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随笔】楚衣《无须粉饰,不失风雅》

【阅读悦读丨书讯】《时光流沙·红颜殇》新鲜出炉!

文/楚衣

【作者简介】楚衣,本名李帅,学生,目前就读于四川绵阳某高校。发表诗歌、散文、古诗词、报告文学多篇(首),散见《诗刊》《诗选刊》《诗意人生》等刊物与媒体。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读《瓦屋山》文学杂志

近来临近大学毕业实习阶段,整日忧心忡忡不知自己的命运该何去何从,似乎迷茫无奈的愁云惨淡时刻都笼罩在我的眼前。在庭院深深的校园里许久都找不到答案,便想着回家乡转转,散散心,一来看望亲人老友;二来寻找一些写作灵感。

说走就走,几乎没经过过多头脑过滤便马不停蹄赶回了柳江古镇。

在古镇街道、溪水边、曾家园游玩一圈后,来到了“游客中心”收集一些资料,以便更深入了解柳江山水人文之趣而码字凑句。热心的魏娇玲姐姐为我的到来忙碌起来,就在她翻箱倒柜寻找那一刹那间,我隐约看到一本名曰:“瓦屋山”的书籍。我还以为是瓦屋山的各景区介绍,亦没在意。恍惚间,又看见“瓦屋山”下面还有个标志。咦!好像旁边还有一行小字,在好奇心驱使下,便拾起看看。孰知,这行小字云曰:“洪雅县作家协会——总第7期”。

洪雅什么时候有作家协会了?我们洪雅也有属于自己本土的刊物?哇!本土文学杂志的内容都刊登哪些作品?一些疑问瞬间闪现在脑海里。或许是晚辈才疏浅薄,见识短浅;亦许常身居在外,对家乡文化发展不太了解。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洪雅作家协会、《瓦屋山》杂志,我算是第一次见闻。

(一)

这本杂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挺好,朴素、整洁,翻开书页时,不时还传来淡淡的缕缕墨香。因本人常在著名诗歌刊物《诗选刊》上发表一些拙作,而《瓦屋山》文学与《诗选刊》封面、布局有着类似朴素典雅的相同风格,故而对这些不需华丽修饰封面、边角的杂志总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因为在我的眼里,好的文学不是用所谓的华丽图片、边框修饰的,更不需要打所谓“广告”,而是深入文字内部,正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词抒情、文载道,每种文学有着每种文学固有的表现形式。只要用对了方式,达到“情动于衷而行于言”的境界即可。

言归正传。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翻开第一页,便如饥似渴的拜读起来。一篇名为“活成一道独立的风景”的卷首语映入眼前。首先,这个标题就有点新颖,很明显有点“心灵鸡汤”而又不失经典之道义的感觉;其次,这位作者的笔名颇为奇特。“山眉”?我们市不就是眉山市吗?“眉山山眉”?哟,这个名字好,不但特别,还特好记。

在卷首语中,山眉老师用一部名为《我的前半生》的电视剧作为牵引,用剧中的一些人物情节表诉了女性的职责与魅力何在。同时又列举一些当今社会“啃老”的现象、例子,从而告诫大家:不忘初心,学会寻找“自我”,这是一种成长。学会“独”,“独”,是在风雨中历练,培养卓越的能力,内心的强大,人格的健全,才会变得更加优秀!

好“一碗鸡汤”,语言流畅富含哲理。我想,山眉老师所要表诉的“活成一道独立的风景”的最终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活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不要过度依赖他人,学会自己历练成长吧!

由于当时还在游客中心,声音嘈杂,朋友也不停的催着走。故而,拜读暂时搁浅。魏娇玲姐姐见罢,也将刊物大方赠送于我。

(二)

与老友再兜游一圈后,草草吃罢晚饭后便早早回到酒店,坐在桌前准备好好的拜读一遍《瓦屋山》。

我是个擅长写古诗词诗人,故而每次看杂志也是先看古风诗词专版,对于家乡杂志也不例外。就在翻到“古诗词赋”板块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出现在眼前——尔东!

尔东老师早有耳闻,与我同是余坪人许。虽素未谋面,但也曾在电话中隔着千山万水向他请教过问题。而诗词与辞赋也有着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相互紧密联系。故而,我们相同之处还是蛮多。

怀着一种晚辈对长辈的敬仰之情,一字一句的拜读了《荷花赋》。读罢,深感尔东老师不愧为洪雅辞赋界泰斗啊!在这荷花赋中,他采用了《诗经》、《群芳》、《本草》等著作加柳永、苏东坡、李白、西施等流传千古传奇人物来表诉,硬是把这些“八竿子打不着”的素材融入到辞赋中。其次把一些美好的意境,诸如雅女翩翩起舞、各种人文地理特色、仙境中才有的细节,甚至与玉屏山、黄龙村等地名巧妙的融为一体,魂于天然,错综复杂的巧妙联系令我耳目一新。在他的作品中,素爱“鸡蛋里挑骨头”的我竟然找不到一点瑕疵。没想到,素材如此广泛却无杂乱之感!

