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机枪、迫击炮都安排!志愿军穿插作战,尖刀连是怎么打仗的?

在电影《长津湖》中,虽然只看名字还以为是讲整个战役的,但其实则主要围绕“第7穿插连”的战斗来展开。
其实这个“第7穿插连”或“穿插7连”的称号是有些别扭的,一般不会这么叫。

当时担负穿插作战任务的连队,我们一般叫前卫连或尖刀连,当然这不是固定的,而是选择团营建制内战斗力强的连队担任。

这样的连队不会只有一个,而是要准备两个到三个,以便随时接替前进,所以会简称为是尖刀连、第二尖刀连。当然这个第二尖刀连不是指第2连,而是第一个尖刀连被敌人缠住后,继续接替担负尖刀任务的连队,它可以是第4连,也可以是第5连。

尖刀连由于担负了前导穿插作战任务,所以在武器装备和人员配置上都是得到加强的,是一个加强连队,我们这篇文章就来聊聊志愿军在穿插作战中的尖刀连。

1950年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步兵连的一般编制是3个步兵排外加1个60毫米迫击炮排。

其中每个步兵排辖3个步兵班,每个班装备1挺轻机枪(轻机枪组编有4人,携弹800发),2到4支冲锋枪,其余装备步枪(冲锋枪和步枪数不得少于8支)。步兵除自身装备、口粮外,还要各带30发轻机枪弹,单兵负重在36到40公斤之间。

连属迫击炮排一般配备3门60炮,每门炮编制10人,携带弹药36到40发。掷弹筒有弹药者保留,无弹者取消。

另外加强侦察分队武器配备,侦察班多配1具掷弹筒、侦察排增配2挺轻机枪和1具火箭筒、侦察连增配3门60炮,战时要求侦察连具备独立歼灭美军一个步兵排的能力。

在长期的残酷战争中,锻炼出了我军强悍的步兵战术,而且我们也深知火力支援的重要性,所以担负尖刀任务的连队还会进行指挥人员和武器上的加强。我们所熟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穿插作战,其实都是由这样的前卫连去做先导的。

比如在抗美援朝前三次战役时,志愿军38军各部在穿插战斗中,其前卫连的基本武器配置和队列顺序便是:

尖兵班配2挺轻机枪在前面开路,之后紧跟着尖兵排,尖兵排之后则是火力组,配备连属的60炮2门和营属机炮连加强的2挺重机枪,之后则是连的另外两个排,再之后则是营属火力加强的火力组。

在战斗中一旦遭遇敌人的话,前卫分队立即以猛烈的火力打击敌人,然后以一个组到一个排的兵力展开占领敌人阵地或驱离敌人。

由于担负穿插任务,所以部队不能恋战,不能因敌小部队而迟滞部队行进。一般由尖刀班排驱离敌人时,别的班排则继续担任尖刀任务,继续向前穿插。

如果遇到敌人尚未发现我军而没有展开的情况,则步兵直接从正面或侧翼猛冲过去,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歼敌,以缴获武器,捕捉俘虏。

其实除了38军之外,志愿军各部在对美军作战时都会有穿插任务,通过穿插到敌后,打击其指挥、炮兵、后勤,侧击和断敌退路,显然要比跟敌人正面顶牛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志愿军对穿插战斗的组织是非常重视的,各种兵力、火力的配属也都逐渐明确。

比如在第五次战役时,志愿军某部前卫部队的组织构成是这样的:

尖刀班:11人组成,装备1挺轻机枪、4支汤姆逊冲锋枪、1支卡宾枪、2支半自动步枪、1具掷弹筒,分为2个突击组和1个爆破组。

排火力组:尖刀班之后跟着排火力组,配备连属的2门60炮、营属的2挺重机枪,此外还有6个枪榴弹筒,一旦遭遇敌人的话,则以这样的机枪、迫击炮火力直接支援前面一个班的兵力。

尖刀排:除了尖刀班之外,尖刀排还有另外两个步兵班,在火力组之后跟进,一旦前方发生战斗,尖刀排视情况投入战斗,如果仅是小股敌人,则由尖刀班驱离歼灭,第二尖刀班转为担负尖刀任务,继续向前穿插。

连火力组:尖刀排之后是连火力组,其实是团营级火力下放,具体编有营属的2门81毫米迫击炮、1挺重机枪和团属的3具90毫米火箭筒,即便是尖刀班排遭遇坦克后,也可迅速作出反应,进行反坦克作战。

尖刀连:连火力组之后是第二尖刀排和尖刀连内的预备队排,必要时接替尖刀排任务。

营火力队:尖刀连之后是营火力队,编有团属的2门92式步兵炮,还有无后坐力炮和营属的其余重机枪。

到现在为止,前卫其实只有1个步兵连的兵力,但实际上却是连营团三级火力来提供直接支援。

在营火力队后面,则是第二尖刀连和预备队连,同样也是起到交替担任尖刀作战任务的作用。

在火力下放加强的同时,指挥也要提前一级。

排长下到尖刀班,连长下到尖刀排,营指挥所在尖刀连后,团指挥所在尖刀营后,师指挥所则在前卫团后,一旦遇到突发情况,能够迅速做出反应,集中指挥。

所以志愿军到底是怎么打仗的?真以为是影视剧中那样的一大群人冲就算了?那显然是不对的。

战争是很残酷的,尤其面对强敌更是如此。对于志愿军而言,任何战斗的组织都非常讲究精细化。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很大的损失。只不过这个战斗组织的过程,很少有影视剧能够展现出来。大多影视剧都是侧重精神方面,对于细节化的东西却较少触及。

最近的电视剧《功勋》李延年篇,为什么大受好评呢?就是因为这部剧把我军当时的战斗组织流程给再现出来了。

不需要多么艺术化的创作,只要在真实战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影视化改编,那就可以了。

我们在这部剧中,终于看到了战前任务的分配和组织,看到了我军指导员是如何做政治工作和战前动员的,看到了我军发起进攻前的侦察工作,看到了志愿军谋略的体现,看到了战斗发起后各级指挥员的任务和位置。

打仗是怎么打的?那就是这么打的啊!

