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中国更封闭的欧洲为何孕育出商业文明
封建社会,这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词语并不是给中国使用的,而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欧历史的划分。
在工业文明到来之前,欧洲中世纪与中国一样属于农业文明。在罗马与日耳曼传统的影响下,中古早期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Charlemagne)推行采邑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其特点是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合同)关系。
大贵族们是国王的附庸,同时他们又是下一层依附者的领主。王国的土地就这样分成了许多许多份,分给了一层一层的封臣们。同时授予的并不仅是土地,还有那块土地上的行政管理权和司法裁判权。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下,虽然在整个中世纪时期有个庞大的自由农民集体,实际上,他们还是和依附农,也就是农奴一样,要围绕在领主周围,离不开土地。
由于彻底实行分封制,中世纪早期的欧洲实际比同时期的中国王朝还要封闭,无论是农民还是贵族都被庄园束缚。欧洲似乎没有诞生商业文明的基础,但基督教改变了这一切。
在教会生活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朝圣。
虽然欧洲和中国古代王朝一样限制出行,但在罗马教会的统治下,没有哪个领主敢于阻挡一名虔诚的朝圣者。
王亚平在《西欧中世纪社会中的基督教教会》一书中指出,在艰难的朝圣途中,那些虔诚又孤独无助的朝圣者们只能与同样具有流动性的远程贸易商人相伴为伍。中世纪西欧的朝圣路线与远程贸易路线的重合,大大小小的朝圣地与中世纪贸易集市或者是货物集散地同位一处,这似乎也在说明朝圣这一宗教性的活动与远程贸易一样,是打破区域性封闭的一个重要因素。
虽然这些朝圣者因为宗教因素出门远行,一路促进消费不说,也没有多少朝圣者会空手前去,更不用说空手而归了。在当时已经有人讽刺那些出售商品的朝圣者更像是商人了。
10世纪开始,朝圣者的队伍日渐扩大,很难用这是宗教意识的提升来解释。毕竟各个阶层都更愿意前往东方的耶路撒冷——除了这是《圣经》中记载的圣地,东方带来的奢侈品也有更好的经济效应。德国学者库利希(Josef Kulischer)将这些朝圣者成为中世纪的贸易商团,因为他们在朝圣后也和商人一样带来大量的东方货物。
大量来自东方的奢侈品给封闭社会中的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激起人们的欲望与好奇心。王亚平认为,这是促成十字军东征的重要社会因素。
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使得东西方交往的障碍被清除,西欧社会的流动性增大,地中海成为贸易的主要通道。十字军东征结束时,根据史料可知,从东方运往西欧的商品增加了约10倍。
另一方面,教会虽然致力于改革,让自身变得清廉,符合教义。然而那些改革者总是迅速腐化,得到大量庄园地产,成为中世纪最大的封建主。
而且,几乎所有的修道院都享有免于通行税、什一税、免疫税等特权,这样,拥有大量农产品的修道院必然走上经商之路。
从12世纪起,西欧各地出现了一些大型集市,并逐渐形成了由几个集市共同构成的集市圈。至此,中国与欧洲在不同的道路上渐形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