姑且不说这篇辞赋是否押韵、对仗是否工整等问题。就单从其内容形势上就赛我千百万丈之高,晚辈不才,深感自身不足之处太多太多,都不敢过多评论尔东老师其辞赋……

清代著名学者万斯曾说:“必尽读天下书,尽通古今之事,然后可以放笔为文。苟其不然,则胸中不能无碍。”能采用如此多典故作为素材,可想尔东老师必历经万事,饱读诗书。在咱洪雅,能把辞赋写得如此生动形象、活灵活现的,估计唯有尔东老师了!佩服,佩服!

看罢尔东老师的辞赋,再往后翻,在古诗词板块的最后一页,李成忠老师的作品《登观瀑楼有感》顿时把我镇住了:“春观杜鹃如锦绣,夏赏悬幡飞白龙。秋看霜叶七彩艳,冬玩冰雪趣无穷。”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竟把王坪的春夏秋冬描绘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王坪什么时候最美最有韵味?在李成忠老师眼里,一年四季都皆美!看罢后,连我都有欲罢不能想到王坪亲自体会一番感受。在他其他诗句中,有着湖光平峡之遐想;有着对洪雅山水的描绘;有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我读罢后总能感受到一丝闲适,一丝安然,有点天高任鸟飞,来去自如的随意……

说点唯一不足的,在李成忠老师的绝句、长歌中,不免有些平仄不符,音韵有误现象。晚辈看来,亦无大碍。这更凸显随心所欲的内心真实感受。写诗,并不是什么多了不起的事;做一位诗人,也不是要有多高的要求。能达到那种飘忽,深邃的情感,用文字把风景的点滴感受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那便是最好。在传统的诗词创作中,按照老套路:“诗依平水,词必林正”,还有着各种失对、失粘、孤平等格律限制。恕当代的我无法理解如今进入新时代为何还要刻意遵守古人规则,而不懂得创新?这些规则明显严重阻碍了当代诗词的发展与创作,难道我们如今还要守旧?在本人看来,非也!要知道,唐诗宋词是用来求仕吃饭的家什,当代人写诗填词即使超过李杜、苏李,一辈子的稿费也照样买不起京城的半间厕所。本人平生最讨厌那种天天手捧韵书,动不动就爱掺杂一些生僻字还标着正统的假道义家。故而,李成忠老师的诗词堪称大雅闲适之作,在洪雅诗词界如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只是还没生成岁月侵蚀后的包浆……

(三)

不知不觉,夜幕悄然降临。

静谧的夜晚,我与灯光为伴,与文字对语,与光阴对酌,与明月对望。一行行清新秀丽的文字唤醒了深埋在骨子的灵感。在书海中遨游的我竟忘却了休息。这个夜晚,唯一有点遗憾的便是:没有红袖添香的美女秉烛夜伴读书,只有不时老友邀约外出宵夜,玩牌斗地主。

细细算来,好久没有这样深夜里心静气和而又酣畅的读过书了。在推掉老友邀约,甚至放弃与一美女的幽会,又细细拜读起来。这次从开头第一篇开始读起。约三个多小时,平均每两三分钟一页,终于把散文空间、锦样年华中共二十余篇散文、随笔全部囫囵吞枣般读完一遍。

散文空间中大多是咱洪雅山水之貌、民俗风情以及各位老师们的感想。世人常说:“言为心声,文为人志;文和人大体上是一致的,知其文便可知其人,善为文必先善为人。”读各位老师的文,感受着各位老师的行为人情、一笑一怒,宛在案前。虽很多人与我并无深交、甚至素不相识,但也可临风照影,一篇篇洪雅的风土人情散文跃然纸上。这哪是一本普通杂志啊?分明就是记录着咱洪雅各种人文风貌、民风淳朴的不朽之作啊!相信千百年后的洪雅后人,要研究“古代洪雅”,这绝对算得上是不可缺失的一手资料啊。

最令我陶醉的是名曰:《留得江村一缕魂》、《七色瓦屋山》这两篇写景抒情散文。虽本人在当今擅长写古诗词,但最初在文学启蒙路中还是写散文出身,尤其写山水、抒情类散文,所以从骨子里有着一种对这类散文格外关注之情。这两篇散文有着许多共同点:都从一个大素材开始,把一个个景点细节拆开,分部描写,看似分散,实则不散。从头到尾,一点点的描绘,文笔细腻,时而还有着一些抒情语句,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把柳江、瓦屋山表现得生龙活虎。

