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条工作方法《领导方法6》【五点工作方法】
十二条工作方法推荐一、善于当“班长”。不仅要决定方针政策,而且要制定正确的工作方法;做好宣传和组织工作;处理好和他人之间的关系;把会议开好;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二、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有了问题就开会,摆到桌面上讨论,规定它几条,问题就解决了;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三、互通情报。互相通知,互相交流,对于取得共同的语言是很重要的。四、先做学生再做先生。不懂和不了解的东西要问下级,不轻易表示赞成或反对;有些文件起草出来暂时不发,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弄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下面的意见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对于正确的意见,不但要听,而且照做,对于错误的意见,根本不听是不对的,但不照做,并且要提出批评。五、学会弹钢琴。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六、抓紧。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七、胸中有数。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注意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分析,任何质量都表现为一定的数量,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注意基本的统计、主要的百分比,注意决定事物质量的数量界限。八、安民告示。开会先通知,让大家知道要讨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要做准备。九、精兵简政。讲话、演讲、写文章和写决议案都应当简明扼要,会议也不要开得太长。十、注意团结那些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道工作。十一、力戒骄傲。这对领导是一个原则问题,也是保持团结的一个重要条件。十二、划清两种界限:是革命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正确和错误,成绩和缺点。领导方法若干事儿《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是毛泽东同志为中共中央所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写于1943年6月1日。“一般与个别相结合”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是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重要领导方法,对指导各行各业领导实践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鉴于时代特征的差别,在不损害原意的基础上,我在摘录时会省略掉那个时代的特殊词汇,使大家方便阅读。一、“任何工作,只有一般的普遍号召,没有具体地直接从若干组织将号召的工作深入实施,突破一点,取得经验,利用这种经验去指导其他单位,就无法考验自己提出的一般号召是否正确,也无法充实一般号召的内容,就有使一般号召归于落空的危险”。“无法考验”,“无法充实”,语意明显,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首要作用是检验和完善号召,也就是说,一般号召时要注意表达方式,不说大,不说满,更不说过。紧接着就是亲自带队落地检验。“一心一意组织发展,扎扎实实基础管理”,如果不是开展切实工作,很容易错误地理解为,只要一心一意招募一些人来,然后通过各种方法影响他们坚持出勤,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保费了。实则不然,组织发展是指金直辖正增长;基础管理是指出勤管理+基础训练+基本法标准建设。毛泽东同志总结道:“任何领导人员,凡不从下级个别单位的个别人员、个别事件取得具体经验者,必不能向一切单位作普遍的指导。”二、“每一单位必须形成一个以该单位的首要负责人为核心的少数积极分子的领导骨干,并使这一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才能完成任务”。“少数积极分子的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是我们的学习切入点。领导力据说是一种非权利影响力,是一种被别人追随的能力。有些人靠才干,有些人靠人格,吸引一群有识之士与之奋斗。