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一个病句,是鲁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的结尾写了一句颇有争议的句子:“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他将“大约”和“的确”连用,意思显得既矛盾又累赘。一直以来,大家为此争论不休。
有人认为:这是鲁迅先生的一次笔误,再伟大的作家也会犯一些小错误,不必大惊小怪;而另一些人则坚信鲁迅先生不会错,当中肯定有更深的理由。
关于鲁迅先生为何会连用“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没有什么深度,就是笔误;二、鲁迅用绍兴方言写作,这是附带的特色;三、这是先生自创的“矛盾修辞”。
目前第一种说法已经被否定,因为鲁迅先生除了在《孔乙己》中曾经用过“大约的确”,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Q正传》中也用过“似乎确凿”,并且这些作品都是他的早期作品。
其中《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不但是他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生平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这篇文章虽然短小,但创作耗费的时间长达数年。
鲁迅先生在生前曾建议别人“不能生造只有自己懂的词汇”。所以,他不太可能在自己的代表作中犯低级错误。因此,《孔乙己》的最后一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就是鲁迅先生有意为之了。
一、“大约的确”与方言写作
我们平时在阅读与写作的时候,一般嘴里是不会发出声音的。但是事实上如果你有留意,会发现我们还是在使用一种语言,在心里“默读”。无论是“普通话”还是自己家乡“方言”,只要不经意地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就会对你阅读或者是写作的“语感”产生影响。
比如老舍先生用京味方言创作的小说,一个习惯用南方方言“默读”的人,可能就不如用北方方言“默读”的人读着有味道。而在写作的时候,这个问题会显得更加突出。
不经意地使用自己的“母语”创作,在文章中加入方言词汇。一些地域特色十分明显的方言语汇,是可以避免的,而另一些不太明显的用语习惯则被保留下来。
鲁迅先生是绍兴人。有人在研究了绍兴方言之后表示:绍兴方言里面有一个四字词组,本来是两个词,合起来的意思就等于“似乎确凿”或“大约的确”。《孔乙己》的作者是绍兴人,而小说的主角孔乙己也是绍兴人。所以,鲁迅故意在文章中保留了“大约的确”。
那么,为什么鲁迅先生一定要在这个地方使用方言呢?其实道理非常简单,他是为了给文章增添一点“生活气息”,让人感觉真实。
好比你写一个四川男人,你不让他骂一句“龟儿子”,四川人读了会觉得你写得不像。因此《笑傲江湖》中,青城派的余沧海和弟子们出场时必骂“龟儿子”。
尽管鲁迅先生一直反对在文章中使用“只有自己明白”的词汇,并且“大约的确”看起来特别像语法错误,可是它的出现,并不妨碍读者对文章本意的理解,所以鲁迅先生就把它保留下来了。
二、“矛盾修辞”和其它
“大约”的意思是有可能,而“的确”的意思却是百分之百。鲁迅先生把两词连用,有人说:这一种“矛盾修辞”的手法,是先生刻意为之。
还有人举例子说,这种修辞手法其实在我们国家的古代文学作品和民间口语中并不鲜见。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宝钗也曾经笑过某人是“无事忙”。再比如我们平时口语中说的“小大人”、“老小孩”。
矛盾修辞常被用于格言警句和一些习惯用语之中,像《孔乙己》这样的用法,既非格言,又不是大众习惯,它和“矛盾修辞”显然是不沾边的。不过,鲁迅先生的确是为了达到某种效果才采用了这样的句式。
在《孔乙己》的末句中,“大约”是修辞“孔乙己的确死了”。事实上它代表人们对于孔乙己是生或者死的三个不同阶段的看法。
第一个阶段,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用手“走”来喝酒。之后离开酒店,到了年关也都没有再回来。于是大家认为他“可能是死了”。
第二个阶段,又过去了五、六个月,端午节还没有看到孔乙己,老板说他还“欠店里十九个钱”。这时候,大家觉得他“确实是死了”。
第三个阶段,从端午到中秋,从中秋再到下一个年关,还是不见孔乙己。旁人早已经不关心孔乙己的死活了。只有文章中的“我”还一直惦记着他的生死。
可是,一个人穷困潦倒到了他这样的地步,腿也被人打断了,过了一年也没见到人影。“我”不由得开始怀疑:别人的猜测可能是对的,“‘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吧”。
所以,这其实是鲁迅先生故意留下的一个悬念。这个结局就和后来金庸在《雪山飞狐》中留下的开放式结局一样。胡斐死没有?有可能死了,有可能没有死。
孔乙己也是一样。毕竟他前一次被丁举人吊着打的时候,大家就说他死了。不过,他后来仍然能用手“走”来赊酒吃。
结语
《孔乙己》创作的时间比较早,而当时正处于新旧文体转换时期,所以有人觉得这是鲁迅先生写错了。可是他是大文豪,他犯下的错误,后人一直在替他掩饰着。但是,我还是认同:鲁迅先生在这里明显不是“笔误”,他就是故意这样写的。
比如,他自己说了不能造生僻词汇,可是他就在《闰土》里生造出了一个“猹”。而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创作中要“避复”。就是要避免同意的意思,不能车轱辘来回地说。可是鲁迅先生偏要写:“家门前有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
小时候我特别不服气:凭什么呀!他写错了字就成为了“通假字”,而我写错了就要被扣分,还要挨骂。长大了我就懂了,这件事儿不服气不行,有本事你也去当文豪。
“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这句话,我觉得挺好的,因为它是鲁迅写的。对于名人的经典作品,普通人都会给予极大的宽容,也会用心去体会作者创作的本意。但是对于普通人的作品,大家更习惯去“喷口水”外加“挑刺”,所以普通作者最好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