,小帆的成绩还是停留在30分以内。一天,小帆的妈妈找到我,她神情严肃地说:“陈老师,谢谢您的不放弃!小帆成绩这么差,我想让她留一级。”我果断地说:“不行,相信我,给我时间,我一定能把小帆的成绩抓上去,给你一个充满自信、乐学、会学的女儿。”三年、四年、五年过去了,这个文静、胆小的女孩变得自信、乐观,她的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对教师来说,放弃一个暂时落后的孩子很容易,改变一个孩子虽难,但充满了意义与价值!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我们也许培养不了瓦特、牛顿、爱迪生这样的人,但是在我们的手下不能毁掉任何一个孩子。教师应当尊重差异、善用差异、成就差异。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深知读书的重要性。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的储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在这有限的生命之中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充电,把自己在读书过程中的感悟与收获写出来,笔耕不辍。读书之趣在于寄托心灵,读书之乐在于认识自我。我的成长因读书而美丽,在书的海洋中,我收获良多,也是书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青春年华。在书中,我学会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与乐观;在书里,我懂得了“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果敢与责任;在书上,我感受到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胸襟与志向……书中那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使我感动,使我奋进,使我向善,使我久久不能释怀。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奔跑,都在为了心中的那个目标而坚持不懈,勇敢向前。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目标;斯霞老师的“我今年已经81岁,但我感觉自己才18岁”,是信念;导师李吉林先生的“你们一辈子做好小学老师就好”,是坚持。用心去做教育,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将终身学习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一辈子做好教书育人这一平凡而伟大的事情,可以使人年轻,可以使我们真正实现存在的价值。

说说刚工作时的那些事儿

作者:陈红

陈红,江苏省连云港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刊于《江苏教育》教师发展2020年第8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