唯一不同之处就是:一个在写柳江山水村庄之貌;另一个在写瓦屋山一年四季之色。留得江村一缕魂是作者以一位游客的身份,从曾家园到跳蹬桥,再到吊脚楼,最后再到老街。条理清晰的表诉了游玩时的一路风光无限,也间接为读者们规划了一条柳江旅游路线。七色瓦屋山作者在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巧妙的写出瓦屋山拥有的:红、橙、绿、灰、白、紫、黑七种颜色,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一年四季美妙的画面,既而又把各个知名景点的四季风貌悄然表现了出来。

用这两位老师散文对比自己的散文,唉,自愧不如啊!想想曾经,自己那些在时光瞬息里的散文痕迹早已嫣然永复不再……

(四)

一个又一个板块看完了,不觉已深夜凌晨时分。

此时,左手一杯茶,右手香烟一支又一支的燃烧着。窗外夜里的寒风烟雨从朱窗的缝隙中渗入屋内,朦胧烟雨瞬间与香烟烟雾融为一体。分不出哪是此地烟雨雾水,哪是自己烟头弹指间消逝的烟雾……

屋内有些凉了,可我依旧如痴如醉在这本杂志里遨游,一页一页的读着。看到独特巧妙之处,会用随身携带钢笔勾出,甚至还会摇头晃脑读出来,做下笔记。就这样喜滋滋、悠悠然的随时间流逝,竟忘却了肚中饥饿,没有一丝倦怠之意。

恍惚间,就剩最后两页了。

看到倒数第二页,一篇名为《孤独的海豹》的文章又令精神恍惚间的我瞬间有了精神。我好奇的不是这篇文章的题目,而是题目下面作者介绍: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祁虹凯。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都开始发表文章了?想想自己三年级时,连大多汉字都还不识,即使到初中时,在文学方面也都还表现平平。而如今这位小朋友还尚在小学中,预估不超过十岁,便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了!真是青衣江水后浪推前浪,一浪高过一浪,后生可畏啊!如梦初醒的我赶紧读了起来。

作者在文中,把自己比作一只雪豹,用“自己”的经历阐述了原本幸福的家庭惨遭猎人破坏,自己的“家人”都被无情的杀戮,即使“自己”命大侥幸躲过了枪林弹雨与追逐,可依旧逃不出人类布置的天罗地网。经过一系列变故,自己作为“雪豹”的飒爽英姿早已不复存在,最终沦为动物园里供大家观看嘲讽的“病猫”……

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情节,却间接反映了某些人与自然相处的现实,巧妙的揭露了人性残忍、丑陋的一面。

这篇文章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文以载道”这句古训。一篇文章经典之处在于哪里?也许在很多人眼里是文辞华丽、文采优雅。在我看来,非也!试看鲁迅、老舍、朱自清等现当代名家大师的大作,我们能用文采好来评价吗?我觉得他们大作在语言华丽上甚至比不了当今很多作品,过多的只有朴实易懂的文字。但为什么他们能流芳百年,甚至千年呢?我想,更多的是他们用脑洞大开的虚拟故事情节无情而又现实的表诉了某些社会现象,看则如故事,实则血淋淋发生且存在的,从而引起了大家共鸣,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深刻道理吧!

拿这些名家出来与祁同学比,祁同学显然如沧海中一栗,不值得一提。但看祁同学文,其中故事情节构造、事情经过的写作特征,他的写作技巧日趋成熟,至少算略有功底。语言上虽不是那么华丽,文却意义深刻,有小说家的潜质。我深刻感叹自己十五岁时也写不出这样一篇有意义的文章!

希望祁同学在文学方面继续努力,再创佳绩,争取成为我们洪雅文学界未来的接班人。

(五)

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随着时针转动着。看完这本杂志,已是凌晨两点有余,隔壁屋内的老友打鼾声不时传来。

夜已深,可我内心久久不能平复。我很激动,终于有机会拜读了本土各位诗人、作家们的大作了。随着扉页标写的洪雅作家协会QQ群,我顺利加入群组织并找到了属于我们本土的文学组织,顿觉有点久离大雁终归群的感觉……

躺在床上的我辗转反侧,冥思苦想着:自古洪雅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素有“养心之地,山水洪雅”的美称。而多年来却难以走出几位文艺界名家大师,归属原因,难以总结、揣测。但我想,这本杂志的出现,绝对为各位文学以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了平台。《瓦屋山》杂志虽在瀚海无垠的杂志中未能占据一席,但却成了展现本土风貌而不可缺失的一份经典之作。有了这份杂志,本土一个又一个文学爱好者会逐渐转换为小诗人、小作家,小诗人、小作家会不停的成长。我相信,甚至深信,有朝一日,咱们洪州大地上会涌现一批祖国文艺界的名师大家,文艺领头人,让我们期待吧。

在这本杂志里,还有众多名篇佳句、书画作品、洪雅摄影等文艺板块。恕我时间有限,不能将这本杂志里那些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珠玑滚盘,妙语连珠的每份作品都悉数搬来,只能挑一些自我觉得明显的做些许阐述,还望各位见谅。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