一个真正能与群众紧密结合的领导团队,应该是多数成员来自一线——让听得见炮声的人来决策。(任正非语)一位领导曾要求我们,上午必须待在业务部,和业务主管和营销员们在一起,否则就撤掉我们的老板椅,让我们在自己办公室站着办公。他是注重领导与群众结合的,所以他有极强的领导力。毛泽东同志说:“领导者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领导的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会议上,有些高层领导这么说:“你们干工作这么难吗?不就是只要抓好那20%的绩优吗?让他们去影响那40%的中间分子,剩下那20%的人,抓他们有用吗?”呵呵,一场梦!三、“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将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去宣传介绍,化为群众意见,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如果你有一定领导实践经验,尤其是吃过一定亏的话,就懂得这是多么务实而又聪明的做法。有些人自以为是,好高骛远,说别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弄得人心向背,精神涣散,殊不知“要做人民先生,先做人民学生”。顾及他人名誉,不举案例了。自警自勉。四、四个“不注重和不善于”中我有几个?“不注重和不善于团结积极分子组成的领导核心”;“不注重和不善于使这种领导核心同广大群众密切结合起来”;“不注重和不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经验,而欢喜主观主义地自作聪明地发表意见”;“不注重和不善于在作了一般号召之后,紧紧地接着从事于个别的具体的指导”。以前,某同业公司某机构的一二把手大打出手,导致机构迅速瓦解,多年过去,机构至今仍一蹶不振,这是班子问题引发的。内勤们左一个会又一个会地开个不停,一开开到深夜一两点,没有外勤代表参加,骨子里,这是官僚主义。遇到问题,出现分歧,不是走访调研,而是凭感觉,靠经验,自以为是地将问题越弄越复杂,将分歧演变为对抗。至于不肯“出手”的问题,宰坤先生的一句话醍醐灌顶:业绩好的时候可以看不到一把手的身影,业绩不好的时候要天天看到一把手激情昂扬的身影。所以,他很有领导力。五、“对于任何工作任务的向下传达,上级领导机关及其个别部门都应该通过有关该项工作的下级机关的主要负责人,使他们负起责任来,达到分工而又统一的目的。不应该只是由上级的个别部门去找下级的个别部门,而使下级机关的总负责人不知道或不负责。应当使总负责人和分负责人都知道,都负责。”做人讲尊重,做事懂分寸,层级管理就是组织伦理。我在某市做机构负责人,刚到任,其中一位老员工,一名中层管理者找到我,与我祥谈了机构过往的一些管理问题,将失败原因主要归结为“层级管理混乱,越级汇报,跨级管理……人与人之间没有了信任……”,并建议我以后一定要加强层级管理。我听完后觉得有道理,接受了建议,后来,我们合作很愉快,工作成绩也不错。有些领导喜欢在下级单位安插自己的人,并时不时通过自己人了解下级单位情况,这很没领导水平。六、“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只按上级指示来一件做一件,就会形成形成很多的'中心工作’。领导人员要依照每一具体地区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统筹全局,正确地决定每一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秩序,并把这种决定坚持贯彻下去,务必得到一定的结果,这是一种领导艺术。”领导不能朝令夕改,员工不能没有计划,工作部门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个中心两个辅助”。比如寿险营销工作,我的经验是:一个中心是“组织发展”;两个辅助是“业务推动”和“绩优升级”,标准可以因地制宜。但往往一忙就忘,一忘就乱,一乱就杂,一杂就垮,我是吃过亏的。职场中,人人都谋求晋升,比这条路更窄的是晋升后的路,先考验管理能力,再挑战领导水平,一步一步把自己逼上巅峰的同时也逼上了绝路。山峰越高,山谷越深。上山不忘下山,这算是阅读后的一点补充。五点工作方法的实践体会基层工作态度:不要逞英雄。事业是多数人做的,少数人的作用是有限的。应当承认少数人的作用,就是领导、干部的作用,但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作用,有了不起的作用的还是群众。(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以下是对工作方法的一点实践体会,内容主要引自《毛泽东文选》第五卷。只单纯谈工作方法,不涉及任何历史与政治问题。一、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的仗,不打无把握的仗……要有把握,就要有准备,而且要有充分的准备。”(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充分准备”是“有把握”的充分必要条件。