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樊树林《“奥数真正降温”还需多方努力》
文/樊树林
【作者简介】樊树林,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七中学。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10月14日,杭城有4000多名四到六年级学生参加了奥数比赛“中环杯”初赛。接下来的几个月,各种各样的数学杯赛也将陆续开考。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中环杯”的赛事规模缩减了,去年是从二年级到初一,一共有6个级别,今年只针对四到六年级,参加人数也从去年的7000多人减少到4000多人。目前杭城有各种各样的数学杯赛超过10个,每年家长都带着孩子连续赶场考杯赛。去年底,杭州教育局针对杯赛热、培训热出台了11条禁令,对今年的数学杯赛或起到一定的降温作用。(据10月15日《钱江晚报》)
奥数本身没有原罪。作为发展数学爱好者的兴趣而存在的载体,对于那些学有所富的学生来说,通过学习奥数,不仅能能培养兴趣和锻炼思维,还能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曾几何时,奥数也推动了国家在数学方面人才的培养,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真理向前再迈一步就是谬误”,当奥数渐渐成为“全民运动”的时候,当奥数成绩成为一些学校小升初的“敲门砖”而变异为一种选拔工具,奥数原本引以为傲的的光环已经褪去,乃至成为很多少年儿童的“梦魇”。
正因如此,从国家到地方都曾多次发布“禁奥令”,严禁奥数与“小升初”入学挂钩并叫停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的奥数课程。虽说条条禁令之下,奥数的魅力有了弱化迹象,但就近来媒体的报道而言,定义为真正降温还是一种理想的美好。现实中一些培训机构将原来的奥数班换成了数学思维训练班的马甲就可以继续“笑傲江湖”,即便如新闻中所言,奥数比赛“中环杯”的赛事规模缩减了,参加人数也从去年的7000多人减少到4000多人,但也只是规模缩减带来的变化,还不能完全和奥数降温挂钩,就像报道中写到的为了参加数学杯赛,有家长一口气给孩子报了4个数学辅导班想来也不是个别现象,而奥数班低龄化更是需要社会所面对的一道难题。
“禁奥”不能说完全失败,但至少没有达到原来的预期,这是一种客观事实。缘何那么的父母要掏钱让自己的孩子去遭奥数的折磨?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国家现阶段的精英评价体系过于“高蹈”,已经容不得广大家长们去反思奥数的种种“不是”。
一则,虽然公办小升初选拔考试已经明令禁止,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优质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的选拔试题还离不开奥数,家长奥数经历了风吹浪打之后仍然是个“好东西”;二则,尽管高考加分项取消了奥数获奖项,但在一些特别的奖项还是有加分的,在高校自主招生中也有明显的鼓励,这无疑是一种反面刺激;三则,由于班中很多孩子都在上奥数,横向比较之下,还有哪些家长能“安然若素”呢?四则,“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奥数在国内不太受官方“待见”,但近年来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兴起了奥数风,奥数获奖对学生出国留学大有裨益,在“大众留学”的时代,家长们怎能轻易和奥数绝缘呢?
奥数在很多家长眼里,就是孩子进入优质学校的“入场券”,是孩子成龙成凤的“连云梯”,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家长们趋之若鹜将幼龄的孩子撵进奥数班,势必加重了孩子的负担,缺乏天赋的孩子甚至会产生一辈子讨厌数学的心理,这都是需要警惕的。面对现实悲哀的讲,“禁奥”是一场长期的战争,不会因教育部门下发几个文件就“大功告成”,当下我们需要提醒的是广大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去参加辅导或培训,要加强和孩子的沟通,找准孩子的“兴奋点”,不要盲从;同时,教育部门对优质学校和一些民办学校必须采取一定举措,最大力度限制其用选拔的方式招生。当然,深层次的考虑就是要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让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能得到同样的尊重,让每个人都具备同样的机会,这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和长时间的付出吧。
(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