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池诗社||田荣散文《记忆中的柴埠渡口》

田荣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笔名田地、田野、秋枫丹、雷无雨等,退休前在望江县教育局工作。1974年7月发表处女作,早年创作过诗歌、曲艺、戏剧、童话、寓言、故事、散文、随笔、小小说、报告文学等。现为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安庆市作协会员,到2018年底,已先后在国家、省、市、县级各类文学报刊杂志上发表各类文学、文史作品1280余篇,累计200余万字,并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文学副刊征文大赛一、二、三等奖或优秀作品奖等奖励,其中一批代表作分别被收入十多家公开出版发行的国家、省、市级文学作品集。

记忆中的柴埠渡口

 安徽省望江县教育局   田荣

在我的故乡安徽省庐江县南部,有一条发源于枞(阳)庐(江)交界的山区,由众多溪流汇聚而成的黄泥河。这些溪流的汇集处,便是我的祖居地——庐江县南部千年古镇黄泥河镇。这条黄泥河穿镇而过,在镇西北拐了个“之”字形的大湾,又九曲十八湾地流向庐江中部的黄陂湖。然后经缺口、塘串河注入华夏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在黄泥河由南折向东北流向黄陂湖的中游处,有一道南北向的古渡口,被故乡人称之为“柴埠渡”。说起这“柴埠渡”的来历,当地还世世代代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相传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当年的一个秋天,魏王曹操亲率83万人马,自北方南下征讨东吴孙权。其时,曹军先锋部队途径铜冠山、沙湖山来到黄泥河中游北岸,被一道水深岸阔的大河挡住了去路。曹操接到先锋官的禀报之后,当即传令:其所率的每一位官兵各自在铜冠山和沙湖山上,砍割一捆柴草集中投置于河床中,以投柴断流的方式,使得83万曹军人马得以浩浩荡荡地渡过黄泥河,杀向江东而去……后来,当地人们便将这无名渡口称之为“柴铺渡”。尔后,在当地的地形图与地名录上便将这道渡口标注为“柴埠渡”了。

柴埠渡口的南岸是连片的圩区,有两条高高耸立的圩埂直通渡口,渡口旁有几间土墙草顶的低矮房屋,那是摆渡人及其家人的栖身之所。柴埠渡的北岸紧临铜冠山和沙湖山区,有一条山道弯弯曲曲地经马厂(场)岗通往庐江县城。在没有现代公路的往昔,这道渡口和这条山道,便是故乡人去庐江县城最便直的通道了。

记忆中我青少年时期生活在故乡黄泥河畔时,经常途径柴埠渡和铜冠山去庐江县城的外婆家,所以“柴埠渡”这个名字至今仍旧时常出现在我的记忆之中。曾记得南来北往的过渡人来到南岸渡口或北岸渡口时,只需将双手聚拢在唇边,一声悠长的吆喝,就到了河渡的那一头。随着一声应答,就会有一个摇撸或撑篙的老人慢悠悠地拨水而来。那位摆渡老人有着慢悠悠的动作,慢悠悠的脾气,和终年静默如斯的渡口一样,都是地久天长的样子。记忆中我或坐或站在渡船上,耳畔是咿咿呀呀的划桨声,哗哗作响的流水声,还有古老的船歌声,由远而近,由近而远……

记忆中当我的双脚轻轻地踏上那条原木色的小舟中,我的身子和着流水的节奏轻轻地摇晃,那身后的村庄,低低袅绕的炊烟,也和我一样轻轻地摇晃。有时候一同踏上这条小舟的,有行色匆匆的生意人,有面色黧黑的庄稼汉,也有天真烂漫的读书郎,或有怀抱婴儿的少妇……期间,这些同船过渡的人们或互相打个招呼,彼此搭一搭讪,或聊一聊天气和乡事。或者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问,只是安安静静地看着河两岸的树木、村庄和天上的飞鸟、蓝天白云……

千百年来,换了一朝又一代,渡船换了一条又一条……摆渡的老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乘船过渡的人换了一代又一点……这道古老的渡口仍然还是旧时的老模样……

白云苍狗,岁月流逝。人类历史的时光进入新时期之后,柴埠渡两岸的水泥公路通车了,那艘宣示着力量和速度的铁壳机动渡船,也停靠在柴埠渡口的两端。现在的人们和小型机动车、电瓶车、摩托车过渡时,就搭乘这艘铁壳机动船摆渡过河,既快又平稳,十分安全呢!听故乡的父母官说: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实施“渡改桥”项目工程。我想到那时候,古老的“柴埠渡”将彻底告别历史,应改为“柴埠桥”啦!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散文、诗歌、杂感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

《雷池诗社》是一款面向社会的媒体平台。力推原创,散文、诗歌、杂感等体裁不限;力呈精品,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刊发亮点稿文;力飨读者,精心打造平台魅力,竭力为读者服务。《雷池诗社》是成就诗人的摇篮,是大众娱乐的天地,是文学爱好者的乐园。来稿要求原创首发,健康新意,配有图文和作者简介。若文抄袭,责任自负。

(0)

相关推荐