一个营、一个连的进攻战斗,战前就部署好了,不是说一群人一拥而上那就叫冲锋,也不是说连长什么都不做,带头冲锋,其他人就自主知道攻击方向了,战斗是要组织,是要指挥的。

连长的任务是指挥全连,而不是振臂一呼冲就算了,每个排的任务是什么,炮火该如何组织支援,遇到阻碍后该如何清除,这些都得靠各级的指挥。

在《功勋》中,一位班长脱离岗位,自己独自拼杀去了,纵然是取得了很大战果,那也是要被批评的。因为你这个班没了班长,其他战士们谁来指挥?副班长来指挥?那是在班长已经伤亡的情况下,既然班长还在,那就不能脱离自己的岗位,这就是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要求。

所以在部队伤亡减员后,我们要进行建制合并,指挥员伤亡后要有指定代理人补位,为的就是发挥组织的威力,通过有效的指挥最大程度发挥出现有人员的战斗力。

我们看前面所介绍的前卫连配置,除了武器装备的加强外,就是指挥上的靠前一级,经验更丰富的上级指挥员加强到本级,以强化指挥能力,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要是乱打一气,那还要什么指挥啊?

其实不光是穿插作战如此,任何战斗中都是不能忽视指挥作用的,有的影视剧中那种密集冲锋都到了人挤人的地步了,部队火力怎么发挥?重武器阵地如何选择?指挥员如何掌握自己部队?战士们如何找到上级位置?这其实都是没法做到的。

而且那么密集的队形,一发榴弹下来就得伤亡半个连,可在真正的战斗中,都是力避一颗手榴弹杀伤两个人的。如果是一颗榴弹杀伤了三四个人那就要被批评为是密集队形,而有些影视剧中所表现的密集队形,跟我军总结中密集队形的概念,那可不是一回事啊!

当然有人会说了,人太少的话不好看,可是战斗组织的表现和冲锋场景的再现,人家《功勋》就拍得很好啊!既然是战争剧,就别搞得像儿戏一样,有点章法显然是更好的。

比如在长津湖战役中,27军80师239团第4连被授予“新兴里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这个连其实就是穿插尖刀连。

不过在新兴里的穿插属于战斗级的,不是战役级的穿插,所以部队具体的编组情况跟上面提到的那种配置有些不同。

4连当时除了本级的火力外,也加强了营属的重机枪。在接到任务后,连长李昌言、指导员庄元东、副连长王祥林及全连干部及战斗骨干开会研究作战部署。

由指导员庄元东带1排,加强1挺重机枪;连长李昌言带2排,加强1挺重机枪;两个排在前方展开后,3排在副连长王祥林率领下跟进,三个排呈后三角队形搜索前进。另外8班在最前面侦察,连属60炮在后方支援。

这个连穿插进去后,直接干掉了美军在新兴里的指挥所,连指导员庄元东还扯下了美军北极熊团的团旗裹在身上,不过当时不知道这面旗子到底是干啥的,只是太冷了御寒。

随后美军发起反击,指导员庄元东扔掉了这面旗子加入战斗,之后壮烈牺牲。后面是3营通信班长张积庆缴到了这面旗子,当时张班长并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极熊团的团旗,只是觉得这块布料子不错,可以当包袱皮。

战后部队在咸兴休整时,营部炊事员在缴获物品中想找一块布当笼屉布,通信班长张积庆即向营长毕序阳报告自己那里有一块好布。毕序阳一看这布不简单,遂送到团部让刘翻译看看这究竟是什么,结果最终确认就是北极熊团的团旗,如今这面团旗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陈列在军事博物馆中,成为了志愿军最著名的战利品之一。

庄元东带1排打响战斗后,遭到美军围攻,壮烈牺牲,连长李昌言则带2排、3排迅速投入战斗,除了捣毁美军指挥所,还把其榴弹炮阵地给端了,激战一夜毙伤美军300余人,自己牺牲13人、负伤54人。因任务已经完成,而且部队减员也不小,便撤了回来。

战斗结束后,4连被授予“新兴里战斗模范连”荣誉称号,而这个连也是《长津湖》中穿插7连最重要的原型。

穿插部队不仅刀子要快,而且还要足够硬,因为穿插进去后,必然会遭到敌优势兵力的围攻,所以经常会减员过半,甚至是更多。

所以在我军的荣誉单位中,有很多就是担负尖刀连穿插任务的,比如“勇猛穿插尖刀连”、“穿插英雄连”、“尖刀五连”、“突破临津江英雄连”、“道峰山营”、“尖刀英雄营”等等。

在这些荣誉称号的背后,既彰显着显赫的战绩,但同时也凝结着烈士们的鲜血,我们今天的人们,应该知道这些尖刀英雄们,更应该明白他们是如何当尖刀,打胜仗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