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课题研究:给S老师的批注

去到会议室,看到横幅的时候,我就自然地问自己: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带着问题听,直指目的,后文自己的疑惑也对此做了呼应。这一点很好。但更核心的问题,应该是针对横幅(“基于学习数据的适应性教学模式在薄弱学校的应用研究”专项课题结题活动)的关键词,自己有什么疑惑,有什么相关经验?后面别人讲的内容,能不能跟自己平时的教学问题对接?

参加了这次会议,我也有些疑问:1. 为什么会有课题研究的存在,它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目的。2. 为什么参赛的教师连自己可以控制的研究报告书写格式都没有规范。3. 研究了这些课题之后,是否真的可以投入实践?要多长时间才能实施?

1. 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拎出来,系统地加以解决。如果仅凭经验,仅凭个人反思,而不做研究,可能会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教学困惑可能是模模糊糊的,需要有个清晰界定的过程。只有问题清晰了,改进的方向才更有针对性,而且效果如何也更容易评判。而问题清晰的过程,需要借助理论或者概念的帮助,能够把握形形色色的教学异常和困惑背后的共性。二是仅凭经验或者学校内的研讨,想法和做法都是有限的,需要扩大范围,去查阅相关文献和已有研究,才更容易想象另一种可能。三是针对教学问题提出的干预措施,需要通过系统的实施-评价-改进,才能明确它的效果和局限。

2. 格式规范,并不是排版问题,而是指研究的设计、实施、评价以及行文是否符合学术规范。这些都需要长期地训练。学校大部分老师都是本科毕业,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学术规范学习,更很少有机会接受师傅带徒弟的学术训练。很多人不太清楚究竟怎么做研究。忙乱的工作状态也决定了很少有老师能有心力去看文献做研究。事业编制的激励机制,决定了付出的多,未必得到的就多,只有少数老师愿意在专业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3. 课题研究分为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数学等基础性或者理论性的研究,很难说得清什么时候能够实践,更多地还是增进我们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教学类的课题,定位是实践性的研究。研究教学类课题的过程,本身就是教学实践的过程,就是为了聚焦教学中的问题,然后系统地加以解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