像平时散步那样的准备是没有把握登顶高峰的。可能多营业单位在“高峰会”经营上没有节奏,没有阶段激励和兴奋点经营,完全是“散步式”准备,还寄希望能有很多人入围,直到最后几天,明知不行了,才用口号代替高潮——当大潮退去,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裸泳者。也就是这种准备,只有一个把握——输掉内裤。再比如,队伍建设只强调招募,不重视活动人力、留存率、晋升率,在招募上的确充分准备,饱和攻击了,可“产业链”运营脱节,头重脚轻,对最终结果也是全然没有把握,不能给予希望的。他很委屈,已经积极努力招募了,也确实吸引了一定的优秀人才,为什么结果还是差强人意?单项工作是定向思维;项目运营是系统思维,这应该反应到“充分准备”上才能对结果“有把握”。二、集中力量“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进攻。”(毛泽东《不要四面出击》)经济学上有个“动机冲突”,说一个大学男生,走在校园里看见这个姑娘,觉得很适合自己,看到那个姑娘,也觉得很适合自己……经济学分析,这个男生很难找到女朋友,因为他已经产生了“动机冲突”。与此相反,动物世界里,食物链顶端的狮子、老虎、猎豹等猛兽,在狩猎时从来都是集中精力捕获最容易得手的猎物。在聚焦这个问题上,它们很少出现“动机冲突”。寿险营销一线的人都知道要聚焦“组织发展”,但很多人只聚焦“新人招募”;业务推动只聚焦“保费达成率”,不聚焦“出单率和绩优率”……这是聚焦的方面教材,一旦搞乱了,立刻“四面出击”。三、现场管理“不要等到问题成了堆,闹出了许多乱子,然后才去解决。领导一定要走在运动的前面,不要落在它的后面。”(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就现代企业管理而言,这句话涉及两个话题:组织架构扁平化;走动式管理。高层管理者确实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往往不是体现在情绪上,而且体现在信息反馈上。最后知道最坏消息的人,怎能不孤独?减轻这种压力的方法是组织架构扁平化,并积极走出办公室,像杰克韦尔奇那样不停地拜访客户,不停地走访机构,也就是毛泽东同志讲的“调查研究”。比如推动一场突击式出单人力赛,走在问题前面——动员大家积极出单,着力推动计划书打印人力和人均计划数量,如果这两个过程指标起不来,那就必须积极“走动”,访谈、电话、培训等方法,多管齐下,不能等到出现“无人可追”的情况才干着急。如果这样,就是落在了问题后面,正好赶上坏结果。四、立即煞车“如果遇到情况不对,怎么办呢?情况不对,立即煞车。”(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人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那些动机不纯,别有用心的人之外,工作中经常有好心办坏事的人,往往使人哭笑不得。比如典范分享,有些人喜欢分享曲折离奇的过程,不能将其总结成一般经验和做法,甚至煞不住车,并且明显跑偏,这个时候,主持人一定要当机立断,立即煞车,运用语言艺术巧妙地控制局面,既不伤害典范,又不误导受众。再比如,有些投资标的,开始是健康的,在持续获利或明显压力之下开始扭曲变形,甚至剑走偏峰,情况不对了,必须紧急煞车,中断投资,哪怕面临一定损失。现在政府进一步严肃了上市企业的分红和退市制度。五、必要休整“在两个浪潮之间,必须要有一个休整的时间,发展一批之后必须要整顿,然后再发展,同打仗一样,两仗之间要有休整。不要休整,不要间歇,不要喘一口气,这是完全错误的。”(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两高一低”像是很多事物的发展特征。有峰就有谷,如果不能虚怀若谷地及时总结,也可能迎来下一峰,只是峰值开始下降,长此以往,就是一个下降趋势;反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则会一峰高过一峰,打破“抛物线”定律。两个浪潮之间的休整是指继承和创新,尤其是创新。创新才可能持续发展。毛泽东同志用了三个“不”:不休整、不间歇、不喘气。两种极端疲劳战要不得:连续成功之后的干劲十足;连续失败之后的知耻后勇。休整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看看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就明白了。我相信,和人一样,企业也需要休整,任何组织都需要,这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不逞英雄可能指的是不好大喜功,指的是不自以为是。而一个德鲁克式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赞同和实践毛泽东思想的管理者,我之所以在最后提出德鲁克式,就是其管理思想的核心与毛泽东思想是吻合的——贡献,唯其如此才称得上是卓有成效。始终专注于组织贡献的人,还会呈英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